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陽明是誰

2024-10-02 06:38:32 作者: 何善蒙

  關於王陽明的生平經歷,在陽明心學火熱的背景之下,大家多少都有些了解。這裡我們不詳細介紹王陽明的一生,只是就其中幾個重要的環節做一些簡要的說明,以呈現出其在陽明哲學思想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意義。這幾個環節就是少年立志、格竹子、龍場悟道以及江西定亂。

  少年立志,是王陽明人生歷程中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事件。王陽明十二歲入學,曾問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告訴王陽明的是,像他父親一般讀書登科中狀元,就是第一等事。彼時王陽明雖是懵懂的少年,但是他斷然否定了老師的回答,他認為讀書做聖賢才是第一等事。王陽明從十二歲立志成為一個聖人,到五十七歲臨終前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這都是在立志的意義上成就出來的一個極為完滿的人格形象、聖人的形象。立志在王陽明這裡,就是要將至善確立為自己的目標,以良知為自己行為的志向。在王陽明看來,這個志向的問題雖然是「自己痛癢自家知」,但它決定著人生的基本脈絡。就像樹苗下後,要長成參天大樹,就必須時時不忘培植,人也一樣,立志為善,然後時時堅持,這樣必當成就至善,達致聖人境界。所以王陽明說,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工夫。從無到有,或者說,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最為關鍵一點就在於立志,這是具有關鍵性意義的。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王陽明立志要成為聖人,那麼該如何成為聖人呢?在當時朱子學的理論脈絡中,必須要通過格物,因為天理是散落在事事物物之中的,所以需要通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方式來窮究事事物物之理,從而達到對於天理的把握。關於這一點,後來著名理學家婁諒告訴王陽明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格竹子就成了王陽明對於朱子學理解的一個非常特殊的方式。十五六歲時,王陽明就進行了著名的格竹子的實踐。所謂格竹子,就是坐在竹子前看竹子,並試圖以這種方式獲得對於竹子之理的把握。王陽明的朋友嘗試格竹子,連續看了三天,結果一無所獲,反而病了。王陽明對此並未氣餒,他認為應該是他朋友的能力有問題,然後他自己格竹子,一連看了七天,也是啥都沒有看出來,反而病倒了。此事給王陽明以極為沉重的打擊,他最終感慨道:「聖人恐怕是做不成了,因為沒有那麼大力氣去格物!」由此,王陽明進入了其思想歷程中的出入佛、老階段,他可能也是試圖從佛道那裡尋求通往聖人之路吧!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王陽明格竹子這個事情,格竹子是否是對朱子學的恰當認知方式呢?朱熹的格物要求在物上去理會。因為理散落在事事物物中,而人是有認識能力的,所以以人的認識能力,格物窮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應該都是可以達到的。而陽明的格竹子是對格物固執的使用,僅在竹子的意義上呈現出道,這是值得懷疑的。朱子的方法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是我們必須實實在在去用力。這一點針對的是佛教的靜坐,儒家行為應避免陷入空,要在具體的過程去悟。第二,這樣的累積,不是沒有意義的,而是可以貫通的,生活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去明理。所以,王陽明格竹子是對朱熹理論的一種不恰當的理解方式。也就是說,事實上,王陽明格竹子的失敗不能證明朱子格物的錯誤,但是,這樣一種行為對於王陽明的影響卻極其深遠,王陽明就此認為聖人是做不成了。這可以說是朱子學給王陽明的第一次打擊。

  龍場悟道,對於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發展來說具有關鍵意義,可以說,沒有龍場悟道就沒有王陽明。我們不討論王陽明來到龍場的具體過程,只關注一個點:為什麼王陽明會在龍場悟道?正德三年(1508),陽明先生三十七歲,因為得罪宦官被貶到貴州龍場。對於王陽明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困苦的生活場所。周邊的人和他語言不通,而且環境很差,還要擔心被人追殺。面對種種困境,陽明先生覺得此刻一切都能拋下,唯有生死之際,難以突破。王陽明最終悟出來的結論是,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在龍場那樣的極端困境之中,唯有依靠自我才能最終獲得解脫,所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意味著讓王陽明實現自我突破的,並非陽明先生在此地讀了什麼樣的書,環境的巨大變化才是根本因素。在斬斷了和過往的一切聯繫的情況下,陽明先生獲得了思想上的突破,由此,心中的所有鬱結終得豁然開朗。有所外求的方式都是不恰當的,唯一正確的、有效的方式,就是訴諸自己。聖人之道,我的本性具足,所以,重要的是要得之於心,而不是訴諸向外追求道,即物窮理、泛觀博覽的方式。在這裡,心和理的隔閡被打通了,理即在心中。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龍場悟道的第二個重要結論就是知行合一,從心即是理。如何得到知行合一?王陽明就是在當時龍場這種非常痛苦的狀態下領悟到的,如果王陽明當時不是用那種方式去做,就無法理解聖人之道,只有在知行合一的意義上才能突破生死。因此,龍場悟道事實上是王陽明對過去的告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所有一切都取決於內心的狀態,而內心的狀態,必然與個體的行為密切相關,所以陽明心學的規模在一定意義上已然確立。

  在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很快被任命為江西廬陵縣令,江西和王陽明由此開啟了極為密切的關係,王陽明的功業幾乎都在江西,即便對於其哲學思想的流傳,江西也是最為重要的區域之一。王陽明在江西最具重大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江西定亂。江西寧王叛亂,是明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由於當時有王陽明在,整個寧王叛亂的過程其實是極為短暫的,從叛亂開始到被鎮壓,也就四十天左右,寧王跟王陽明真正交戰的時間,也就十天左右。複雜的不是寧王叛亂本身,而是在王陽明平叛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問題。「親征」以及「獻俘」的鬧劇,讓整個事情變了味,由此,王陽明提出了他的良知的觀念。如果說龍場悟道標誌著王陽明成了心學家的話,那麼良知的提出則代表了王陽明標誌性思想的誕生。陽明曾經稱「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至此」(錢德洪《刻文錄敘說》),由此可見,其對良知之說的重視。當然,良知本身並不是一種完成狀態,需要在不斷擴充的過程中達致一種完滿的狀態,也就是致良知。

  通過以上對於王陽明生平中幾個關鍵點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到陽明哲學思想發展的基本脈絡,更可以感受到其思想逐漸完善的過程,這也是王陽明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