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遊記
2024-10-12 23:30:44
作者: 汪曾祺
往桑植,途經襄樊,勾留一日,少不得到隆中去看看。
諸葛亮選的(也許是他的父親諸葛玄選的)這塊地方很好,在一個山窩窩裡,三面環山,背風而向陽。崗上高爽,可以結廬居住;山下有田,可以躬耕。草廬在哪裡?半山有一磚亭,顏曰「草廬舊址」,但是究竟是不是這裡,誰也說不清。草廬原來是什麼樣子,更是想像不出了。諸葛亮住在這裡時是十七歲至二十七歲,這樣年輕的後生,山上山下,一天走幾個來回,應該不當一回事。他所躬耕的田是哪一塊呢?知不道。沒有人在一塊田邊立一塊碑:「諸葛亮躬耕處」,這樣倒好!另外還有「抱膝亭」,當是諸葛亮抱膝而為《梁父吟》的地方了。不過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恐怕初無定處,山下不拘哪塊石頭上,他都可坐下來抱膝而吟一會的。這些「古蹟」也如同大多數的古蹟一樣,只可作為紀念,難於坐實。
隆中的主體建築是武侯祠。這座武侯祠和成都的不能比,只是一門廡,一享堂,一正殿,都不大。正殿塑武侯像,像太大,與殿不成比例。諸葛亮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曲右膝,伸左腿那樣稍稍偏側著身子。面上顴骨頗高,下巴突出,與常見諸葛亮畫像的面如滿月者不同。他穿了一件戲台上員外常穿的寶藍色的「披」,上面用泥金畫了好些八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諸葛亮和八卦搞得難解難分,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無可奈何的事!
正殿和享堂都掛了很多楹聯,佳者絕少。大概諸葛亮的一生功業已經叫杜甫寫盡了,後人只能在「三顧」、「兩表」上做文章,翻不出新花樣了。最好的一副,還是根據成都武侯祠複製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不即不離,意義深遠。有一副的下聯是「氣周瑜,辱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把《三國演義》上的虛構故事也寫了進來,堂而皇之地掛在那裡,未免笑話。郭老為武侯祠寫了一幅中堂,大意說:諸葛亮和陶淵明都曾躬耕,陶淵明成了詩人,諸葛亮成就了功業。如果諸葛亮不出山,他大概也會像陶淵明一樣成為詩人的吧?聯想得頗為新奇。不過諸葛亮年輕時即自比於管仲、樂毅,恐怕不會願拋心力做詩人。
武侯祠一側為「三義殿」,祀劉、關、張。三義殿與武侯祠相通,但本是「各自為政」,不相統屬的。導遊說明中說以劉、關、張「配享」諸葛亮,實在有乖君臣大體!三義殿中塑三人像,是泥胎塗金而「做舊」了的。劉備端坐。關、張一個是豹頭環眼,一個是蠶眉鳳目,都拿著架子,用戲台上的「子午相」坐著。老是這樣拿著架子,——尤其是關羽,右手還高高地挑起他的美髯,不累得慌麼?其實可以讓他們鬆弛下來,舒舒服服地坐著,這樣也比較近似真人,而不像戲曲里的角色。——中國很多神像都受了戲曲的影響。
三義殿前為「三顧堂」,楹聯之外,空無一物。
隆中是值得看看的。董老為三顧堂書聯,上聯用杜甫句「諸葛大名垂宇宙」,下聯是「隆中勝跡永清幽」。隆中景色,用「清幽」二字,足以盡之。所以使人覺得清幽,是因為隆中多樹。樹除松、柏、桐、烏桕外,多桂花和枇杷。枇杷晚翠,桂花不落葉。所以我們往游時,雖已近初冬,山上還是鬱鬱蔥蔥的。三顧堂前大枇杷樹,樹蔭遮滿一庭。據說花時可收乾花數百斤,數百年物也。
下山,走到隆中入口處,有一石牌坊(我們上山走的是旁邊的小路),牌坊背面的橫額上刻了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覺得這對諸葛亮的推崇未免過甚了。「三代下一人」,恐怕誰也當不起,除非孔夫子。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