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24-10-02 06:06:45
作者: 劍眉枉凝
即位漢中王後,劉備做出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與三年前曹操放棄進攻益州一樣,讓許多人扼腕痛惜,深感功敗垂成。
這個決定就是沒有乘著關羽出擊襄陽(此時關羽還沒有水淹七軍,大獲勝利)的時機大舉進攻曹操,而是選擇休兵回到成都。
其實劉備此時選擇收手,絕對不是戰略失誤,而是形勢使然。經過一年多的苦戰,軍隊需要休整,下一次大舉進攻至少要準備一兩年。
此時的三巨頭劉備、曹操、孫權,誰也不比誰強多少,誰都不具備嗷嗷叫一直打下去的實力。和老百姓過日子一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曹操雖然漢中失利,後院起火,劉備卻也是筋疲力盡,需要休養。
這是人口減少、經濟衰退的亂世的必然結果,也是意圖亂世稱雄者共同面臨的時代難題。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哪怕你豪情萬丈、氣勢如虹,也得有軍隊才能打仗。而軍隊是要吃飯的,是要花錢的。要吃飯就得囤積糧草,要花錢就得聚集財富。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三步並作兩步,成功了那叫實現飛躍,失敗了那叫欲速不達。
是的,有些時候勒緊褲帶再狠一把就能大功告成,有些時候勒緊褲帶再狠一把卻是前功盡棄。
此時再狠一把結局如何?
我們不知道,劉備也不知道。他隻知道出外征戰一年多,是該回家看看了。
不過,在回成都之前,劉備還有一件大事需要安排。
誰來鎮守漢中?
與之前任命關羽留守荊州一樣,論資歷、論威望、論地位,甚至論劉備重用老兄弟的習慣,大家都心領神會,認為鎮守漢中的人選非張飛莫屬。
大將張飛同樣心領神會,大有捨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感覺。
但大家很快就驚得大跌眼鏡,發現統統都會錯了意。
這次劉備挑中的人選既不是老弟兄張飛,也不是有大局觀的趙雲,更不是為事業不顧親人的馬超或年事已高的黃忠,而是提拔資歷淺、威望小、地位低的後起之秀魏延為鎮遠將軍兼任漢中太守,擔負起鎮守漢中的重任。
劉備在漢中召開最後一次前敵高級軍政幹部會議,安排各位將領的駐防任務,並當眾宣布對魏延的任命。
望著各位將領錯愕的眼神,劉備想給魏延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劉備便問他:「我把守衛漢中的重任交給你,你打算怎麼幹?」(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
魏延的就職感言簡短而豪邁,讓在場的將軍們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對領導的眼光更加佩服得心服口服:「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何其豪壯!江山代有人才出,蜀漢名將何止五虎!
隻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事實證明,劉備的識人眼光確實不是一般高,魏延也絕不是在吹牛皮。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十多年時間裡,注重外圍防禦,一直拒敵於國門之外(當然也與蜀漢出擊、曹魏固守的大形勢有關)。甚至魏延冤死後,後來鎮守漢中的王平等人沿用他的策略,也獲得了擊退曹爽的勝利。
劉備安排好員工的工作,是時候回成都了。
劉備以王者之尊回到成都,一路安排人手逢迎接駕,十分風光。
權勢熏天風光上路的人,這個世界上遠遠不止一個。但很多人在表面風光的背後其實藏著一顆漠然的心。
對世事很漠然,對國家很茫然,隻關心眼前的自己。
也許那些經過個人努力混出頭的人,他們年少時的想法,爭取搏上位掌握權力隻是手段,實現理想一展抱負才是目的。
然而,很多人都在搏上位的過程中,被生存的壓力和個人的欲望所吞噬,異化、扭曲了人性,最終手段變成目的,目的成了虛無。年少時的理想,早已不復存在,剩下的隻有一件事——往上爬,不顧一切往上爬。
可悲的是,這個變化,他們自己並沒有感受到,而是美其名曰「成長」。在他們心中,要「成長」必須和光同塵,必須放棄理想,必須泯滅良心。
但讓人欣慰的是,至少還有一些人,通過努力得到了權力和富貴,不忘初心,並沒有丟失理想和良心。
比如劉備,無論是黃巾起義時的一個小兵,還是此時名動天下的漢中王,他一直把天下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一直在路上奔波。
對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來說,在路上風光不風光不重要,重要的是還能在路上奔波多久,能奔波出個什麼結果?
從二十四歲從軍,我已經在這條路上走過了三十五個春秋。當初的有志青年,已經到了耳順之年;當年的一介布衣,已經貴為漢中王。
付出的心血終究不會白流,一路的艱辛畢竟沒有白受。
但天下依舊是個難以收拾的亂世,幾多豪傑幾多梟雄,你方唱罷我登場,如今天下鼎足三分,何時才能歸於一統?
路的盡頭是什麼?我不知道。草根出身,卻以天下為己任,究竟是幸還是不幸?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昨天一路走過,今天走在路上,明天還要繼續走向前方。
唯一令人神傷的,是時間。這個明天,到底還有多久,隻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