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

2024-10-02 06:30:22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513—1516年

  大理石

  高度:235厘米

  羅馬聖伯多祿教堂儒略二世墓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有一篇關於米開朗琪羅《摩西》的著名論文,在他的想像中,這位先知對沒有信仰的以色列人感到憤怒,竭力忍住不跳起來把刻有誡命的石板擲到地上。即使今天,我們仍然覺得這塊沉重的石板似乎正在從先知的手中滑落。

  無論我們是否與弗洛伊德有著同樣的觀感,這位著名的心理分析家確實說出了米開朗琪羅的許多雕塑作品的本質:它們都具有一種充滿期待的氣質,從而有了生命,有了動作。一方面,面對摩西,讓人感覺先知會突然跳起來;而另一方面,每個人都默認這個人物洋溢著看得見、摸得著的勃勃生機和強烈的「靈性」。也許米開朗琪羅的同代人用來形容他的那個詞——「可怖」(terribilit璸)——用來形容摩西也十分恰當。藝術家成功地令人聯想起《舊約》中這位最可怕的先知那令人敬畏的一面。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即使坐著,摩西也比站立的人高,這種體量既具有真實性,又隱含著深意。他灼熱的目光稍微向上,仿佛注視著上帝。在米開朗琪羅的想像中,一張臉注視過神,就有了神性而非僅有人類的屬性,因此不可以被純粹的凡人隨意凝視。角(這個符號象徵摩西走下西奈山時身上放射出的光束)、暴躁的亂發和漣漪般漾開來的面部肌肉進一步強調,先知的表情具有淨化的能力。厚重的鬍鬚被一根長得誇張的右手手指扯到一邊,這是一個由特殊力量引起的下意識動作。

  米開朗琪羅認為摩西應該是坐著的四先知之一,他打算將這四位先知裝飾在教皇儒略二世墓室第二層的角落裡。考慮到高度,米開朗琪羅將摩西的軀幹拉長,因此只有從側面才會發現它長得不成比例。大多數遊客不會發現這種解剖學意義上的失真,極其強有力的手臂和奢侈的、瀑布般垂下的鬍鬚使人根本注意不到這些。在最終的設計稿中,摩西被放置在中間靠下的顯眼位置,我們今天看到的摩西就是這個樣子。在這座墓碑的眾多元素之中,摩西對整體的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以至於很多來到羅馬的遊客都注意不到墓碑上還有許多其他頗有趣味的小細節,如斜躺著的教皇(與原本打算放置摩西的高度大致相仿)、頭部逐漸變細的活塞狀立柱,大量簇擁著的怪誕裝飾和奇異的擬人化護臂。

  瓦薩里告訴我們,羅馬的猶太人每逢安息日都會「像成群的椋鳥一樣」朝拜摩西。今天,身為遊客的我們還是會擁向聖彼得羅教堂,我們當然不是去看教皇儒略二世,我們只是敬畏地站在這位《舊約》中的先知面前。公然違抗十誡第二條的作品中很少有像《摩西》一樣,創造出一個如此深入人心的宗教形象。

  米開朗琪羅(1475—1564)

  《摩西》(下半部分)

  約1513—1516年

  大理石

  高度:235厘米

  羅馬聖伯多祿教堂儒略二世墓

  米開朗琪羅花費四年時間完成教皇的墓碑。但是,倘若認為它是「悲劇」或令人失望的妥協——文藝復興時期最大、最宏偉的墓碑之一——就等於忽視了它的成功之處。很少有墓碑會像它一樣吸引如此眾多仰慕者前來觀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