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有窟窿,就用謙卑去堵
2024-10-02 06:26:44
作者: 里克·漢森
吸收美好,並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去愛你這個人,就像你關愛任何你親近的人一樣。
可能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尊自大了;謙卑,正是解藥。謙卑,意味著自然、謙遜、不裝腔作勢。但並不意味著任人欺凌、羞辱,也不意味著自卑。它僅僅意味著你不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謙卑本身有一種寧靜的意味。你並不會為了取悅他人而工作,別人也不會因你的自命不凡或者評頭論足而疏遠你。
對自己好一點,這是你的義務
如果你缺乏對自己的理解、讚許和愛,又無法從別人那獲得,你的心裡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窟窿。
有點矛盾的是,照顧好你自己能夠幫助你發展自己謙卑的態度。這是因為當你感覺受到威脅或者缺乏支持的時候,大腦中和自我相關的神經網絡會被激活,這樣自然就沒有謙卑的態度了。要減少這種激活狀態,那就必須照顧好你自己,要確保你自己的基本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比如,我們都需要感受到他人的珍愛。理解、讚許和其他人賦予的愛都能對神經網絡產生積極影響,讓人變得更有自信。如果連續好幾年你都缺乏這些,那你就會感覺心裡有個窟窿。
這時,自我就會在這個窟窿旁邊忙來忙去,要麼通過驕傲自大把這個窟窿蓋上,要麼就通過不停地攫取某些事物來臨時填補這個窟窿產生的空虛。這樣做不但會讓你和周圍人的關係更加緊張,你還會得不到理解、讚譽和愛。更重要的是,這毫無意義,因為並不能因此解決根本問題。
實際上,吸收各種美好的感覺才是填補這個心靈窟窿的最佳策略,你可以一塊磚一塊磚地慢慢填。我年輕的時候心裡的這個窟窿好像摩天大樓打地基挖的坑那麼大。當我意識到我應該填補這個窟窿,並且能夠填補這個窟窿時,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自我價值的證據,比如別人對我的愛和尊重以及我的美好品質和各種成就。然後經常性地花幾秒鐘讓自己沉浸在這些經歷和體驗之中,吸收這些美好的感覺。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窟窿開始被填補了,我感覺到了明顯的不同;幾個月之後,我明顯感覺到了自我的價值;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心裡的這個窟窿被填了幾千塊磚之後,已經被完全填滿了。
無論你心裡的窟窿有多大,每天你都應該填幾塊磚進去。多關注你自己身上的那些美好以及他人給你的關愛和認可,然後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吸收進去。這個窟窿是不可能被單獨一塊磚填滿的。但只要你不停地往裡填,一天一天,一塊磚接著一塊磚,總有一天你可以把它填平。
對自己友好和其他的鍛鍊方法很相似。用佛教的比喻來說,自我就像一個皮筏子,能載著你渡過痛苦的河流。當你渡過這條河流,到達了河對岸,就再也不需要這個皮筏子了。這時,你就可以開始著手重新營造自己的內在資源,不用再去有意識地尋找自我價值的種種證據了。
不用太在意其他人對你的看法
通過進化,我們變得特別在意自己的聲譽,因為個體聲譽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他人傾向於幫助這個個體,還是傷害這個個體,這間接決定了這個個體的生存機會。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珍愛,並努力去促成這一點,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但是完全陷入他人對你的看法當中,就是另一回事了。寂天菩薩說:
人們讚揚我時,我為什麼要高興呢?
還是會有其他人嘲笑和批評我的。
當我被責備的時候又為什麼要沮喪呢?
還是會有其他人認為我很不錯的。
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去考慮其他人怎麼看待你——不用大腦模擬器功能的那種稍微想一想也算。再看看自己有多少次是為了獲取其他人的仰慕和讚譽才去做事情的。其實你更應該做的是拋開別人的看法,只管自己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想一想美德、仁愛還有智慧:如果你能真誠地從這些美好的品質出發,那麼就可以把一切都做好,一定會有一番成就的。
你不需要與眾不同
如果你相信只有你變得與眾不同才能贏得愛和支持,那就人為地給你自己設定了一個高標準。
當你想要與眾不同,這會讓你一天又一天地、毫無意義地付出更多的努力,毫無意義地去拼命。而且當你無法獲得你渴望的認可時,會變得對自己異常苛刻,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不是。所以不要這樣對待自己,如果你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可以這樣激勵自己:「願我即便不那麼與眾不同,也會獲得愛;願我即便不那麼與眾不同,也能做出貢獻。」
可以考慮和與眾不同的感覺徹底斷絕關係——這包括希望自己成為重要人物或者被別人仰慕。這是執著的反義詞,也是通向幸福的根本大道。你可以默念這些文字,看看會有什麼感覺:「我放棄成為重要人物。我徹底不再尋求他人的贊同。」看看能不能在這种放棄中找到一絲安寧的感覺。
愛你這個人,就像你關愛任何你親近的人一樣。但是不要去愛那個自我,或者其他形式的意識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