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禮崩樂壞是什麼意思
2024-10-02 06:33:03
作者: 何善蒙
「禮崩樂壞」,通常是我們描繪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狀況的詞。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所說的,「其後周室陵遲,禮崩樂壞,諸侯恣行,競悅所習,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彌以放遠,滔湮心耳,乃忘平和,亂政傷民,致疾損壽」[1],指的就是春秋戰國以來,因周天子權威的下降而導致的社會失序、混亂的狀態。所謂禮樂,指周代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通過周公的制禮作樂而形成的一整套具備操作性的禮樂制度,將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和「樂」的範疇,從而潛移默化地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而禮樂制度的崩壞,則意味著社會面臨巨變。
在《史記》中,司馬遷用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來形象地說明「禮崩樂壞」:「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2]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喜歡上了一個高冷的美女——褒姒,為了讓褒姒笑,周幽王可謂是費盡心機,最終以點燃烽火的方式讓褒姒笑了。對於周幽王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極大的成功,可是,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西周也由此走向了滅亡。很多人質疑司馬遷這條記載的真實性,因為畢竟前後的相關史料都未曾涉及這一事件。不論它真實與否,司馬遷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有很明顯的用意的。烽火台的功用是很特殊的,即在戰爭發生的時候,天子點燃烽火台,諸侯得到號令來幫助天子,即「勤王」。所以點烽火實現的是一種軍事功能,而這個軍事功能背後,包含著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因此點烽火實際上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然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事件,不僅破壞了天子的權威,也破壞了整個社會秩序,最終造成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社會秩序的破壞,直接影響個體的生存狀況,對於貴族來說,尤其如此。這種影響對於不同層級的貴族來說,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於高級貴族的諸侯們來說,由於天子權威的下降,即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們無疑從這個變革中發現了極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春秋戰國之際的諸侯混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對於諸侯們來說,這個時代給予了他們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對於低級貴族的士來說,周天子權威的下降,就使得他們面臨著極大的生存挑戰。顧炎武先生曾在《日知錄》卷七「士何事」條中說:
春秋以後,游士日多。《齊語》言桓公為游士八十人奉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週遊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而戰國之君遂以士為輕重,文者為儒,武者為俠。嗚呼!遊人而先王之法壞矣![3]
根據顧炎武先生的考察,「游士」,即士從政權結構中游離出來,是春秋以來的普遍現象。在顧先生看來,這也是對先王之法的破壞,亦即禮崩樂壞。這些從政權結構中游離出來的士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但對於中國思想的早期變革來說,卻是一種巨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