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放大米開朗基羅的細節> 《奴隸(阿特拉斯)》或《奴隸(石頭腦袋)》

《奴隸(阿特拉斯)》或《奴隸(石頭腦袋)》

2024-10-02 06:30:32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520—1530年

  大理石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高度:277厘米

  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多年來,米開朗琪羅學到了重要的一課。創作早期的《奴隸》(現存於羅浮宮)時,他擢選的石料與人物大小差不多。由於沒有富餘的石料,他有時會發現迴旋餘地不夠,或沒有發揮的空間,尤其是遇到大理石中含有雜質時更是如此,《反叛的奴隸》就屬於這種情況。然而這一次,他訂購的石料比他需要的厚得多,完全保證了在石塊有缺陷時還有充足的材料。例如,《奴隸(阿特拉斯)》或《奴隸(石頭腦袋)》背面人物臀部的位置,有一個三角形的小口,可能說明米開朗琪羅挖去了有缺陷或顏色不佳的部分石料。

  由於兩個雕像左右都還有剩餘的大理石,因此我們感覺到這些未完成的人物是從石塊中「浮現」出來的。出於這個原因,現存於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的《四奴隸》或《四俘虜》是許多參觀者最喜歡的米開朗琪羅作品。藝術家從自己創作的詩歌中得到啟發,並由詩歌延伸開去,我們可以想像這個靈魂正渴望擺脫塵世的藩籬。較之於米開朗琪羅只是在1534年離開佛羅倫斯後半途而廢的無趣說法,這樣的解讀更具說服力,也更具啟發性。

  另一方面,某些細節迫使我們停下來思考,米開朗琪羅是否也對作品的未完成狀態進行了積極補救。例如,在《奴隸(石頭腦袋)》的右側,他保留了一塊完整而凸出的大石板。他在人物和原石料的剩餘部分之間挖了一條很深的縫,甚至用一排鑽孔和整齊平行的鑿痕對這道V形溝進行了裝飾。這是為什麼?如果他打算對這個人物進行整體雕刻,不如乾脆去除這塊多餘的石料,這樣更合理,也更容易。雕塑家是否——今天的大多數遊客就是如此——偏愛不同的表面的對比,欣賞大理石在我們面前一步一步地從粗糙的原石演變為鮮活的人體?

  兩個完成度最高的雕像,即《年輕的奴隸》和《長鬍子的奴隸》,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完成,至少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品位應該算是沒有完成。也許米開朗琪羅正在嘗試「未完成作品」是否能形成新的表現力,從而開創一種新的審美方式。他可能已經發現,有時用七八分力而不是竭盡全力,更可以收到「言簡意深」、事半功倍的效果。

  米開朗琪羅於1534年離開佛羅倫斯時,《四奴隸》仍在他的工作室里。這些雕像廣受好評,而且處於驚人的未完成狀態,沒有藝術家敢於「完成」它們。佛羅倫斯雕塑家和建築師貝爾納多·布恩塔倫蒂(Bernardo Buontalenti)轉而為它們找了個帶有暗示性的位置——皮蒂宮波波里花園的一處人造石窟。今天,雕像的仿製品好像是從自然界的岩石中冒出來的。就這樣,原本要放在儒略二世墓中的四個未完成的「孤兒作品」成了一處完成度百分之百的園林藝術作品中的點睛之筆。

  (左)

  米開朗琪羅(1475—1564)

  《奴隸(阿特拉斯)》或《奴隸(石頭腦袋)》

  約1520—1530年

  大理石

  高度:277厘米

  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參觀者固然會向《大衛》致敬,但他們也經常會對米開朗琪羅未完成的雕塑更感興趣,更被打動。理由很充分,這些未完成的人物有如此強大的表現力和無限的內涵,以至於根本沒有後人敢於畫蛇添足,更不用說在作品上直接動刀子了。今天,我們眼中的這些作品仍處於「進行時」:它們從石料中浮現出來,努力掙脫那石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