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出世還是入世:孔子莊子們的人生選擇> 第二講 《周易》與中國哲學的開端

第二講 《周易》與中國哲學的開端

2024-10-02 06:32:39 作者: 何善蒙

  《周易》在中國傳統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四庫館臣稱「《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在中國傳統中的特殊地位也就非常清楚了。面對這樣一種具有基礎性意義的經典,理解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是我們學習《周易》的開始。

  「《易》本卜筮之書」,這是朱熹對《周易》一書性質的基本判定,在現存朱熹的作品中,這樣的說法是比較普遍的。比如乾道六年(1170),朱熹41歲,他對弟子楊方講論《周易》,說:「《易》本為卜筮作。古人質樸,作事須卜之鬼神。孔子恐義理一向沒卜筮中,故明其義。」(《朱子語類》卷六十六)其後不久,他寫信給何鎬,又說:「卦惟三《易》有之,皆筮法也。」(《朱熹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朱熹的這個說法,至少有兩層含義。首先,這是對《周易》最初性質(功能)的一種提示,即《周易》原本就是對古人占卜經驗的總結;其次,人們對《周易》的理解,會產生種種不同的改變。[1]從這個角度來說,《周易》原本跟占卜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卜筮之書,但是在後來的歷史脈絡中,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超越了純粹的卜筮而獲得了經典的地位。這種經典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跟《周易》所傳達的義理有密切的關係,這個時候,它就不能被單純視為一種占筮之書了。

  從卜筮之書,到超越卜筮之書而成為傳統經典,這是《周易》文本在思想史上變化的一個基本脈絡,也是我們對《周易》一書理解的基點。當然,如果從中國哲學精神的角度來看,那麼《周易》無疑是中國哲學精神的開端,要了解中國哲學就需要對《周易》有所了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