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應該怎麼讀《論語》

2024-10-02 06:33:20 作者: 何善蒙

  我們都知道《論語》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對於中國哲學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既然此書如此重要,我們應當怎麼來讀這本書呢?

  很多時候我們或許會想:讀書為何還有怎麼去讀的問題?當然,讀書毫無疑問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讀,這是最為根本的。但是,如果讀一本書只是一味地去念,似乎也並不恰當,很多時候這樣讀完一本書後,我們甚至無法理解它究竟講了什麼。其實對於讀書這件事情,古人也曾仔細琢磨和歸納過,比如,朱熹就寫過非常著名的《朱子讀書法》。在我看來,這對於閱讀古代經典的當代人來說,依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朱熹很直接地說:

  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甲寅行宮便殿奏札二》)

  意思是說,我們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思想,進入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讀書,只有讀書才可以明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或許是為了省力,不去看最基本的原著經典,只是從一些二手的介紹中去了解一個人的思想、一本經典的內涵,這種情況實在是值得警醒的。當然,讀書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想把書本讀明白,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為了能夠讓人們更好地讀書,朱熹把讀書的方法總結為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以及居敬持志。在我看來,這是閱讀的基本方法,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就應當非常敏銳地認識到的關鍵點。否則,我們只會迷失在漫無邊際的知識的海洋中,而不能有效地讀書。所以,有志於讀書的人,還是應當認真體會朱熹的讀書法。

  當然,對於《論語》的閱讀來說,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即《論語》是中國第一部語錄體作品,記載的主要是一些對話。如果以論文的形式來闡釋某一觀點,對於閱讀者來說,要理解這種觀點,首先應當關注的是行文的邏輯和內容。可是,如果用對話來闡釋觀點(當然它肯定也是有邏輯和內容的),我們更需要關注的可能是對話這一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對話有什麼特點呢?從常識來說,對話都發生在一個特定的場合,而且跟特定的人相關。這就提示我們必須注意對話的發生場合(情境)以及對話的雙方,只有充分注意這兩個方面,才能夠真正理解《論語》中的話語所表達的內在意義。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所謂的情境,就是對話發生的特殊場合,所有的對話都是有針對性的,這一點我們通過日常經驗也可以理解。我們談話的時候總是圍繞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而不是漫無邊際地空談(玄談)。這種情境,在中國哲學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它表明我們的思想是真實的而非抽象的,這種真實是與日常的生命本身休戚相關的。另外,這種情境也使得我們能夠很方便地進入對話的語境,從而能夠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去理解具體的內容,這對於個體來說,恰恰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情境提供了一個帶有畫面感的場景,而個體進入這個場景中,就能夠很容易地真實感知這種說法所具有的切實的作用。[3]所以我們通常說,中國的思維方式是具象化的、形象化的,從情境角度出發,這是很好理解的。當然,對於《論語》來說,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情境可能有些難度,因為《論語》中很多話語的記載就是非常隨意的,也可能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很多場景無法復原了。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相關的文獻,比如《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以及《禮記》,或者《孔子家語》等相關的文獻,儘量還原對話的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論語》。

  至於對話的對象,對於《論語》來說就更重要了,尤其是《論語》中很大一部分的對話是圍繞孔子的弟子展開的。這一點提示我們,《論語》中孔子所說的話,並不一定就是被毫無條件地接受的,因為這跟孔子對話的對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孔子的弟子們有著迥然不同的性格特質和人格特徵,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就是針對不同對象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論語》中孔子針對弟子們所說的話,首先考慮到了弟子們所具有的不同特徵,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這一點就提醒我們,在閱讀《論語》的時候,必須考慮不同弟子的特點對話語本身的影響。比如說對於幾近完美的顏回,以及對於個性勇猛的子路,孔子和他們所說的話就是不同的。對顏回所說的話,大體上可以看作孔子最為平實的表達,也就是說,跟顏回說的話,幾乎不需要考慮對象,是孔子最基本的陳述。可是,針對性格魯莽的子路,孔子在回應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到子路的性格特徵,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提升,所以,對子路所說的話,很多時候就不能從普遍意義來看待,它總體上是針對子路的特殊言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