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以何再就業

2024-10-02 06:33:06 作者: 何善蒙

  通常我們認為中國古代傳統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人的重視,其根本就是對於人的生存的關注。而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重大轉變,也是直接由人的生存問題所激發的。士基於生存需求而展開的再就業選擇,引發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重要的變革。

  如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樣,任何人的再就業都和他自身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密切關聯,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決定了你可以做怎樣的選擇。對於當初從政權結構中游離出來的士來說,其實也是如此。那麼,士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又是什麼呢?這就跟士的身份特點有關係。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士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早期政權結構中的低級貴族。貴族這一身份決定了他們是早期少數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員,這是他們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中國早期的教育制度非常完備,《禮記·學記》中很清楚地概述了這種教育體制: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4]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當然,這樣的教育側重於對貴族統治人才的培養,以有利於「化民易俗」。可以說,一直到周代為止,傳統的教育體制是由政府所掌控的,貴族壟斷了知識,成為各級官員,有具體而又明確的分工,教育被限制在貴族的系統之內,這也就是傳統所謂的王官之學。王官之學,因其事實的需要有著不同的層次。鄉里(夏:校;殷:庠;周:序),為地方教育,供普通低級貴族子弟上學。在諸侯一級則稱「泮宮」,而天子一級稱「辟雍」。王官之學的教育以六藝為中心,培養的是貴族的六種基本政治素養,嚴格來說,有小學六藝和大學六藝之差異(小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大學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徵是學在官府,王官之學官師合一。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對於士來說,再就業顯然是以他們在官學系統中所習得的知識(即六藝)為基礎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六藝」對於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意義。馬一浮先生曾主張以六藝統攝中國傳統學問,即「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今楷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5]。這說明,士作為早期的知識承擔者,顯然具有知識基礎的同源性。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在中國思想、中國哲學的語境之中,絕對對立、衝突的現象是很少的,大體上都有著融合的基本特徵和包容的基本事實。這種包容性的特徵,實際上跟知識的同源性有著直接的關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