結語

2024-10-02 06:38:45 作者: 何善蒙

  明代覆亡,陽明心學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在清初的反思潮流中,朱子學重新占據了主流的地位。在哲學思想的創造力上,清代初期和末期是兩個亮點,中間大體上是乏善可陳的,人們基本上就是在努力維繫朱子學的地位。清初有一種非常務實的學風,這可能跟明亡帶來的教訓有關係。無論是我們所熟知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家,還是顏元、李塨等人代表的實學派,都希望以一種踏實的精神為中國社會帶來改變。雖然結果未必是樂觀的,但這樣的思想亦是難能可貴的,它也是中國哲學自我精神的一種彰顯。清代中期以後,中國哲學精神進入了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因為現實政治原因的觸動而導致的以訓詁考據為重心的樸學的興起,對於歷史文獻的梳理來說毫無疑問是有突出貢獻的,但是對於哲學思想的闡釋和構建來說,樸學的興起則是一種思想停滯不前的表現。而隨著時局的巨變,晚清思想界呈現出開創和包容的特點,無論是龔自珍、魏源還是後來的康有為、梁啓超,實際上都引領了新的思潮。

  但是,中國哲學的精神,正在被逐漸掩蓋。清朝覆亡、民國的形成,在這一階段中,諸種思想資源進入中國,中國思想界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代。但是,傳統中國哲學卻面臨極大的衝擊,如何重新建構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成了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是走堅持傳統的保守主義路線,還是選擇擁抱西方的路徑,抑或在中西之間做一個調和與折中?這無疑是那個時代所帶來的問題,而無論哪種路徑,都有人做出了積極的探索。直到今天,這種探索的腳步,也還在前進著。

  中國哲學的傳統自先秦以來,一路波瀾壯闊,這是自我精神在這個古老的文明傳統中所呈現出來的濃重的一筆。雖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並未將中國妥善地納入哲學的領地,但是中國哲學以自身的精神價值彰顯著它的獨特的意義。如前文所言,其實並無所謂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之別,只有「好」的哲學或者「壞」的哲學之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哲學傳統毫無疑問是好的哲學,因為它和人的精神生命是密切相關的。對於中國哲學的未來,我認為其生命力依舊在於關注現實,只有立足於現實,整合諸種思想資源,才能夠真正地實現中國哲學精神的有效回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