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祿基督被釘十字架》
2024-10-02 06:31:23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49年完成
濕壁畫
6.2米×6.6米
羅馬梵蒂岡保羅小堂
在《掃羅的皈依》對面的牆壁上,懸掛著色調晦暗得多的《伯多祿基督被釘十字架》。正如前者因自然光而增強一樣,後者的戲劇性也因光照的消失而驟然增加。不祥和悲劇的氣氛因半明半暗的光照更趨緊張,緩慢而呆滯的人物籠罩其中。人物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場景是個令人不安的題材,如果沒有人工照明很難看到,要將畫面盡收眼底更是幾乎不可能。我們對抗晦暗的方法是儘量靠近牆壁,我們能夠看見一大群擁擠的女哀悼者,那場景真是觸目驚心,其中兩人的目光盯著我們不放。用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話說:「他們就像希臘古典戲劇的背景合唱員,將觀看者和悲劇隔開來。」
畫面上隱約可見一個巨大的人物,有人認出這是米開朗琪羅的自畫像,人物從天而降,似乎正大步邁進我們所在空間。人們常常對其不尋常的比例說三道四,但實際上,它的大小取決於我們離畫面的距離和從哪個角度觀看。在構圖的左側,我們也爬上小山,來到伯多祿受戕害的現場,成為士兵之一。左邊往山上爬的人物和右邊下山的人互相呼應,呈現出緩慢的圓周運動,與十字架的升起互相呼應,並進一步暗示在這個神聖的地點即將建造一座圓形的小聖堂。
《掃羅的皈依》的故事在觀眾面前戲劇性地展開,呈現為一系列快速閃過的故事片段,而《伯多祿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情節則鋪陳得更加莊重。伯多祿的皈依意義重大,人們要慢慢地看,作品也應該緩緩地展現。米開朗琪羅令人信服地、不容抗拒地將我們拉進故事情節,引導著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理解,兩幅作品都是如此,只是方式截然不同。
在左右兩邊展開的敘述最終在祭壇上得到大結局,而祭壇是教皇的視角。群像的構圖和單獨的片段敘事被提煉得只保留了基本元素。從前者的困惑表情中,我們可以區分掃羅和十字架上的伯多祿,伯多祿犀利的目光令人印象深刻,久久難忘。對於聚集在小教堂里的教皇和樞機主教來說,伯多祿的作用是訓誡和豁免,一個是負擔,一個是祝福。他提醒我們,所有基督徒的責任都是犧牲,通過對基督的奉獻可以獲得永生。人們期待著祭壇上的教皇反思其前任的作為,並評論他本人作為基督牧師的使命。基督教朝聖者幸運地見證了掃羅戲劇性的皈依和伯多祿的英勇殉難。
教皇去世後,樞機主教團要召開會議,遴選新教皇。在達到三分之二加一的法定多數票之前,樞機主教們不能離開梵蒂岡宮,有時時間長達數周。最初,紅衣主教在保羅小堂集合;而時至今日,選舉地點換到了附近更大的西斯廷教堂。
(上)米開朗琪羅
《伯多祿基督被釘十字架》
1549年完成
濕壁畫
6.2米×6.6米
羅馬梵蒂岡保羅小堂
(上)米開朗琪羅
《掃羅的皈依》
1549年完成
濕壁畫
6.2米×6.6米
羅馬梵蒂岡保羅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