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
2024-10-02 04:39:00
作者: 姜濤,卞修躍,虞和平;謝放等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1月5日(十二月十日)清政府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1月10日(十二月十五日)日軍攻占蓋平。
1月16日(十二月二十一日)日軍進攻遼陽,被團練擊退。
1月20日(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在山東榮成龍鬚島登陸,攻陷榮成。
1月30日(正月五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南幫炮台。2月1日攻陷威海衛北幫炮台。
1月31日(正月六日)日本政府命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辦理中日和談事宜。
2月1日(正月七日)張蔭桓、邵友濂與日方代表在廣島會晤,被拒。日方指名要李鴻章為全權代表。
2月2日(正月八日)日軍水陸夾攻北洋海軍。
2月5日(正月十一日)中國「定遠」號鐵甲艦在威海衛被日魚雷擊沉。
2月6日(正月十二日)日軍攻陷山東文登。
2月9日(正月十五日)日軍進入山東寧海州,中國軍艦「靖遠」號被擊沉。
2月10日(正月十六日)中國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自盡。
2月12日(正月十八日)提督丁汝昌、總兵張之宣以死殉國。
2月13日(正月十九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議和。
2月17日(正月二十三日)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推黃詠商為臨時主席。不久在廣州設立分會,籌備發動廣州起義。
2月25日(二月一日)遼東民眾武裝向寬甸發動進攻,在歡喜嶺與日軍發生遭遇戰,日軍敗逃。
3月4日(二月八日)日軍攻占牛莊。6日攻占營口。
3月9日(二月十三日)日軍攻占田莊台,縱火焚燒該市。
3月14日(二月十八日)李鴻章偕其子李經方、美國顧問科士達,由天津去日本議和。
3月16日(二月二十日)興中會孫中山、楊衢雲等在香港計劃攻取廣州,決定以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
3月20日(二月二十四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馬關春帆樓開始議和談判。
3月24日(二月二十八日)日本黑龍會浪人小山豐太郎刺傷李鴻章。
3月26日(三月一日)遼東民軍收復寬甸。
3月29日(三月四日)日軍攻占澎湖。
3月30日(三月五日)中日《停戰協定》訂立。
4月17日(三月二十三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被迫讓與遼南、台灣等地,賠款2億兩白銀,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4月19日(三月二十五日)
侍讀學士文廷式等奏,日本人要挾過甚,請飭使臣展緩商議。
台灣紳民留巡撫唐景崧守台。
4月20日(三月二十六日)
張之洞電阻和議,主張向英、俄請援。
台北罷市,紳民請英領事設法擬以該地歸英保護。
4月22日(三月二十八日)
李鴻章奏請早日批准和約。
翁同龢力陳和約批准宜緩。
康有為、梁啓超等鼓動廣東、湖南應試舉人上書都察院,請拒和議。
4月23日(三月十九日)俄、法、德三國駐日公使聯合向日本政府提出把遼東半半島「歸還」中國的照會。
4月25日(四月一日)張之洞電請廢約,乞助俄、英,分別酬以新疆數城及後藏之地,許以推廣商務。
4月26日(四月二日)
英軍艦到台灣淡水。
德皇威廉二世電俄皇尼古拉二世,稱頌對日干涉,鼓勵其將來在遠東之行動,德亦望在中國取得一海港。
4月28日(四月四日)
唐景崧電總署,請各國公議台事,派兵船相助。
吏部候補主事鮑心源等奏劾李鴻章及其子經方。
4月30日(四月六日)
廣東舉人梁啓超、麥孟華、陳景華,湖南舉人任錫純等及四川、奉天、江蘇、湖北、江西、山東等省舉人上書請拒中日和約。
是月,甘肅循化回民起事。
5月1日(四月七日)
嚴復《救亡決論》在天津《直報》開始登出,至8日登畢。張之洞電請借台灣民變,懇請諸國拒日。
俄外相告許景澄,對日償款應先向俄商借。
5月2日(四月八日)康有為聯合各省應試舉人一千餘人聯名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
5月8日(四月十四日)伍廷芳、聯芳與日本代表伊東已代治在芝罘互換條約批准書。
5月13日(四月十九日)伊藤電李鴻章,請派大員辦理台灣交付事宜。
5月15日(四月二十一日)
台灣紳民電留唐景崧、劉永福理台事,拒日人。
5月16日(四月二十二日)
唐景崧電台民決意死守,請商日人緩來。
5月20日(四月二十六日)
命台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開缺來京,所有台灣大小文武各員即令陸續內渡。
嚴旨命李鴻章飭李經方迅速前往台灣,不得畏難辭避。
5月22日(四月二十八日)
俄外部告許景澄,已與德、法商定,請日廷立允歸還全遼,所索償款,應駁其不合,三國不派員參預中立會議。
5月25日(五月二日)台灣紳民在萬般無奈下,決定自主保台,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建元「永清」,以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紳士丘逢甲為全台義軍統領,劉永福為大將軍。
5月28日(五月五日)
成都爆發反洋教鬥爭,影響所及達十多個州縣。
5月29日(五月六日)日本近衛師團在台灣基隆東澳底開始登陸。
5月31日(五月八日)日軍越台灣三貂嶺,敗吳國華部。
6月1日(五月九日)日軍攻陷台灣瑞芳。
6月2日(五月十日)
李經方與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會於基隆口外日艦上,簽訂台灣交接文據。
6月3日(五月十一日)
日軍攻陷台灣基隆。
都察院轉呈康有為5月29日《上清帝第三書》,言變法步驟。這是光緒皇帝第一次讀到康有為的上書,表示喜悅和讚許。
6月5日(五月十三日)台北混亂,潰兵大肆焚掠。
6月6日(五月十四日)唐景崧乘船自滬尾去廈門。
6月8日(五月十六日)日軍攻陷台北。
6月12日(五月二十日)台灣日軍陷南雅廳,迫新竹,義勇徐驤、姜紹祖、吳湯抗之。
6月13日(五月二十一日)日炮艦一艘到台南安平,與英艦並泊。劉永福要求英艦撤離,幾起衝突。
6月14日(五月二十二日)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到台北。
6月20日(五月二十八日)慶親王奕劻、吏部侍郎徐用儀與法使施阿蘭訂立中法續議界務專條,允越南鐵路展至中國境內。
6月21日(五月二十九日)日軍攻陷台灣宜蘭。
6月22日(五月三十日)日軍攻陷台灣新竹。
6月27日(閏五月五日)
日軍自台灣新竹南侵,義勇徐驤等阻之。
6月30日(閏五月八日)工部主事康有為上《上清帝第四書》,正式提出「設議院以通下情」的政治主張。都察院和工部不肯轉呈,未能送到光緒皇帝手裡。
7月4日(閏五月十二日)樺山資紀致書劉永福勸降,劉拒之。
7月5日(閏五月十三日)
光緒帝發布《舉人才詔》,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將軍督撫專折保薦人才。
7月6日(閏五月十四日)
中俄在聖彼得堡訂立借款合同,由俄、法合借四萬萬法郎,償付對日賠款。
7月11日(閏五月十九日)台灣義勇反攻新竹、日軍30餘人被殲於大湖口。
7月15日(閏五月二十三日)日騎兵一隊再被殲於大湖口。
7月17日(閏五月二十五日)以甘肅回民亂事,命董福祥迅速馳往援剿。
7月22日(六月一日)命京城各衙門,此後一切公文,不得提書「夷」字。
7月23日(六月二日)給事中余聯沅等奏,李鴻章始終誤國,請立予休致。
8月1日(六月十一日)福建古田齋教發動反洋教鬥爭。
8月5日(六月十五日)
甘肅河川回民烏永琳破總兵湯彥和部八營於雙城。時回民起義益熾。
8月9日(六月十九日)大隊日軍自台灣新竹南侵,副將楊紫雲戰歿。
8月15日(六月二十五日)日軍陷台灣苗栗,吳湯興、徐驤及劉永福部吳彭年退彰化大甲溪。
8月17日(六月二十七日)康有為在北京創刊《萬國公報》,遍送達官貴人。
8月23日(七月四日)日軍陷台灣大甲溪。
8月26日(七月七日)日軍陷台灣府,提督陳尚志陣亡。
8月28日(七月九日)
翰林院代遞編修丁立鈞等68人呈文,謂李鴻章萬不可回任,必當速行罷斥。
日軍攻陷台灣彰化,吳湯興,吳彭年死之。日本近衛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斃命。
8月29日(七月十日)
孫中山、楊衢雲、何啟等在香港商攻取廣州方略。
日軍攻陷台灣雲林。
8月30日(七月十一日)劉永福黑旗軍復台灣大莆林,副將楊泗洪戰歿。
是月,林譚嗣同在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下,提出變法主張。旋與唐才常等在瀏陽設算學社,成為湖南新學之起點。
9月1日(七月十三日)黑旗軍王德標、義軍簡精華復台灣雲林。
9月2日(七月十四日)台灣義軍復苗栗。
9月4日(七月十六日)
台灣都司蕭三發等逼攻彰化。
命龔照瑗告英外部,滇緬野人山界不能再讓。
9月30日(八月十二日)德使與總署談山東教案,恐嚇要挾。
10月3日(八月十五日)中德訂立漢口租界章程。
10月7日(八月十九日)日軍再陷雲林,義勇簡嬰、林義成等力戰,黑旗軍蕭三發陣歿。
10月8日(八月二十日)
日外相西園寺公望與俄、德、法三使商定交還遼東,由中國增付賠款三千萬兩。
派龔照瑗在倫敦將第一期應付日本賠款五千萬兩與日本駐英使臣交收清楚。
10月9日(八月二十一日)
甘肅河州回民馬永琳圍攻州城。
日軍陷台灣嘉義,義軍徐驤及總兵柏正才之黑旗軍力戰死。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受重傷,不久斃命。
10月10日(八月二十二日)
興中會改以楊衢云為總辦。
日軍南進軍在台灣嘉義西南之布袋嘴登陸。劉永福借英人請和被拒。
10月11日(八月二十三日)日軍在台灣南端之枋藔登陸,義軍力拒之。
10月14日(八月二十六日)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日本使臣商交還遼東事宜。俄使照會總署,已派員往東三省查勘修接鐵路事宜。
10月15日(八月二十七日)日軍攻陷高雄。
10月16日(八月二十八日)日軍攻陷台灣鳳山。劉永福三度請和。
10月17日(八月二十九日)日軍攻台南府。
10月30日(九月十三日)中德訂立天津租界章程。
10月31日(九月十四日)英使歐格訥訪恭親王及總署大臣,論及中國之危,勸力行新政。
11月2日(九月十六日)
歐格訥再與奕、翁同龢等論變法需參用西人。
11月7日(九月二十一日)興中會為廣州起義,發表英文對外宣言。
11月8日(九月二十二日)中日付還遼東條約訂立,增加賠款三千萬兩。
11月19日(十月三日)恭親王、翁同龢等議定胡燏棻造鐵路、袁世凱練洋操、蔭昌挑八旗兵入武備學堂三事。
11月27日(十月十一日)康有為往江寧晤署兩江總督張之洞,商開上海強學會,獲得張之洞支持。
是月,北京強學書局開局,「先以報事為主」。
12月5日(十月十九日)梁鼎芬奉張之洞命,電約張謇列名強學會。
12月8日(十月二十二日)設新建陸軍,命袁世凱督練。
12月14日(十月二十八日)德使紳珂正式向中國要求海港。
12月16日(十一月一日)北京強學會創刊《中外紀聞》。它是被迫停刊的《萬國公報》改名的。
12月30日(十一月十五日)台灣林大北舉兵抗日,圍攻宜蘭,陳秋菊等應之。
是月
孫中山設興中會分會於日本橫濱。
《蒙學報》在上海創刊。
是年,上海裕晉紗廠、大純紗廠先後創設。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1月1日(十一月十七日)台灣陳秋菊、胡嘉猷舉兵圍攻台北,被日軍屠殺千人。
1月12日(十一月二十八日)上海強學會機關報《強學報》創刊。
1月19日(十二月五日)英、德兩使與總署大臣談借款,英使再提西江開埠事,態度強橫。
1月21日(十二月七日)
御使楊崇伊奏參強學會「植黨營私」,北京強學會被封閉。
1月26日(十二月十二日)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以與康有為「論學不合」為由,下令解散上海強學會。
2月5日(十二月二十二日)御史胡孚宸上《書局有益人才請飭籌設以裨時局折》,清政府准奏,改強學書局為官書局,「專司選譯各國新報及指授各種新學」。
2月7日(十二月二十四日)清政府通飭各省督撫分別在省會籌設商務局。
2月10日(十二月二十七日)慈禧改派李鴻章為正使、邵友濂為副使,往賀俄皇加冕。
2月17日(正月五日)張之洞奏,選派南洋學生40人赴英、法、德肄業。又奏於蘇州、鎮江、通海設商務局。
2月21日(正月九日)賞李經述三品銜,隨侍其父李鴻章出洋,往英、法、德、美親遞國書。
2月24日(正月十二日)命李鴻章於奉使之便,與俄、英、法、德、美外部商增加進口洋稅。
2月27日(正月十五日)從張之洞奏,於江寧創設陸軍學堂,附設鐵路專門學堂。
3月13日(正月三十日)命安徽、江西、湖南、新疆、四川、山東各督撫認真督辦該省礦務,並命雲南、貴州、山西等省及時攻采。
3月20日(二月七日)設立郵政,以總稅務司赫德管理之。
3月22日(二月九日)以國用匱乏,命直隸、兩江、閩浙、四川、山西、新疆、山東各督撫認真履勘辦理各該省礦務。
3月23日(二月十日)
訂立英、德借款合同,共借款1600萬英鎊。
3月28日(二月十五日)大刀會創始人劉士端在山東單縣城關火神廟唱戲4天,以戲會友。以後逐漸發展為反洋教鬥爭,成為義和團運動先軀。
4月2日(二月二十日)義和拳首領趙三多、閻書琴等在山東冠縣梨園屯「亮拳」三天,反抗天主教堂霸占玉皇廟。
4月8日(二月二十六日)命出使美國大臣楊儒確查孫中山行蹤。
4月18日(三月六日)俄使復與總署談滿洲鐵路事,謂如此則俄可保護中國,免再與日本及他國衝突。
4月20日(三月八日)開杭州商埠。
4月24日(三月十二日)董福祥大破大通縣西北大通營,殺3000餘人。
4月27日(三月十五日)李鴻章一行抵黑海窪疊沙,俄國予以隆重歡迎。
5月1日(三月十九日)俄使喀希尼致書俄外部,對東三省鐵路問題,主對華提警告。
5月3日(三月二十一日)維特與李鴻章正式會談,提出西伯利亞鐵路穿過滿蒙要求。
5月6日(三月二十四日)俄皇再見李鴻章,提出滿洲鐵路問題。李鴻章即電總署,俄請辦東省鐵路,以便將來出力援助。
5月8日(三月二十六日)
李鴻章與俄外務大臣羅拔諾夫及維特會談東省鐵路及同盟密約。
第二期對日賠款五千萬兩分別在倫敦、柏林交收。
5月13日(四月一日)新建陸軍督練袁世凱於天津創設武備學堂。
5月14日(四月二日)張之洞委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招商承辦。
5月18日(四月六日)台灣劉德杓在台東舉兵抗日。
5月26日(四月十四日)俄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舉行加冕禮。
5月28日(四月十六日)命兵部尚書榮祿往天津閱新建陸軍。
6月2日(四月二十一日)漢口俄租界及法租界成立。
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與俄外務大臣羅拔諾夫在莫斯科簽訂《中俄同盟密約》。
6月4日(四月二十三日)俄將三百萬盧布賄款分三期交李鴻章,由華俄銀行支付。
6月5日(四月二十四日)中法訂立龍州鐵路合同,允越南鐵路築至龍州。
6月14日(五月四日)台灣雲林簡義、柯鐵舉兵抗日,勢力頗壯。
6月15日(五月五日)江蘇碭山縣龐三傑聯絡山東大刀會在單縣毀教民房屋器具。
6月19日(五月九日)台灣簡義、柯鐵與日軍戰於雲林大坪,日軍大肆燒殺。
6月25日(五月十五日)龐三傑等至江蘇豐縣焚毀教堂。
6月27日(五月十七日)李鴻章晤德國首相俾斯麥,詢以中國復興之道,俾斯麥勸練精兵。
6月28日(五月十八日)龐三傑會同大刀會首領牛金聲、彭桂林等率眾四五百人,至蘇、魯交界之馬良集,攻占該地江南裁缺外委衙門。
6月30日(五月二十日)台灣義軍簡義等收復雲林。
是月,第一批學生13人赴日本留學。
7月3日(五月二十三日)台灣民兵攻台中。
7月5日(五月二十五日)劉坤一派兵至馬良集,與大刀會眾激戰,大刀會傷亡200餘人。
7月10日(五月三十日)台灣黃國鎮等在嘉義舉兵抗日。
7月18日(六月八日)出使美國大臣楊儒函告出使英國大臣龔照瑗,孫中山又將到歐洲,設法由英代拿。
7月21日(六月十一日)戶部侍郎張蔭桓與日使林董訂立《中日通商行船條約》。
7月24日(六月十四日)《中英會議緬甸條款》簽字。
7月28日(六月十八日)法使要求總署用法人辦福州船廠。
8月2日(六月二十三日)命神機營練兵處仿西制練兵。
8月9日(七月一日)《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時務報》總理為汪康年,撰述為梁啓超。梁啓超《變法通議》在《時務報》陸續發刊。
8月14日(七月六日)大刀會數千人繼續活動於山東曹州府一帶。
8月18日(七月十日)新疆官軍殲甘回於羅布淖爾,回帥劉同春、馬吉等被捕。
8月28日(七月二十日)
清廷批准《中俄同盟密約》。
允許景澄與華俄銀行訂立鐵路合同,准其在東三省租地築路。
9月2日(七月二十五日)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訂立東清鐵路公司合同。
9月27日(八月二十一日)杭州日租界成立。
10月11日(九月五日)孫中山被禁於倫敦中國使館。
10月20日(九月十四日)
設立鐵路總公司,以盛宣懷督辦。
鹿傳霖奏,統籌川藏情形,再申瞻對改設漢官之請。諭以如軍事得手,可斟酌辦理。
10月23日(九月十七日)孫中山以英國政府干涉獲釋出中國使館。
10月30日(九月二十四日)台灣宜蘭林大北、林維新舉兵抗日。
是月,京津鐵路修成。
11月6日(十月二日)總署密函兩廣總督譚鍾麟、廣東巡撫許振禕設法於新加坡、西貢、香港等埠,密探孫中山蹤跡。
11月12日(十月八日)命盛宣懷招商興辦銀行。
11月19日(十月十五日)台灣鳳山鄭吉生舉兵抗日。
11月22日(十月十八日)比使以中國蘆漢鐵路借款計劃告法使,主法、比合作。
是月中下旬,梁啓超赴澳門籌辦《知新報》。
12月4日(十月三十日)孫中山赴倫敦大英博物館研讀。
12月6日(十一月二日)總署奏復盛宣懷條陳自強大計。詔命戶部及各省將練兵、理財、育才三事,實力興辦。
12月8日(十一月四日)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兆文奏,請停止捐納道府州縣實官。
12月14日(十一月十日)德使向總署提出租借膠州灣50年要求,並再拒黃遵憲使德。
12月31日(十一月二十七日)台灣日軍攻雲林大弄頂,復為柯鐵所敗。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
1月7日(十二月五日)從四川總督鹿傳霖、駐藏大臣文海奏,收回瞻對,改設漢官。
1月8日(十二月六日)山東平度英雄會數千人在徐家河岔、沙溝一帶開展反洋教鬥爭。
1月12日(十二月十日)山東巡撫李秉衡奏,中俄密約中國受制太甚,請改議。
1月17日(十二月十五日)上海美商鴻源紗廠開工。
1月19日(十二月十七日)譚嗣同重抵南京。在此撰成《仁學》一書。
1月20日(十二月十八日)陳虬在溫州創辦《利濟學堂報》。
1月29日(十二月二十七日)德使再向總署要求租借膠州灣海港。
2月4日(正月三日)李鴻章與英使竇納樂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
2月7日(正月六日)法使為《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向總署抗議,以違約相責。
2月11日(正月十日)
康有為到桂林,旋與唐景崧、岑春煊等創立聖學會。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設,先設印刷所。
2月12日(正月十一日)張元濟等所設通藝學堂在京開館。
2月13日(正月十二日)法使向總署要求龍州鐵路延至百色,開滇越路,粵、桂、滇三省開礦,並要求瓊州及廣東海岸不得許他國屯煤。
2月19日(正月十八日)德皇決定武力占有膠州灣。
2月22日(正月二十一日)《知新報》在澳門創刊。
2月26日(正月二十五日)各國公使覲見於文華殿。
3月1日(正月二十八日)張之洞奏准於湖北設立武備學堂。
3月3日(二月初一)浙江群學會在杭州開館。
3月5日(二月三日)蘇州日本租界成立。
3月15日(二月十三日)
總署照會法使,聲明不以海南島(瓊州)讓與他國。
翁同龢等與張蔭桓商借一萬萬兩事。
3月21日(二月十九日)美使田貝向總署爭覲見禮,要求由中門入,東華門內降輿,翁同龢持不可。法、德使亦相繼要求。
3月22日(二月二十日)英商創辦的上海老公茂紗廠開工。
3月24日(二月二十二日)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梨園屯約集義和拳民3000餘人,亮拳比武。
4月8日(三月七日)
上海南洋公學成立。
廣西桂林開聖學會。
4月22日(三月二十一日)《湘學新報》(《湘學報》)在長沙創刊,為旬刊。
4月24日(三月二十三日)台灣南部東港等地紛起抗日。
4月27日(三月二十六日)山東臨清教會霸占廟產改建教堂,引起群眾憤恨,打死教民3人。
是月上旬,上海德商瑞記紗廠開工。
5月2日(四月一日)
上海不纏足會成立後,於本日發刊之《時務報》刊登《試辦不纏足會簡明章程》。
譚嗣同、楊文會等於南京創設金陵測量學會。
5月10日(四月九日)盛宣懷與比利時公司訂立蘆漢鐵路借款草約。25日批准中比蘆漢鐵路借款合同。
5月27日(四月二十六日)盛宣懷奉命招商集股,開辦中國通商銀行上海總行。旋於天津、漢口、廣州、汕頭、煙臺、鎮江、京城設分行。
是月,羅振玉、蔣黻等於上海創設農學會,發刊《農學報》。
上海英商怡和紗廠開工。
6月4日(五月五日)命張蔭桓與英講論加稅之事,免厘萬不可允。
6月12日(五月十三日)總署允法國建築滇越鐵路,延長龍州鐵路,開滇桂粵礦。
6月30日(六月一日)《算學報》在溫州創刊。
是月,四川崇慶州和彭山縣群眾分別焚毀當地天主教堂。
7月23日(六月二十四日)大刀會群五六百人攻打江蘇碭山縣嚳莊教堂。
是月
質學會於武昌成立。
蘇學會於蘇州成立。
8月2日(七月五日)《經世報》於杭州創刊,章太炎、宋恕、陳虬等任撰述。
8月14日(七月十七日)盛宣懷與英商訂立1600萬鎊借款草合同。
8月18日(七月二十一日)東清鐵路開工。
8月28日(八月一日)《實學報》於上海創刊,旬刊。王仁俊任總理,章太炎任總撰述。
是月
《新學報》於上海創刊,半月刊,葉耀元等任總撰述。
蘇州蘇綸織布局開辦。
9月13日(八月十七日)黑龍江都魯河金廠開工。
是月,譚嗣同、熊希齡等在陳寶箴、黃遵憲支持下,在長沙籌設時務學堂,聘梁啓超為中文總教習,歐榘甲、韓文舉為分教習。
10月5日(九月十日)慈禧本年壽辰在頤和園受賀,派恭親王、慶親王會同禮部內務府籌辦慶賀典禮。
10月25日(九月三十日)晉豐公司劉鶚與英商北京福公司羅沙第訂立借款辦礦合同。
10月26日(十月一日)
嚴復主辦之《國聞報》(日刊)在天津刊行。
譯書公會在滬成立後,本日創刊《譯書公會報》(周刊),章太炎、楊模任總主筆。
10月27日(十月二日)督辦鐵路事務胡燏棻奏陳查勘山海關內外鐵路工程大概情形。
是月,宋育仁等在重慶創辦《諭報》(旬刊)。
11月1日(十月七日)巨野教案發生。山東巨野大刀會眾擊殺德國傳教士韓理、能方濟兩人。
11月13日(十月十九日)德國艦隊司令棣利士率兵艦抵膠州灣。
11月14日(十月二十日)德軍登陸,強占膠州灣,奪占青島炮台。
11月16日(十月二十二日)
俄外部外務大臣莫拉維夫訓令柏林俄使,反對德占膠州灣。
俄國政府派太平洋水師提督率兵船16艘開赴膠州灣。
11月20日(十月二十六日)
德使海靖為曹州教案照會總署,要求豎牌、撫恤、革李秉衡職、賠費、山東路礦、租膠州灣六事。恭親王等拒之,並言非退兵不能講談。
俄國對德讓步,撤消俄艦駛往膠州灣命令。
10-11月,大同譯書局於上海開設,康廣仁任經理。
是月
上海籌組蒙學公會。
湖南時務學堂開課,梁啓超任總教習。
12月1日(十一月八日)德皇在國會宣稱,德需在東方占有海軍根據地。
12月2日(十一月九日)
詔三瞻地方仍一律賞給達賴喇嘛收受,毋庸改土歸流。
德使晤總署王大臣,堅持懲辦李秉衡與兗沂道及七州縣。
12月4日(十一月十一日)嚴復譯《天演論序》在《國聞彙編》第二冊出版。
12月5日(十一月十二日)
德軍占領即墨城。
德皇向國會提出擴張海軍案。
康有為向清政府呈遞《上清帝第五書》,明確提出開國會、定憲法兩大政治主張。
12月14日(十一月二十一日)
梁啓超撰寫的《南學會敘》在《湘學報》上正式發表,湖南南學會正式成立。會友多達千餘人。
12月15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俄艦隊駛入旅順灣,強占旅大。
翁同龢等第五次訪德使,建議開膠澳為通商口岸,多給德租界,德不允,堅拒膠澳撤兵。
12月17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德國承認俄在華北之勢力範圍,助俄制日,削弱英國在華海關勢力。
12月19日(十一月二十六日)英使警告總署,如以各種租借權讓與他國,英亦將有所要求。
12月21日(十一月二十八日)
英使又向總署提出滙豐銀行借款。
楊儒電總署,俄反對開膠澳為口岸。
12月23日(十一月三十日)
翁同龢等第六次到德使館,談山東鐵路自膠澳修至濟南,由中德合辦,租借膠澳,築船廠炮台,允各國通商。
12月29日(十二月六日)
英兵船到旅順。
李鴻章詢俄使旅大何日退兵,俄使以膠州灣辦法反詰。
12月30日(十二月七日)
曹州府群眾繼續進行反洋教鬥爭,清政府急電山東巡撫張汝梅嚴加鎮壓。
是年,山東臨清、冠縣教徒改神廟為教堂,分別受到當地群眾2000餘人及1000餘人圍攻。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1月3日(十二月十一日)
翁同龢、張蔭桓第九次赴德使館,德使恫嚇如若中國不允,德即當用武力,俄、法、英各國斷不能助中國。
日本參謀部大佐神尾光臣、大尉宇都宮大郎到武昌,與張之洞談中日聯合。
清廷命甘肅提督董福祥添練甘軍,以資捍衛近畿。
1月4日(十二月十二日)恭親王及翁、張與德使會於總署,海靖提出租借膠州灣99年之無理要求,奕等竟表示基本可允。
1月5日(十二月十三日)康有為等在北京南海會館創辦粵學會。
1月7日(十二月十五日)俄署使巴布羅夫晤李鴻章等,索黃海口岸屯煤,並造鐵路。
1月9日(十二月十七日)膠州灣群眾自發開展反德國侵略軍的鬥爭。
1月13日(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德山東教案及膠澳交涉結束。
1月17日(十二月二十五日)
光緒諭飭各省督撫保舉人才,裁汰綠營,添練新軍。
命劉坤一、張之洞、裕祿等於山西、河南、湖南、四川籌設製造廠局,並設法將上海製造局移湖南。
1月22日(正月一日)
駐俄英使與俄財務大臣再商對華合作,俄主張英俄同盟瓜分中國,長江流域歸英,直隸、山西、陝西、甘肅歸俄。
1月24日(正月三日)
俄署使到總署晤恭親王等,聲言如不借俄款而借英款,將破壞均勢,俄必問罪。
英使到總署,爭借英款,否則將取必要行動。
康有為在總理衙門的西花廳接受榮祿、李鴻章、翁同龢以及刑部尚書廖壽恆、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等人的問話,提出變法具體措施。
1月29日(正月八日)
康有為上《請大誓臣工開制度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折》,又稱《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連同《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記》一併呈遞到總理衙門,籲請光緒決定變法,獲光緒皇帝的讚賞。
1月31日(正月十日)
林旭等在北京成立閩學會。
2月4日(正月十四日)頒發昭信股票,自王公及將軍督撫以下均須領票繳銀。
2月5日(正月十五日)英使責總署停止借款,要求長江流域不許別國占有,內河航行,南寧湘潭開口岸。總署允端陽節前定議。
2月8日(正月十八日)宋伯魯、李岳瑞等在北京發起成立關學會。
2月9日(正月十九日)中英互換《關於長江沿岸不割讓》照會。
2月11日(正月二十一日)命容閎設立公司,籌辦津鎮鐵路勘路籌款事宜。
2月13日(正月二十三日)總署照會英使,允永任英人為總稅務司。
2月19日(正月二十九日)總署與滙豐德華銀行商定1600萬鎊借款草合同。
2月21日(二月一日)南學會在長沙開講,譚嗣同講《論中國情形危急》,皮錫瑞講《論立學會講學宗旨》。
3月1日(二月九日)中國與英、德訂立第二次借款合同。
3月2日(二月十日)頒昭信股票詳細章程,總額一萬萬兩。
3月3日(二月十一日)
梁啓超致書汪康年,辭《時務報》筆政。
俄署使到總署,要求租借旅順、大連,及建造南滿支路達黃海,限五日答覆。
3月6日(二月十四日)中、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
3月7日(二月十五日)譚嗣同、唐才常在長沙創刊《湘報》(日刊)。
3月8日(二月十六日)重慶初通輪船。
3月9日(二月十七日)俄使賄賂李鴻章、張蔭桓,如能於限期內應允俄國要求,願各酬以50萬兩。
3月11日(二月十九日)法署使要求總署予法以與英、俄相同利益。
3月16日(二月二十四日)俄國宣布如中國允許借讓旅大,各國船舶仍可自由前來。
3月17日(二月二十五日)康有為上聯英拒俄策。
3月19日(二月二十七日)康有為在北京倡保國會,梁啓超等186人均列名。
3月24日(三月三日)開湖南嶽州、福建三都澳為通商口岸。
3月26日(三月五日)
英對德聲明,威海衛之占領乃出於無奈,決不侵害德國利益。
開直隸秦皇島為通商口岸。
3月27日(三月六日)
中俄訂立《旅大租地條約》。
梁啓超、麥孟華復約各省公車,上書都察院,力陳旅大之不可割。
3月29日(三月八日)康有為進呈所著《日本變政記》等書。
是月
楊銳等在北京發起成立蜀學會。
閻書勤、趙三多在山東冠縣梨園屯再次邀請邱縣及直隸威縣、廣平等地拳眾數千人,焚毀附近教堂。
4月4日、10日(三月十四日、二十日)中法互換《關于越南鄰省不割讓》照會。
4月7日(三月十七日)從總署奏,允河南商人與義商訂立合同,設豫豐公司,承辦懷慶左右黃河以北各礦。
4月12日(三月二十二日)康有為之保國會正式成立於北京粵東會館。
4月13日(三月二十三日)總署代遞康有為條陳折一件、書三部,光緒命將康折並書呈送慈禧。
4月14日(三月二十四日)使美大臣伍廷芳與美國合興公司訂立粵漢鐵路借款合同。
4月16日(三月二十六日)張之洞奏於武昌設立農務工藝學堂,漢口設立勸工勸商公所。
4月17日(三月二十七日)
保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粵東會館舉行,康有為演說變法自強。
德國宣布膠州灣為自由港,關稅由中國徵收。
4月18日(三月二十八日)命山東按察使毓賢馳赴曹州,剿殺大刀會。
4月19日(三月二十九日)
英國正式聲明不侵犯德國在山東利益。
開封機器局開工。
4月20日(三月三十日)開江蘇吳淞為商埠。
4月21日(閏三月初一)保國會在北京河南會館舉行第二次會議,梁啓超發表演講。
4月25日(閏三月五日)
湖南延年會在長沙成立,譚嗣同撰《敘》及《章程》。
保國會在北京貴州會館舉行第三次會議。
4月26日(閏三月六日)福公司擅自將山西平定至蘆漢幹線之鐵路修築權讓給華俄銀行。
4月27日(閏三月七日)直隸大名府義和拳發布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揭帖。
4月29日(閏三月九日)總稅務司頒布內河輪船航行章程。
是月
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等在湖南發起成立不纏足會。
湖南群萌學會組成。
湖北沙市人民掀起反對英日鬥爭。
5月2日(閏三月十二日)御史潘慶瀾奏劾康有為組織保國會,「聚眾不道」。
5月3日(閏三月十三日)清政府命王文韶查明《國聞報》現辦情形及道員嚴復有無與外人勾串之事。
5月5日(閏三月十五日)
《無錫白話報》出版,裘廷梁等創辦。
《時務日報》在上海刊行(8月改名《中外日報》)。
5月7日(閏三月十七日)
許景澄與俄外務大臣訂立旅大租借續約。
對日賠款全部在倫敦交收。
5月9日(閏三月十九日)湖北沙市群眾燒毀稅務司、招商局以及英日兩國洋行。
5月13日(閏三月二十三日)中英訂立滬寧鐵路借款合同。
5月15日(閏三月二十五日)湖北自強學堂改課英、法、俄、德、日五國方言,並將兩湖經心兩書院改照學堂辦法。
5月21日(四月二日)英國福公司與山西商務局訂立山西採礦敷設鐵路合同。
5月31日(四月十二日)康廣仁妻黃謹娛在上海倡設女學會後,又創立女學堂,本日開塾。
6月1日(四月十三日)康有為代楊深秀擬《請定國是而明賞罰折》《請厘定文體折》等;旋又自上《請告天祖誓群臣以變法定國是》,代宋伯魯擬《請講明國是正定方針折》。
6月3日(四月十五日)從總署奏,允法國承辦廣東北海至西江鐵路。
6月8日(四月二十日)侍讀學士徐致靖奏,外患已深,請速定國是。
6月9日(四月二十一日)清政府與英國訂立九龍租借條約,即《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6月10日(四月二十二日)允法人承辦北海至南寧鐵路。
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百日維新開始。光緒命各省督撫保舉使才。
6月12日(四月二十四日)諭各省督撫在各省會妥速籌辦商務局。
6月13日(四月二十五日)徐致靖奏保康有為、張元濟等,命於16日預備召見。黃遵憲、譚嗣同著該督撫送部引見,梁啓超著總署查看具奏。
6月14日(四月二十六日)光緒赴頤和園慈禧處窺探意旨。「百日維新」期間,迭赴頤和園「請安駐蹕」,共12次。
6月15日(四月二十七日)
慈禧下令,光緒下諭,革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職,「開缺回籍」。
光緒諭本年秋間,奉慈禧赴天津閱操,命榮祿等預備事宜。
6月16日(四月二十八日)光緒召見康有為、張元濟,命康有為在總署章京上行走。
6月17日(四月二十九日)康有為上《請廢八股試帖楷法取士改用策論折》,旋上《請停刀弓石武試改設學校折》,又代宋伯魯擬上《請廢八股為策論折》《請催舉經濟特科折》。
6月19日(五月一日)康有為再請大誓群臣,統籌全局,開制度局。
光緒命各省陸軍改練洋操。
詔命所有官書局課印各報,自本日起每五日匯訂一冊,封送軍機處呈遞。
6月21日(五月三日)英國福公司與河南豫豐公司訂立河南懷慶左右黃河以北諸山採礦合同。
6月22日(五月四日)康有為代徐致靖擬《請廢八股以育人才折》。
6月23日(五月五日)詔命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皆改試策論。
6月24日(五月六日)康有為進《波蘭分滅記》《列國比較表》。
6月25日(五月七日)中、比訂立蘆漢鐵路借款合同。
6月27日(五月九日)裁撤督辦軍務處。
命袁世凱教練之新建陸軍歸直隸總督節制。
6月28日(五月十日)准總署奏,將梁啓超在上海所設譯書局改為官督商辦,月撥2000兩翻譯外洋書籍。又諭總署妥議書局詳細章程,迅速具奏。
6月30日(五月十二日)山東巡撫張汝梅奏,將義和拳列入鄉團之內,自衛身家,守望相助,並將義和拳改為義和團。
是月
山東高密群眾反對德國修築膠濟鐵路,聚眾包圍鐵路公司。
四川南充群眾焚毀兩處天主教堂。
江西清江群眾開展反教會鬥爭。
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在山東長清縣等地打擊洋教。
上海人民開展反對法國擴大租界的鬥爭。
7月1日(五月十三日)清政府與英國訂立《租借威海衛專條》。
四川大足縣余棟臣發動反洋教起義,提出「順清滅洋」口號。
7月2日(五月十四日)總署議復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對康有為所請各節進行駁斥。
7月3日(五月十五日)
開京師大學堂,派孫家鼐管理,官書局及譯書局併入大學堂。
光緒賞梁啓超六品卿銜,命辦理譯書局事務。
7月4日(五月十六日)諭各省兼采中西各法,切實興辦農業。命劉坤一咨送上海農學會章程,飭各省學堂廣譯外洋農務諸書。
7月5日(五月十七日)清政府頒發獎賞士民著作新法,准其專利售賣,有能獨立創建學堂,開闢地利,興造槍炮廠者,給予特賞。
7月8日(五月二十日)後黨御史文悌疏劾康有為等「任意妄為,遍結言官,把持國是」。詔斥:「文悌不勝御史之任,著回原衙門行走。」
7月9日(五月二十一日)命神機營改練洋槍洋抬槍,八旗漢軍營、藤牌營等亦一併改習洋操、新法練軍。
7月10日(五月二十二日)命改各地書院為兼學中學、西學之學校。
7月13日(五月二十五日)
清政府從總署奏,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頒發《經濟特科章程》。詔舉經濟特科,命各省長官各舉所知,保薦人才於3個月內送京,然後定期舉行。
總署議復康有為《統籌全局折》,光緒硃批:「切實妥議具奏,毋得空言搪塞。」
7月14日(五月二十六日)命榮祿飭令道員吳懋鼎、粵東商人張振勳分別舉辦呢絨羽毯及煙臺釀酒公司。
7月15日(五月二十七日)
嚴諭各省將軍督撫切實裁兵練軍,力行保甲,整頓厘金。
廣西梧州等地數萬會眾起義。
7月16日(五月二十八日)中日訂立漢口租界專約。
7月17日(五月二十九日)命榮祿將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一書印刷1000部,送軍機處。
7月19日(六月一日)康有為奏請令各省開商務局。
7月25日(六月七日)
命將張之洞所撰《勸學篇》頒發各省,廣為刊布。
命劉坤一、張之洞揀通達商務之員紳試辦商務局,就各省物產,設廠興工,並將如何設立商學、商報、商會各端,迅速奏聞。
7月26日(六月八日)改《時務報》為官報,派康有為督辦其事。並命津、滬、鄂、粵凡有報章,各地督撫咨送當地報紙於都察院及大學堂。
7月28日(六月十日)
命榮祿、張之洞督辦蘆漢等處鐵路事宜。
光緒命名省籌撥經費,以備添設海軍、籌造兵輪之用。
8月4日(六月十七日)命京城勸辦中小學堂。
8月6日(六月十九日)命出使大臣體查情形,於英、美、日各阜勸辦華僑學堂。
8月7日(六月二十日)淞滬鐵路通車。
8月9日(六月二十二日)京師大學堂成立。
8月10日(六月二十三日)命沿江沿邊各將軍督撫籌度推廣口岸,展擴商埠。
8月16日(六月二十九日)譯書局成立。
8月17日(七月一日)
《昌言報》(原《時務報》)及《中外日報》(原《時務日報》)《匯報》在上海刊行。
8月18日(七月二日)
命各省督撫就學堂中挑選聰穎學生,有志深造者,派赴日本留學。
中日訂立沙市租借專約。
8月21日(七月五日)於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各省府州縣皆立農務學堂,廣開農會,刊農報,購農器。命於外洋設立華僑學堂,由使館監督管理。並命各使館編譯外洋書籍,由總署呈覽。
8月22日(七月六日)
命榮祿在直隸趕緊籌辦中小學堂。
命黃遵憲查明汪康年將《時務報》私改為《昌言報》原委,秉公核議電奏。
8月24日(七月八日)光緒諭知九月間偕同慈禧詣天津閱兵日程。
8月26日(七月十日)准梁啓超奏,在上海設立編譯學堂。
8月28日(七月十二日)康有為奏陳時變之急,請及早開制度局。
8月29日(七月十三日)中日訂立天津租界專約。
8月30日(七月十四日)康有為上《請開制度局議行新政折》《請廢漕運以漕款築鐵路折》。
是月
康有為上《請裁撤厘金折》。
山東曹州府大刀會進入直隸開州和當地人民結合開展反洋教、拒官軍的鬥爭。
9月2日(七月十七日)
諭軍機大臣等,嗣後遇有士民上書,都察院即將原封進呈,隨到隨遞,不准稽壓阻格。
英德訂立《英德協定》,互相承認在華利益範圍。
9月5日(七月二十日)
賞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加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事宜。
9月8日(七月二十三日)
命於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酌插各衙門裁缺人員。
命各省督撫籌款迅設農工商分局,製造機器。
諭河東河道總督裁撤後,所管山東運河歸山東巡撫兼管。
命設立醫學堂,考求中西醫理,由大學堂兼轄。
9月11日(七月二十六日)命總署將通商約章成案彙編一書,排印數百部,頒行內外各衙門。
9月12日(七月二十七日)命於京師及各通商口岸廣設郵政分局,以廣流通。
9月13日(七月二十八日)
命各省督撫速於省會試辦農務,並於產茶、產絲各省,妥議振興絲茶章程,實力籌辦。
楊崇伊至天津見榮祿。
9月14日(七月二十九日)
慈禧太后面責光緒皇帝「小子為左右熒惑,使祖宗之法自汝壞之,如祖宗何?」
日本前內閣首相伊藤博文訪華到達北京。
9月15日(七月三十日)
光緒賜楊銳等「密詔」,諭以政變危機,令籌對策。
伊藤博文拜會總理衙門王大臣,與慶親王奕劻等談話。
9月16日(八月一日)光緒召見袁世凱,擢為侍郎,責成專講練兵事務,並隨時具奏應辦事宜。
9月17日(八月二日)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召見林旭,命康有為迅速出京赴上海督辦官報,不得遷延觀望。
9月18日(八月三日)
御史楊崇伊等請慈禧「訓政」。
光緒命林旭傳出密詔,康有為、林旭、梁啓超等商救帝之策。
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勸袁助行新政,舉兵殺榮祿,圍頤和園。袁偽應允。
嚴復在京講演西學源流旨趣及中西政教大原。
9月19日(八月四日)
慈禧由頤和園回宮。
康有為拜訪李堤摩太、伊藤博文,請其相助「新政」。
9月20日(八月五日)
在張蔭桓引薦下,伊藤博文到勤政殿拜謁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在簾後監視。
康有為離北京走天津。
袁世凱請訓後回天津,立即向榮祿告密。
9月21日(八月六日)
步軍統領奉旨包圍粵東會館,封鎖張蔭桓住所。
慈禧宣布「臨朝訓政」。下諭: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又諭宋伯魯「濫保匪人」,革職永不敘用。
梁啓超晤李提摩太,即避入日本使館,康有為自天津乘英船南走。
9月22日(八月七日)
楊崇伊在天津從榮祿處獲悉了袁世凱所述譚嗣同有謀圍頤和園、劫持皇太后的密謀,本日趕回北京,把消息捅給了慶親王奕劻。奕劻立即報給了慈禧。
9月23日(八月八日)
光緒率群臣恭賀慈禧太后「訓政」。
楊深秀、張蔭桓被逮。
9月24日(八月九日)
命將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張蔭桓、徐致靖均革職拿辦。
康有為到吳淞口,得英人援助南去。
大學士李鴻章宴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企圖通過伊藤執獲康有為回國懲辦。
9月25日(八月十日)
梁啓超自塘沽乘輪逃往日本。
清政府以光緒「病重」,布告天下。
命榮祿即刻來京,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事務著袁世凱暫行署理。
9月26日(八月十一日)
命恢復詹事府等已裁衙門,禁士民上書言事,擅自遞封章;罷《時務官報》;除大學堂及各省會業已興辦學堂外,各府州縣議設之小學堂聽民自便,停止各省祠廟改設學堂。
9月27日(八月十二日)北京各國公使在俄使館會商中國政局。
9月28日(八月十三日)
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命榮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以裕祿補授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北洋各軍仍歸榮祿節制,並著裕祿幫辦。
9月29日(八月十四日)
命將張蔭桓發往新疆,徐致靖永遠監禁,徐仁鑄革職永不敘用。
將康有為等「罪案」宣示天下,命各省督撫嚴拿。
詔停止天津閱兵,並賞聶士成、袁世凱、董福祥所部,「以示體恤」。
10月1日(八月十六日)
命將康有為書籍板片,由地方官嚴查銷毀。又命譚鍾麟督飭地方官查抄康、梁原籍財產及嚴拿其家屬。康、梁家屬分別避至澳門等地。
命將候補四品京堂王照革職嚴拿,查抄家產。
10月6日(八月二十一日)
裁撤湖南南學會、保衛局,會中所有界說、札記、答問等書,一律銷毀。
著陳寶箴、陳立三、江標、熊希齡均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命各省認真保護教堂、教士及遊歷洋人。
使日大臣黃遵憲被開去差使,以李盛鐸充任。
10月7日(八月二十二日)詔有言責諸臣,指陳得失,嚴禁不應奏事人員擅遞封奏。
10月8日(八月二十三日)通藝學堂併入京師大學堂。
10月9日(八月二十四日)
復八股取士之制。罷經濟特科。裁撤農工商總局。
命查禁各省報館,嚴拿主筆。
10月10日(八月二十五日)
胡燏棻與英國滙豐銀行訂立山海關外鐵路借款合同。
德國山東礦務公司成立。
10月11日(八月二十六日)禁止聯名結社,並著訪查各省會社入會人等。
10月13日(八月二十八日)
命裕祿會同張之洞督辦蘆漢等處鐵路。
設上海、漢口水利局。
10月25日(九月十一日)
趙三多、閻書勤等提出「扶清滅洋」口號,山東冠縣梨園屯義和拳正式發動武裝起義。
10月28日(九月十四日)命裕祿嚴厲懲辦《國聞報》。
11月7日(九月二十四日)湖北施南府利川縣群眾數萬人響應余棟臣起義,焚毀教堂4處。
11月9日(九月二十六日)山東發生「日照教案」。
11月19日(十月六日)頒布礦務鐵路章程32條。
11月22日(十月九日)廣學會舉行第11屆年會,李提摩太對中國變法失敗,表示惋惜。
11月28日(十月十五日)湖北長樂縣群眾以「滅洋」為旗幟,響應余棟臣起義。
12月3日(十月二十日)孫家鼐奏告京師大學堂開辦情形。
12月4日(十月二十一日)翁同龢被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事生端。
12月5日(十月二十二日)密諭沿海沿江各督撫查拿康有為、梁啓超、王照;並電飭李盛鐸在日本設法密速辦理。
12月23日(十一月十一日)梁啓超在日本橫濱創刊《清議報》,旬刊。
12月28日(十一月十六日)清政府再宣布康有為大逆不道之罪。
12月30日(十一月十八日)京師大學堂增設師範館。
12月31日(十一月十九日)湖北長樂哥老會黨向策安等起事攻陷長樂城。
是月
山東發生「沂州教案」。
直隸棗強縣義和團王慶一樹「助清滅洋」旗幟,開展反洋教鬥爭。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1月2日(十一月二十一日)
譚嗣同《仁學》在《清議報》始刊。
湖北工藝學堂成立。
1月3日(十一月二十二日)命各省督撫將軍均兼總理衙門大臣,以期中外一體。
1月7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安徽渦陽縣饑民在劉朝棟等領導下聚眾數百人起義,並迅速發展至數萬人。
1月30日(十二月十九日)開廣西南寧為通商口岸。
2月5日(十二月二十五日)旅順俄兵因催糧槍殺華人40餘人,傷50餘人。
2月10日(正月一日)康有為、梁啓超、王照等在日本東京明夷閣「望闕行禮」。
2月19日(正月十日)山東郯城義和拳攻打天主教堂。
是月,朱紅燈率拳眾自長清移至茌平,設廠授徒,3個月內,習拳者達800餘人。
3月2日(正月二十一日)義大利要求租借浙江三門灣。
3月13日(二月二日)唐才常由湘赴滬,參加《亞東時報》編務。
3月22日(二月十一日)德人在山東橫行不法,遭日照人民襲擊。
3月28日(二月十七日)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與英商怡和洋行訂立廣九鐵路借款草合同。
3月29日(二月十八日)德軍侵占山東日照,焚掠村舍。
是月
北京宣武門內天主教堂發現匿名揭帖。
天津郊區群眾秘密傳播義和拳。
浙江台州群眾搗毀教堂。
山東清平縣大刀會改名義和團。
4月1日(二月二十一日)總署與各國修改長江通商章程,又內河行輪章程及續補章程。
4月3日(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交涉,不准康有為留日。康有為於本日自橫濱乘和泉丸輪渡太平洋。
4月7日(二月二十七日)山東即墨王義訓聯絡大刀會豎旗聚眾,包圍教堂,聲言「滅耶穌、天主兩教」。
4月15日(三月六日)廣東九龍數千民眾在大埔阻擊英軍接管九龍,英軍武力鎮壓,打死多人。
4月16日(三月七日)中德海關協定訂立。
4月28日(三月十九日)
英、俄訂立瓜分中國鐵路權益的協議。
中、日訂立福州租界專約。
是月
朱紅燈在茌平領導拳眾先後焚燒教堂多處,提出「先學義和拳,後學紅燈照,殺了洋鬼子,滅了天主教」的口號。
山東文登萬餘人集會,抗議英國擴大威海衛租界。
山東高唐州拳民夜聚明散,逐步開展反教會鬥爭。
山東恩縣、冠縣、東昌、曹州一帶義和拳紛紛活動,發展迅速。
漢口博學書院成立。
5月7日(三月二十八日)
王文韶、許景澄與俄使訂立勘分旅順大連租界專條八款。
袁世凱部新建陸軍自天津開往德州一帶。
5月8日(三月二十九日)
上海公共租界擴展。
開福建三都澳為口岸。
5月16日(四月七日)英軍驅逐九龍城中國官員。
5月17日(四月八日)趙三多在直隸正定大佛寺與閻書勤、朱九斌、劉化龍等聚會,決定聯絡靜海、青縣、東光等地的秘密結社,聯合發動起義。
5月22日(四月十三日)即墨縣令周永抓捕領導反教會鬥爭的王義訓。
5月23日(四月十四日)張謇創辦的南通大生紗廠開工。
5月24日(四月十五日)設保商局於廈門,保護出洋回籍華商。
5月31日(四月二十二日)義大利放棄三門灣要求,聲明不占據中國土地。
是月,毓賢出告示改義和拳為義和團。
6月1日(四月二十三日)
允俄國享有建築自北京向北及東北鐵路優先權。
允德國建築天津至濟南鐵路。
6月6日(四月二十八日)興中會楊衢雲在日本橫濱與梁啓超再談「兩黨合作」事,仍無結果。
6月14日(五月七日)德國山東鐵路公司成立。
6月21日(五月十四日)南昌民教發生衝突。
6月26日(五月十九日)議結沂州教案,賠款4.782萬兩。
7月2日(五月二十五日)敦煌莫高窟石室藏經出現。
7月11日(六月四日)
命各省將軍督撫徹底清查財稅狀況,限3個月內擬定奏報。
四川保富公司與法商福安公司訂立合同合辦犍為、合州等處煤鐵礦。
7月12日(六月五日)中法廣州灣教案解決。
7月20日(六月十三日)康有為與李福基等於加拿大組織保皇會。
8月6日(七月一日)梁啓超與旅日華僑曾卓軒、鄭席儒等創辦高等大同學堂於東京。
8月7日(七月二日)德使克林德要求總署批准德商瑞記洋行辦理山東5處礦務。
8月14日(七月九日)山東大刀會首領劉贊虞率百餘人進入大名府開州進行反教會鬥爭。
8月25日(七月二十日)拳首陳寶善、孟繼禮等率眾三四百人進入江蘇豐、沛一帶進行反教會活動。
是月,山東紅拳會首領陳兆舉在山東濟寧、嘉祥、巨野等地聚眾進行反教會活動,被清政府殺害。
9月6日(八月二日)美國宣布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
是月
義和團在保定「糾眾樹黨」。
北京群眾練習義和拳。
山東高密縣108村農民在孫文領導下開展反對德國修築膠濟路的鬥爭。
10月3日(八月二十九日)
貴州遵義府懷仁縣會黨首領陳玉川與余棟臣之餘部張立堂等聯合,聚眾千人,燒搶教堂並教民26家。
大刀會首領趙興吉率眾500人,於山東朝城、陽穀活動。
10月9日(九月五日)朱紅燈率高唐、茌平、長清等地義和拳開赴平原縣,當地群眾千餘響應。
10月11日(九月七日)朱紅燈在平原指揮拳眾抵抗清軍,將兵勇擊退,正式豎立「天下義和拳興清滅洋」旗幟。
10月17日(九月十三日)朱紅燈率眾攻打恩縣劉王莊教堂和龐家莊教堂。
10月18日(九月十四日)朱紅燈領導義和團在平原森羅殿激戰清軍。
10月25日(九月二十一日)中、日訂立《廈門租界專約》。
是月,夏秋之際,義和拳開始進入京津地區活動。
11月4日(十月二日)朱紅燈與心誠和尚等率拳眾到禹城、長清、茌平、博平等地焚毀教堂。
11月7日(十月五日)貴州遵義仁懷哥老會陳玉川起義被鎮壓。
11月11日(十月九日)
美使康格照會總署,要求速平山東義和拳。
吳橋縣令勞乃宣刊發《義和拳教門源流考》,力言義和拳系「邪教」,並出示嚴加查禁。
11月13日(十月十一日)開岳州為商埠。
11月16日(十月十四日)中法訂立《廣州灣租借條約》,租期99年。
11月23日(十月二十一日)心誠和尚在高唐州被捕,與朱紅燈一起押送濟南。
11月24日(十月二十二日)派李鴻章為商務大臣,前往通商各埠,考察商務。
11月27日(十月二十五日)美使康格第五次照會總署,要求速平山東義和拳。
11月28日(十月二十六日)朱紅燈、心誠被捕後,高唐州拳首王立言代領其眾,活動於高唐、茌平、禹城一帶。
是月
山東濟寧義和拳樹「奉旨滅教」旗幟。
直隸正定府屬各縣義和拳迅速發展。
畢永年、鄭士良與哥老會首領李雲彪等會於香港,商聯合各秘密會社共奉孫中山為首領。
12月2日(十月三十日)與法、比訂立河南汴洛鐵路建築合同。
12月5日(十一月三日)美使康格照會總署,要求撤換山東巡撫毓賢。
12月6日(十一月四日)命毓賢來京陛見,以袁世凱署山東巡撫。
12月12日(十一月十日)景州劉八莊教堂和蘇古莊教堂被毀。
12月14日(十一月十二日)總署准法商遵照礦務章程議商合辦廣東高、廉、雷各屬礦務。
12月15日(十一月十三日)直隸總督裕祿派記名提督梅東益率軍前往冀州、河南等地鎮壓義和拳。
12月16日(十一月十四日)
武修和尚在景州聚眾起義,並率眾千餘人攻打景州朱家河大教堂。清軍三營前往鎮壓。
12月20日(十一月十八日)
命海疆各督撫遵照前諭,懸賞嚴拿康有為、梁啓超。梁啓超自橫濱赴檀香山。
義和拳攻打景州羊牧教堂。
12月24日(十一月二十二日)山東清平縣義和拳千餘人往博平、茌平、高唐一帶活動。
12月25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山東巡撫袁世凱抵濟南,隨即發布《查禁義和拳匪告示》。
12月27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山東夏津、平陰、肥城義和拳積極活動。
12月30日(十一月二十八日)英國牧師卜克斯被肥城大刀會擊斃。
12月31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山東德州義和拳開赴直隸吳橋,與當地拳民聯合,攻打龐家橋教堂。
是月,山東禹城義和拳攻打韓莊天主教堂。
是年,湖南耒陽、江西貴溪、湖北蘄州、浙江嚴州等地先後發生反教會鬥爭。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1月1日(十二月一日)
吳橋縣令勞乃宣殺害拳首李德海等人。
光緒稱病,詔所有年內及明年正月應行升殿及一切筵宴,均著停止。
1月2日(十二月二日)山東高密群眾在武生李金榜等領導下反對德國強修膠濟鐵路。
1月5日(十二月五日)直隸正定府寧晉縣孟家莊拳民與教民發生衝突,清軍前往鎮壓,拳民死13人。
1月9日(十二月九日)裕祿致電袁世凱,要直隸和山東兩省合力緝捕義和拳。
1月10日(十二月十日)袁世凱復電裕祿,主張懲辦「匪首」,以清禍源。
1月11日(十二月十一日)清廷頒布上諭,承認義和團是「自衛身家」的組織。
1月12日(十二月十二日)清政府命各督撫嚴拿懲辦會黨。
1月24日(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詔立端王載漪子溥儀為大阿哥,是謂「己亥建儲」。
1月26日(十二月二十六日)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暨寓滬各省紳商葉瀚等1231人聯名請總署代奏,請光緒「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
1月27日(十二月二十七日)
美、英、法、德、意等國駐華公使照會清政府,要求速下令鎮壓和取締義和團及大刀會。
是月
義和團在天津城廂活動。
直隸雄縣、霸縣一帶義和團發展迅速。
2月1日(正月二日)
康有為由香港抵達新加坡,正式接受英國政府保護。
山東高密百姓圍攻德國鐵路公司。
2月11日(正月十二日)
命李鴻章將康有為、梁啓超廣東本籍祖墳剷平,以警「凶邪」。
山東高密百姓攻掠魯家廟德國公司。
2月13日(正月十四日)
緬甸英軍強占滇邊片馬。
高密百姓謀攻芝闌莊德公司,被清軍擊退。
2月23日(正月二十四日)命裕祿嚴行禁止天津《國聞報》。
2月25日(正月二十六日)唐才常在上海發起正氣會,手訂《章程》21條,組織東文譯社。
是月,天津城廂內外均有義和團活動。
3月1日(二月一日)直隸總督裕祿發布嚴懲義和團首犯,禁止入會習拳告示。
3月2日(二月二日)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正式公布剿辦義和拳上諭。
3月3日(二月三日)命地方官嚴捕設廠練拳者。
3月7日(二月七日)總署拒絕各國公使公布上諭的要求。
3月9日(二月九日)山東武城義和團首領王玉振、僧人徐福、朱西蚣等,各率二三百人,前往茌平、博平一帶活動。
3月11日(二月十一日)
美、英、法、德、意五國公使分別電本國政府派遣海軍來北直隸灣。
武城義和團進入夏縣砸毀師堤莊教堂。
3月13日(二月十三日)
各國海軍在渤海操演示威。
武城義和團與清軍激戰。
3月18日(二月十八日)雄縣、新安、容城、涿州等地義和團聚集在任丘三四千人,抗拒清軍。
3月20日(二月二十日)美國宣布各國贊同中國門戶開放。
3月21日(二月二十一日)袁世凱與德人訂立中德膠濟鐵路章程及華德礦務公司章程。
3月22日(二月二十二日)直隸任丘義和團還擊河間知府的鎮壓。
3月23日(二月二十三日)山東武城義和團抗擊清軍的鎮壓。
3月27日(二月二十七日)義和團在天津城南擊敗清軍。
3月28日(二月二十八日)
天津義和團張貼匿名揭帖,號召攻打教堂、抗擊洋人。
梁啓超函澳門《知新報》同仁及唐才常、康有為,商暗殺李鴻章、結聯豪傑、籌運餉械等事。
4月6日(三月七日)英、美、德、法四國公使照會總署,要求於兩個月將義和團全部「剿除」,否則將派兵代為剿平。
4月10日(三月十一日)山東昌邑義和團千餘人,擁有後膛槍數百杆,與清軍發生衝突。
4月12日(三月十三日)
盧溝橋至保定一帶,義和團活動頻繁,並貼出匿名揭帖,定期舉事。
總署照會英使抗議英兵侵占雲南片馬。
4月20日(三月二十一日)袁世凱與德國訂立《山東膠澳交涉簡明章程》。
4月21日(三月二十二日)
義和團民潛入北京。
直隸清苑義和團攻打姜家莊教堂。
4月26日(三月二十七日)楊衢雲自香港赴日,與孫中山謀議廣東起義。
4月28日(三月二十九日)梁啓超致書孫中山,勸利用時勢,借「勤王以興民政」,舉光緒為總統,使兩黨相合。
4月29日(四月一日)北京西城出現義和團揭帖。
是月
北京第一個義和團壇口在東單牌樓西裱背胡同于謙祠內設立。
義和團在北京發布《最恨和約》揭帖。
天津西郊高家莊設立總壇口。
義和團在天津發布《只恨鬼子鬧中原》等揭帖。
直隸完縣南街天主教堂被義和團搗毀。
遵化義和團焚毀教堂。
張家口開始有義和團練拳。
湖北江陵群眾焚毀螺山教堂。
清政府調甘肅提督董福祥率軍保衛北京。
5月1日(四月三日)
命裕祿、袁世凱通籌妥議,可否派員改拳會為團練,以解義和團蔓延至近畿之危。
北京西四牌樓有人張貼義和團乩語。
5月2日(四月四日)趙三多在直隸棗強發動第二次起義,進行反教會活動。
5月9日(四月十一日)廣西永福會黨數千入橫州,圍困防營。
5月12日(四月十四日)直隸淶水高洛村義和拳匯聚千餘人,圍困知縣祝芾,當晚,拳教發生衝突。
5月17日(四月十九日)
京城內外,義和團四處張貼揭帖,清政府下令一律嚴禁。
直隸副將楊福同殺易州拳民18人。
5月18日(四月二十日)山西大同義和團散發傳單,主張滅洋。
5月19日(四月二十一日)法國主教樊國梁致書法國公使,請派法國武裝人員進駐西什庫教堂。
5月21日(四月二十三日)列強11國公使聯合照會總署,要求鎮壓義和團。
5月22日(四月二十四日)淶水數千義和團民與清軍大戰,取得較大勝利,擊斃清軍副將楊福同。
5月27日(四月二十九日)
義和團進駐涿州城,拆毀涿州至琉璃河鐵路。
5月28日(五月一日)
義和團與清兵楊慕時部激戰高碑店。
義和團張貼告白,宣傳義和神拳宗旨系「保護中原,驅逐洋寇」。
義和團焚毀豐臺車站,並襲擊長辛店盧溝橋車站,蘆保、蘆津鐵路中斷。
各國公使決調兵來京,對義和團進行武裝干涉,藉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5月30日(五月三日)
義和團燒毀定興車站,焚毀長辛店洋房。
命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直隸總督嚴飭地方官並統帶各員合力鎮壓義和團。
調派聶士成率兵保護蘆漢、京津鐵路。
趙舒翹、何乃瑩奏請招撫義和團。
總署復各國公使照會,拒絕外國軍隊來京,同時表示將全力保護使館的安全。
5月31日(五月四日)清政府同意各國派兵入京保護使館。當晚,各國官兵近400人,強行自津抵京。
是月
義和團首領張德成在直隸靜海成立「天下第一團」,並率團進入天津。
天津義和團發展迅速,各處紛紛設壇。
義和團在山西發展很快,太原到處是揭帖。
義和團在瀋陽宣傳「保國滅洋」。
6月1日(五月五日)
英、法、德、意等國派兵至天津和北京。
直隸定興、永清、雄縣、安肅等地義和團焚教堂、殺教士。
6月2日(五月六日)
北京義和團焚毀麥加利銀行。
天津義和團焚毀蘇家橋教堂。
俄國哥薩克騎兵隊在靜海獨流鎮擊殺兒童,被義和團擊退。
6月3日(五月七日)德奧水兵80餘人入北京使館。
6月4日(五月八日)
義和團焚毀黃村車站,並與清軍激戰。
天津義和團發布《警告國聞報》揭帖。
6月5日(五月九日)
外國軍隊600名入衛天津租界。
慈禧派員至涿州一帶招撫義和團。
涿州義和團在高碑店與清軍發生戰鬥。
定興、通縣義和團與清軍發生戰鬥。
6月6日(五月十日)
慈禧加派剛毅前往涿州一帶招撫義和團。
清軍聶士成部在廊坊、落垡一帶鎮壓義和團。
宣化府義和團與清軍聯合攻打永寧孔化瑩天主教堂。
各國提督在天津會議。
慈禧召集各大臣會議,商討對付義和團之策,主撫派略占上風。
6月7日(五月十一日)
各州縣義和團陸續進入北京。
俄自海參崴派兵4000人赴天津。
英國政府授權其駐華公使和軍事司令官以鎮壓義和團便宜行事之權。其他列強也先後發布同樣命令。
6月8日(五月十二日)
美軍10人前往通州「保護」美國教堂。
美國務院令美使康格,對華採取單獨行動,必要時方可與他國合作。
北京遍傳揭帖,「必須焚滅教堂,殺盡教民」。
楊壽臣率義和團進入天津,設立三義廟總壇。
6月9日(五月十三日)
慈禧決定招撫義和團,並命董福祥率甘軍進駐北京城。
義和團焚毀京郊跑馬場。
義和團數萬人聚集在天津南一帶。
各國公使電天津各國提督再派兵入京。
6月10日(五月十四日)
英、美、法、德、意、奧、日、俄等八國聯軍2000餘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率領下,乘火車自天津向北京進攻,抵達楊村。
北京義和團日夜持械,百十成群,巡行街市。
北京西山英國公使別墅被焚毀。
昆明群眾焚毀法國天主教堂。
河南信陽群眾攻打靳崗教堂。
6月11日(五月十五日)
義和團繼續大批進入北京,並焚毀教堂。
西摩率八國聯軍到廊坊,義和團與其展開激戰。
董福祥甘軍於北京永定門殺死日本公使館書記杉山彬。
6月12日(五月十六日)義和團占領靜海縣城。
6月13日(五月十七日)
西摩聯軍被困於廊坊。
北京、天津義和團焚毀城內教堂。
6月14日(五月十八日)
各國使館人員和八國聯軍在北京街頭槍殺義和團民和一般平民。
義和團焚毀河間府教堂數處。
英國駐滬代總領事提出「東南互保」的建議。
俄軍1700人自旅順到天津。
6月15日(五月十九日)
日軍占領塘沽車站。
義和團圍攻北京西什庫天主教堂。
進駐東交民巷美軍於東單殺害義和團民。
天津義和團從軍械庫中取得武器。
6月16日(五月二十日)
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宣戰、招撫事宜。
大沽口列強軍隊司令聯合向羅榮先發出通牒,要求交出大沽炮台。
英國軍艦三艘分別駛入漢口、南京和吳淞口。
德國公使克林德率軍在東交民巷附近擊殺團民。
清政府命剛毅、董福祥招募義和團組軍。
義和團在天津毀海關道署,並釋囚取械,焚毀教堂。
6月17日(五月二十一日)
八國聯軍攻占大沽口炮台。
慈禧召開第二次御前會議,討論與各國和戰之事。
天津義和團還擊盤踞天津火車站和租界的八國聯軍。
聯軍進攻天津武備學堂,數十名學員全部犧牲。
義和團在豐臺阻止那桐、許景澄前往與西摩聯繫。
清廷命各督撫派軍進京,聽候調用。
孫中山偕陳少白及日人宮崎寅藏等到香港,擬在廣東起義。
6月18日(五月二十二日)
慈禧召開第三次御前會議。
曹福田率義和團包圍天津老龍頭火車站,擊斃俄軍500餘人。
董福祥甘軍與義和團在廊坊激戰西摩聯軍。
6月19日(五月二十三日)
慈禧召開第四次御前會議,決定對列強宣戰。
清廷命裕祿招集團民禦敵。
總署照會各國公使,鑑於北京秩序混亂,令於24小時內離京,前往天津,否則不負保護之責。
6月20日(五月二十四日)
義和團和清軍聯合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
西摩聯軍從廊坊經楊村向天津潰退。
侵略軍在天津殺害無辜百姓,義和團和清軍聯合抗擊。
北京義和團紛紛焚毀教堂、洋樓及教民住處。
瀋陽各處張貼揭帖,要求將洋人驅逐出中國領土。
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不聽從總理衙門勸告,非要在秩序混亂情況下到總理衙門理論,在北京崇文門附近被巡邏的虎神營士兵擊斃。
6月21日(五月二十五日)
清廷發布對外宣戰諭旨,但是這個諭旨沒有送達任何外國政府及其代理機構。
清廷任命英年、載瀾、剛毅辦理義和團之事。
義和團繼續攻打使館及西什庫教堂。
沙俄宣布關東州進入戰備狀態。
聶士成部與聯軍在天津北倉苦戰4小時。
6月22日(五月二十六日)
美、英、德、俄等國侵略軍自大沽口出發,赴天津解救租界之圍。
剛毅等發出擒殺洋人的獎格。
6月23日(五月二十七日)
清廷任命載勛、剛毅統率北京和天津的義和團。
義和團和清軍繼續圍攻使館和西什庫教堂,將意、比等國使館焚毀。
英國海軍陸戰隊貝茨上校在天津被擊斃。
山東大刀會首領韓姑娘率眾攻占菏澤。
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王之春等聯合電奏,力主剿團乞和。
命各省督撫抓緊修理舊存武器,以備團民領用。
內蒙古義和團攻打薩拉齊天主教堂。
6月24日(五月二十八日)
盛宣懷致電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王之春等,力主實現「東南互保」。
天津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嚴懲劫搶的清軍士兵,維持地方治安。
6月25日(五月二十九日)
慈禧賞給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各10萬兩銀。
慈禧派員給使館送信,請予停戰。
慈禧贊成李鴻章等變戰為和、改撫為剿主張。
載漪率團民60多人進宮,企圖謀殺光緒帝。
6月26日(五月三十日)
劉坤一、張之洞主持下,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駐上海領事會議,達成《東南互保約款》、《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兩個文件。
西摩聯軍在英俄軍隊援救下,退回天津租界。
6月27日(六月一日)
北京義和團已達10萬人。
天津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向八國聯軍下戰書。
張德成率「天下第一團」700人,從靜海到天津參戰。
各國繼續向華增派兵力。
天津機器東局失守。
太原義和團焚毀教堂。
山西巡撫毓賢焚太原外國醫院。
6月28日(六月二日)北京各部院概行停止辦公,官員四出外逃。
6月29日(六月三日)
清政府向列強求和,保證懲辦義和團。
浙江提督馬玉昆率所部七營到天津參戰。
6月30日(六月四日)
義和團焚毀天津美國長老會。
瀋陽義和團發動反對中東鐵路和洋教鬥爭。
是月
義和團與法國傳教士戴德榮組織的教民武裝在武清縣發生戰鬥。
遼寧興京義和團毀教堂殺教民。
山西曲沃義和團殺教民。
7月1日(六月五日)
清政府發布上諭,命教民自首,並驅逐各地傳教士。
命裕祿釋放淶水等縣囚禁的義和團民。
7月2日(六月六日)
張德成率義和團於天津河東、紫竹林兩處與侵略軍激戰。
命長蘆鹽運使楊宗濂成立蘆勇六營,保衛天津。
德皇派德國元帥瓦德西率軍7000人東來。
7月3日(六月七日)
美國政府發布第二次對華門戶開放政策。
清廷向俄、英、日遞交國書,請求和議。
7月4日(六月八日)
清軍炮擊天津租界,義和團與清軍聯合與侵略軍激戰。
遼寧義和團搜查洋貨,殺死教民。
湖南衡陽人民搗毀英法教堂。
德皇宣稱,在占領北京之前,決不進行談判。
7月5日(六月九日)
聶士成率武衛前軍3萬人抵天津,與馬玉昆率武衛左軍聯合攻打紫竹林租界。
山海關義和團毀教堂,殺教士兩人。
7月6日(六月十日)
慈禧賞賜天津義和團銀10萬兩。
沙俄18萬軍隊,分6路入侵我國東北地區。
清廷派劉恩溥辦理天津義和團事宜。
7月7日(六月十一日)
各國侵略軍頭目在天津開會,商議進京事宜。
山東冠縣閻書勤、館陶曲亭高、威縣趙佃選等率義和團先後將附近各村莊之教堂焚毀殆盡。
7月8日(六月十二日)
山東嘉祥、巨野、高唐、齊河等地義和團毀教堂、殺教民。
俄國阿穆爾總督要求「假道」璦琿等地,壽山予以拒絕。
浙江諸暨縣「白旗黨」數千人發動反洋教鬥爭。
7月9日(六月十三日)
聶士成於天津八里台抵抗聯軍時戰死。
京城13門均由義和團派人駐守。
毓賢在太原殺死外國傳教士。
沙俄發出入侵我國東北的動員令,俄皇尼古拉二世自任總司令。
7月10日(六月十四日)
清軍將領李大川、孫祥雲、蘇豁然等在天津火車站與聯軍激戰時陣亡。
幫辦北洋軍務大臣宋慶抵達天津。
7月11日(六月十五日)詔促各省勤王之兵兼程北上。
7月12日(六月十六日)
清廷任命副都統成勛、嵩昆為吉林義和團團練大臣。
宋慶命令所部在天津屠殺義和團。
山西大同義和團焚毀教堂兩處,殺教士11人。
俄國關東省總督阿列克謝也夫在天津主持列強司令官會議,決定次日分頭攻打天津城。
7月13日(六月十七日)
八國聯軍1萬人向天津猛烈攻擊。
宋慶、馬玉昆和裕祿率部從天津撤退到北倉。
直錄清河、山東武城、山西沂州、湖南衡陽、浙江浮梁以及廈門等地焚教堂和教民之家。
7月14日(六月十八日)
八國聯軍攻陷天津,瘋狂屠殺和肆行搶劫。
閩浙總督許應騤與英、日等6國簽訂《福建互保協定》。
直隸鹽山等地義和團在山東樂陵與袁世凱清軍激戰。
奕劻請各國公使搬往總署暫住。
清政府在北京處死白蓮教數十人。
俄軍沿松花江入侵。
7月16日(六月二十日)
內蒙赤峰、黑龍江榆樹縣、吉林伯都納、湖北谷城、江西上饒等地人民攻打、焚毀當地教堂。
李鴻章以粵人攀留為由,拖延北上。
7月17日(六月二十一日)
俄軍製造血洗海蘭泡事件。
清軍和義和團於璦琿渡江,夜襲江東卜爾多屯俄軍。
清廷分别致美、德、法三國書,請求和議。
慈禧給使館饋送水果、蔬菜。
孫中山在香港舟中召集會議,決定由鄭士良組織惠州起義。
7月18日(六月二十二日)
俄軍製造江東64屯慘案。
清軍停止進攻使館。
福建漳州、龍巖等地焚毀教堂。
從海參崴出發的俄軍進犯黑龍江寧古塔城。
7月19日(六月二十三日)
清政府請求護送各國公使暫避天津。
7月20日(六月二十四日)陝西寧羌州殺死德國神父等6人。
7月21日(六月二十五日)衢州教案發生。浙江衢州群眾先後捕殺英國傳教士等十餘人。
7月24日(六月二十八日)
清廷再次向俄國發出求和國書。
義和團和清軍分道進攻被俄軍盤占的哈爾濱。
清軍與義和團在黑龍江依蘭縣抗擊俄軍。
俄軍占領遼寧熊岳城。
7月25日(六月二十九日)
保定義和團殺死教士戴勒爾等8人。
饒州教案發生,江西饒州焚毀英法教堂,燒死教士多人。
7月26日(七月一日)
唐才常等80餘人會於上海愚園,商挽救時局策,成立「中國議會」,以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
7月27日(七月二日)德皇威廉二世向侵華德軍訓話,命盡力屠殺,不要生擒俘虜。
7月28日(七月三日)清廷殺站在光緒一邊主和的大臣許景澄、袁昶。
7月29日(七月四日)
唐才常等在上海愚園開會,部署「發難」。
7月30日(七月五日)
八國聯軍成立「天津都統衙門」對天津、寧河、靜海實行軍事管制。
清廷宣布對不聽指揮的團民,按照土匪章程懲辦。
俄軍侵占吉林琿春。
開平礦局總辦德璀琳與英國墨林公司代理人胡華私訂出賣開平礦局合同。
7月31日(七月六日)
清政府下令停止攻打西什庫教堂。
8月1日(七月七日)
熱河朝陽義和團與在理教聯合攻打該縣松樹咀子天主教堂。
安徽建德縣人民攻打教堂。
俄軍占據蓋平及熊岳。
8月3日(七月九日)
清軍於呼倫貝爾抗拒俄軍,統領保全犧牲。
天津各國提督會議,即決進兵北京。
俄軍攻占哈爾濱。
8月4日(七月十日)
八國聯軍2萬人自天津出發,進犯北京。
北京人心惶惶,官紳大戶紛紛出城避難。
俄軍攻占黑龍江璦琿、奉天營口。
8月5日(七月十一日)
八國聯軍攻占北倉。
8月6日(七月十二日)
八國聯軍攻占楊村。
慈禧作逃跑準備,命大學士崑岡為留京辦事大臣。
8月7日(七月十三日)
清廷任命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
清軍在北京街上殺害義和團。
德皇宣布以瓦德西為聯軍統帥。
8月8日(七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占蔡村。
8月9日(七月十五日)八國聯軍抵河西務。
唐才常之自立軍前軍統領秦力山,在安徽大通運動撫署管帶孫道毅,聯合哥老會首領符煥章等起事。
8月10日(七月十六日)八國聯軍侵占馬頭鎮,李秉衡退駐通州張家灣。
8月11日(七月十七日)
清廷殺主和的大臣徐用儀、立山、聯元。
八國聯軍攻通州張家灣,李秉衡兵敗自殺。
秦力山大通起事失敗,避難日本。
8月12日(七月十八日)
八國聯軍攻占通州,四處姦淫燒殺搶掠。
英援軍3000人抵上海。
8月13日(七月十九日)
俄軍攻進北京東便門。
黑龍江興安嶺之北大嶺清軍激戰俄軍,副都統鳳翔戰死。
8月14日(七月二十日)
八國聯軍向北京發動總攻擊。
8月15日(七月二十一日)
北京被八國聯軍攻陷,義和團堅持巷戰,抗擊侵略軍。
慈禧率光緒等倉皇西逃。
8月16日(七月二十二日)
義和團和部分清軍頑強巷戰,至晚,八國聯軍全部控制北京城。侵略軍公開搶劫3日,京城遭受空前浩劫。
俄軍陷黑龍江北大嶺,統領崇玉等戰死。
8月17日(七月二十三日)列強最後同意瓦德西為八國聯軍總司令。
8月20日(七月二十六日)
清政府下「罪己詔」。
8月21日(七月二十七日)唐才常自立軍漢口事泄失敗,唐才常等被捕,次日就義。
8月24日(七月三十日)清廷准全權大臣李鴻章便宜行事。
8月26日(八月二日)日本派軍隊於廈門登陸。
8月28日(八月四日)
俄軍占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
八國聯軍到京郊良鄉鎮壓義和團。
8月30日(八月六日)
慈禧等逃至山西大同。
俄軍陷黑龍江省城。
9月3日(八月十日)奕劻從宣化返北京,擔任議和大臣。
9月4日(八月十一日)奕劻會見赫德,商討和談等問題。
9月7日(八月十四日)清政府命地方官大力鎮壓義和團。
9月9日(八月十六日)
奕劻、榮祿命直隸各軍不得抗拒八國聯軍。
9月10日(八月十七日)慈禧等逃抵山西太原。
9月14日(八月二十一日)
清廷諭令剿殺義和團,並把聯軍入侵歸諸義和團「肇禍」。
9月18日(八月二十五日)
德國照會各國,主張「先懲凶,後議和」。
9月20日(八月二十七日)聯軍侵占北塘炮台。
9月22日(八月二十九日)俄軍侵占吉林。
9月25日(閏八月二日)清廷首次懲處「縱庇」義和團諸王大臣,莊親王載勛、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均革去爵職;端郡王載漪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加議處;輔國公載瀾、左都御史英年均交衙門議處;剛毅、趙書翹交部議處。
9月26日(閏八月三日)
俄軍攻占鞍山。
9月27日(閏八月四日)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到天津。
9月28日(閏八月五日)俄軍侵占遼陽。
9月30日(閏八月七日)八國聯軍占領山海關炮台。
10月1日(閏八月八日)
李鴻章在天津正式接任欽差大臣、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
慈禧等一行離太原奔西安。
英軍占據山海關。
俄軍占領瀋陽。
10月2日(閏八月九日)數千俄軍到山海關。日、德、法、意、奧等國軍隊繼至。
10月4日(閏八月十一日)
法國政府向各國政府提出和談6項建議,作為同中國談判的基礎。
俄軍占錦州。
10月8日(閏八月十五日)革命黨人鄭士良等聯合會黨在惠州三洲田起義。
10月11日(閏八月十八日)增祺與俄軍阿歷克謝也夫私自訂立《奉天交地暫且條約》9條。
10月13日(閏八月二十日)法、德、英、意四國聯軍侵占直隸省城保定。
10月15日(閏八月二十二日)奕劻、李鴻章向各國公使提出議和五點建議,遭拒絕。
10月16日(閏八月二十三日)英、德簽訂協定4條,作為對華政策之基本原則,其他列強先後表示贊同。
10月17日(閏八月二十四日)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抵北京。
10月18日(閏八月二十五日)法軍占據直隸正定府。
10月19日(閏八月二十六日)
八國聯軍占領保定,擄掠藩署庫藏銀16萬兩。
清廷諭令擬訂處理「肇禍」大臣辦法。
10月22日(閏八月二十九日)鄭士良惠州起義失敗,赴香港。
10月24日(九月二日)
聯軍在易州清西陵,縱兵劫掠皇陵文物。
10月26日(九月四日)慈禧一行逃抵西安。
10月27日(九月五日)各國公使一致通牒,要求懲治載漪、載劻等11人。
10月28日(九月六日)革命黨人史堅如響應惠州起義,炸兩廣總督衙門,次日被捕,旋死難。
10月31日(九月九日)
八國聯軍在津保一帶,焚毀曾是義和團據點的26處村莊。
俄軍占據錦州。
11月6日(九月十五日)
八國聯軍以德、法、英、意四國名義,在保定處死護理直隸總督、直隸布政使廷雍等人。
俄宣布天津白河左岸為其征服地,美國提出抗議。
11月12日(九月二十一日)德、意侵略軍從北京向張家口進犯。
11月13日(九月二十二日)
列強向清廷提出議和大綱。
沙俄政府制訂《俄國政府監理滿洲之原則》。
11月15日(九月二十四日)雄縣義和團奮戰清軍。
11月18日(九月二十七日)八國聯軍入侵張家口,大肆淫掠。
12月10日(十月十九日)八國聯軍成立「北京管理委員會」。
12月16日(十月二十五日)束鹿義和團英勇抗擊竄犯之法軍。
12月22日(十一月一日)奕劻、李鴻章與11國公使會於西班牙使館,會商各使提出的議和大綱12條。
12月24日(十一月三日)列寧的《中國的戰爭》在《火星報》創刊號上發表。
12月27日(十一月六日)清政府原則上同意議和大綱。
12月30日(十一月九日)中俄簽訂《天津俄租界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