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基督》

2024-10-02 06:30:34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519—1520年

  大理石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高度:205厘米

  羅馬密涅瓦聖母堂

  米開朗琪羅為羅馬密涅瓦聖母堂雕刻了一個大理石版的復活基督。這項委託的要求是創作一個「真人大小的裸體人物」,米開朗琪羅有了一個機會,可以用古典時期的藝術語言呈現基督教神性。在許多觀眾看來,人物毫不掩飾的正面裸體讓他們愛恨交織;這種大膽的裸體似乎更適合異教徒信仰的塑像而非基督教雕像。事實上,縱觀歷史,這座雕像身上一直蓋著各種各樣的衣服,從一襲精緻的帷幔到華麗的巴洛克纏腰布都有。

  許多批評《復活基督》的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令人警惕的身體比例上:沉重的軀幹和過分寬闊的臀部,下面是一雙非常像圓錐的、纖長的腿。側視或後視可以看到臀部,讓人特別不舒服。從後面觀看基督是非常不恰當的,對於剛開始參觀的觀眾來說也是不可能的。與米開朗琪羅的許多雕塑不同的是,構思和雕刻《復活基督》的本意是將其置於壁龕之中。藝術家似乎完全知道這個陳列背景,因此,他為了能呈現令人信服的纖細人體比例和從正面看上去精緻的、似乎在跳舞的姿態,而犧牲了後視角的效果。

  一個不言而喻卻沒多少人願意表達的觀點是,雕塑的外觀的確會在不同的視角發生微妙但顯著的變化。視角換到左邊時,基督不再是一個難看的、虎背熊腰的人物,後背也沒那麼厚重。相反,人物比例更加修長,他的身體與十字架融為一體,構圖十分優雅、和諧。身體的扭轉和避開的臉是一種雄辯而尖銳的手法,目的在於,即便已經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基督的身體,但他仍然是不可接近的。我們被鼓勵不要把他的面孔當作「人子」的臉,而是受難的工具。

  基督用他有力而優雅的雙手環抱十字架,與其他手指分開的食指先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十字架,再引向天堂。在他身後,可以看到在墳墓中包裹他屍體的布料滑落在地上。在他升天之前的這個懸而未決的瞬間,基督的身體理所當然是完全裸露著的。

  我們應該想像一下人物最初亮相的情形:基督從黑暗的壁龕現身出來,仿佛從墳墓和死亡的陰影中向前邁了一步。象徵受難的標誌是最重要的,那是他升入天堂之後留下的遺物。幾個世紀以來,信徒們一直撫摸和親吻基督向前邁出的腳,他們像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和多疑的使徒托馬斯(Doubting Thomas)一樣,衝動地希望在幻影消失之前看看它是不是真的。

  雕刻真人大小的裸體基督雕像當然是大膽的,但在肖像塑造和神學上均無不可。儘管現代觀看者對這個人物普遍評價較低,但米開朗琪羅的同時代人認為《復活基督》動人且極其優美,它是這段神聖歷史的真實反映,同時也恪守了禮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