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羅的皈依》
2024-10-02 06:31:20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49年完成
濕壁畫
6.2米×6.6米
羅馬梵蒂岡保羅小堂
在梵蒂岡的建築群中,夾在聖伯多祿大殿和教皇居所之間的,是一座小教堂,裡面有米開朗琪羅最後也是最不為人知的一幅繪畫作品。保羅小堂以其建造者和奉獻者教皇保羅三世(1534—1549年在位)命名,具有聖禮教堂和選舉教堂的雙重功能。新教皇在這裡選出並就職,成為聖伯多祿的繼任者。這裡曾經是樞機主教團議事的場所,現在供現任教宗默禱使用;它是基督教最核心的聖地之一。保羅教皇在1549年11月去世前不久在這裡觀看了米開朗琪羅的畫作。經過八年斷斷續續的創作,米開朗琪羅於同年完成了《聖伯多祿受難》,繪製該作品的過程中贊助人的去世在他的腦海中記憶猶新。
儘管教堂和贊助人的地位都十分尊崇,但保羅小堂的這幅壁畫通常被認為是米開朗琪羅最不成功的作品之一,是他晚年創作能力下降的產物。這些畫作違反了常規的構圖規則,地面奇怪地斜向一邊,比例尺竟然前後不一致,人物有時會被突然切斷或表現出奇特的身體比例。與著名的西斯廷教堂相比,這座毗鄰的教堂相對更難以接近,人們更熟悉的是照片而非親自到此一游的體驗,但米開朗琪羅的壁畫不適合複製欣賞。畫作中裝飾物均位於狹長空間的左右兩側,因此最好是在現場體驗。經常被評論的幾個不合常規之處,如比例和構圖等,都被大大誇張了,因為多數情況下照片拍攝壁畫,選取的都是「理想的」正面角度。而事實上,米開朗琪羅有意調整了構圖和比例,只有這樣,才能使人物出現在逐漸展開的敘述中,且從傾斜的角度觀看時才會顯得正確。此外,米開朗琪羅對空間內的自然光條件要求極為苛刻,他將《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主體放在位於暗部的牆壁上,而皈依的場景沐浴在陽光直射之中。
人們走進教堂時,會首先注意到左牆上富於戲劇性且光線充足的掃羅皈依的場面。基督突然現身,如閃電般從天堂降臨人間,讓壓迫猶太人的掃羅從馬背上跌下來,在畫面中,馬兒驚恐地竄入後面的背景之中。雖然掃羅捂住眼睛,躲開了刺目的光芒,但還是暫時失明了,此時此刻,他第一次「看到」並皈依基督教。掃羅改名為保羅,來到大馬士革開始他的使命,基督的手指指向背景中的一處地方就是大馬士革。
米開朗琪羅以創新的、電影般的方式創作,觀眾沿教堂行走時,這些作品就像連續的故事一樣逐次展開。我們不僅僅是基督教歷史事件的旁觀者,我們也被拉進故事中,並擔負起使命。保羅小堂壁畫不能說明米開朗琪羅創作能力下降,而是恰恰展現出他作為敘事畫家的驚人創意和敏銳。這些作品是他最後的繪畫作品,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