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習的重要性
2024-10-02 06:33:24
作者: 何善蒙
我們說《論語》是體現孔子思想的作品,那麼孔子在《論語》中主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呢?
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論語》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大概有三種觀點:《論語》是講「仁」的、《論語》是講「禮」的以及《論語》是既講「仁」又講「禮」的。不知道諸位對這樣的結論有什麼想法。當然,我從來沒有說這些研究是錯誤的,但是從形式上來說,似乎孔子在《論語》中講什麼,變成了一個無聊的排列組合的問題。顯然,我們在《論語》中看到了孔子對於「仁」的很多闡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顯然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色所在;而同樣,我們也關注到《論語》中,孔子對於「禮」的重視,孔子聲稱「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很明顯地表達了對於周禮的推崇。「仁」和「禮」作為觀念的倡導以及行為的推崇,在《論語》中都有非常直接的表達,那麼究竟哪個更重要呢?於是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三種可能的排列組合的形式。
事實上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構成孔子思想內核的真的是這兩種觀念或者二者的組合嗎?孔子在《論語》中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我想應當從孔子對於自我的認定來看待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孔子非常直接地把「好學」作為自己形象的基本特徵。「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這是孔子對自己特點的一個直接的表述,在孔子看來,很多人可能在品德上未必比自己差,但是他們跟自己的差異就是,自己比他們更加好學。什麼是好學?孔子在《論語》中也有非常直接的表述: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好學是夫子所看重的,是超越衣食等日常追求的。在孔子看來,一個君子食、居而不求飽、不求安,之所以可以做到這樣,是因為他有著更高的追求、更遠大的理想。君子對於事務的處理很敏捷,但是對於言語,卻非常謹慎,並且能夠經常向那些有道的人請教求證,這就是真正的好「學」的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於孔子而言,好學並不僅僅是注重知識性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德性的培養和提升。《論語》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向孔子請教怎麼種莊稼、怎麼種花,孔子對此的回應是:我不如老農懂得種莊稼,不如老園丁懂得種花。如果就此結束的話,這就是陳述了一個事實。可是,在樊遲離開後,孔子直接評判說,「小人哉,樊須也」,這是從道德的意義上貶低樊遲。很多人不理解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難道問種花、種莊稼就變成小人了嗎?所以後來有人批評孔子,說他不尊重勞動者,這當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無端指控。我們要看到的是孔夫子接來下那一段話的真正含義,孔子強調的是禮、義、信等道德觀念在國家以及社會中的重要性,這才是一個君子應該學習的。換句話說,孔子在批評樊遲什麼呢?在孔子看來,既然是跟自己學習的,那麼必須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只是關注物質層面。當然種花、種莊稼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就在於離孔子對弟子的要求有明顯的距離。孔子認為,作為自己的弟子應當有高遠的追求,而不能只是停留在眼前的、現實的利益上。在孔子對顏回好學的評價中,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孔子所謂的學的核心。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孔子對學習特別重視,有一次魯哀公就問孔子,他的弟子當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很直接地說,只有顏回好學,顏回不幸短命去世,現在就沒有再聽說過誰好學了。孔子之所以欣賞顏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顏回好學。那麼什麼是好學呢?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這就是顏回好學的表現。無論是不遷怒還是不貳過,都是一種道德品質上的要求和完善。也就是說,這就是對於德性修養的要求,學的關鍵在於此。
在《論語》中,「學」字一共出現了66次,它的含義雖然不完全等同於今天所講的學習,但也是學習的一種,因為它注重的是德性的培養和完善,是高於一般知識性的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學」其實就是孔子對於人格完善、對於個體精神生命成長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只有「學」才能夠真正成就一個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仁」還是「禮」,要在現實中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通過「學」才能夠實現。所以,我認為《論語》中最為關鍵的、核心的概念應該就是「學」,這也是孔子留給我們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財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人好學的傳統實際上就是從孔子這裡開始確立的。後來諸如書香門第、耕讀傳家等說法,無不是「學」在中國傳統中的切實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