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亞城門

2024-10-02 06:31:32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561年

  羅馬

  從教皇保羅就職(1534—1549)起,米開朗琪羅就將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建築藝術中,在他的幫助下,羅馬從一個破敗的古代大都市轉變為一個現代化城市,一個基督世界的都城。他對於這個城市的未來貢獻很大,主要在於他承擔的眾多項目,規模宏偉,風格大膽:卡比托利歐、法內塞宮、聖喬凡尼禮拜堂、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庇亞城門和聖伯多祿大殿。

  庇亞城門和聖母大殿都屬於教皇庇護四世(1559—1565年在位)在羅馬郊區開展的城市復興發展運動的一部分。一條長長的、筆直的街道,恰到好處地被命名為「庇護大道」(義大利語為Via Pia,即現今的「九月二十日大街」),從蒙特卡瓦洛開始,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城牆。古時候這一帶人口稠密,但是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一直人煙稀少。這裡有大片開闊的土地,當地貴族建造了豪華別墅、精緻的花園和葡萄園。

  這座城市昔日的輝煌,證據隨處可見:巨型建築物的遺骸、古城牆的碎片,幾乎不能使用的四通八達的水渠。新的「庇護大道」穿過普拉托里亞衛隊古營地附近的一個防禦工事大門,繼續向東北方向延伸,一直通向門塔納鎮和薩賓山。大門沒有被大量販運。然後,這座城門主要是從城牆內觀看,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米開朗琪羅強調的正是這種奇怪視角:一扇向里開的城門,面朝城內的方向。米開朗琪羅在寫得密密麻麻的一大摞草圖中研究他的設計理念,這些圖紙為這座城門立體化的表面奠定了基礎,如今收藏於米開朗琪羅故居博物館。從這些令人驚嘆的草圖中,我們可以追溯這座城門的風格如何快速地從保守轉變為奢華,從循規蹈矩、以古典時期的建築語言為工具轉變為今天嶄新的、極具創造性的建築理念。作品展示出藝術家標誌性的、對一個問題高度專注的風格,將數個替代方案合併為一體的方式,以及他在繪製草圖期間經常要放大設計的傾向。這些反覆的修改同樣出現在米開朗琪羅同一時期的肖像畫草圖中,尤其是他晚年所做的宗教畫,藝術家的手似乎放不下那些稿紙,不停地在上面塗塗抹抹。無論是在此之前還是在此之後,以平面媒介繪製的建築物草圖很少能喚起如此強烈的三維立體感。

  大門在修建的時候保留了許多設計稿中體現的特徵,同時還加入了若干新想法:帶有耳狀附屬結構的多層壁柱,一段段山牆——暗示著壓力下的強烈彈跳,漂浮在大幅磚牆上的奢華百葉窗,以及頂著石灰華球體的鋸齒垛口。庇亞城門改變了整個堡壘城門的建築流派。城門從此不再用來宣示軍事實力,而只是一座分隔牆,它標誌著文明的邊緣,將城市與鄉村、都市與郊野區隔開來。城門的傳統目的——即保護城鎮和標記邊界——依然存在,但加入了奇思妙想(或異想天開)和怪誕的元素後完全被顛覆了。

  (左)米開朗琪羅

  

  庇亞城門

  約1561年

  羅馬

  (右)米開朗琪羅

  為庇亞城門繪製的設計圖

  1561年

  黑色粉筆、鋼筆,紙上棕色水墨畫,加入高光(洗)

  441毫米×282毫米

  佛羅倫斯米開朗琪羅故居博物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