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豫東戰役與濟南戰役
2024-10-02 04:37:54
作者: 姜濤,卞修躍,虞和平;謝放等
到1948年年中,國共全面內戰已經進行了兩年,國共雙方的軍力對比較內戰初起時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國民黨軍隊從430萬人下降到365萬人,其中正規軍為105個師285個旅約198萬人,主要部署在東北(34萬人)、華北(35萬人)、西北(27萬人)、華中(28萬人)、徐州(50萬人)五大戰區。中共軍隊則從120萬人增加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為49個縱隊168個師約149萬人。國共雙方的兵力數量差距已從兩年前的3.6:1下降為此時的1.3:1.由於國民黨軍需要分兵把守地方,機動兵力不足,因此除西北戰場的國民黨軍仍有明顯的數量優勢外,國共雙方在其他戰場的兵力數量差距已經不大,而在東北戰場中共部隊的兵力已大大超過國民黨軍。雖然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實力仍然強於中共部隊,但中共部隊在兩年戰爭中自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國共雙方的武器裝備差距也在縮小。國民黨軍對中共部隊雖擁有絕對的海空軍優勢,但其海空軍實力本身就有限,除了在後勤補給方面可以發揮較大作用外,在實戰中的意義並不如其數量優勢所顯示的那樣大。中共卓有成效的兵力動員和後勤補給體制也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裝備方面的劣勢。對於中共而言,既定方針是在5年左右的時間裡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而如何打破國共力量的相對平衡和戰場相持局面,關鍵在於打大殲滅戰和攻堅戰,殲滅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並攻占其堅固設防的大城市。這是中共獲得全國勝利必須過的關口,中共領導人對此有充分的認識。鄧小平認為「真正的帶決戰性的攻堅這一關還沒有過」;劉少奇也認為:「大的會戰,一次消滅其兩三個兵團這一關也沒有過,帶決戰性的攻堅和大的會戰常常是聯繫著的。……過了這兩關,那就解決了。」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就是中共部隊初步「過關」的關鍵之役。
粟裕提出集中主力在中原戰場作戰的建議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後,在中原戰場的國民黨精銳主力第5軍和第18軍(整編第11師)成為粟部「夏季作戰之中心目標」。第5軍和第18軍均為中共部隊的老對手,第5軍軍長邱清泉作戰強悍驕狂,第18軍軍長胡璉指揮靈活機敏,較為了解中共的戰法,兩軍又是全美械裝備,內戰開始後與中共部隊多次交手而未失利,始終保持了較強的戰鬥力,此時分屬於徐州劉峙集團和華中白崇禧集團,是國民黨軍在徐淮——中原戰場的主力中堅。中共認為,「只要該兩軍被殲滅,中原戰局即可順利發展」。粟裕將第5軍列為首要殲滅目標,準備得手後再消滅第18軍。
經過認真的研究思考,粟裕決定以魯西南作為殲滅第5軍的主戰場。他首先部署在平漢路沿線的陳(士榘)唐(亮)兵團2個縱隊自5月24日起由許昌向淮陽方向運動,吸引停留在隴海路商丘段以北的第5軍南下。隨後,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於5月底南渡黃河,進至魯西南地區,準備南北夾擊第5軍。為了對付粟裕部隊的南下行動,國民黨統帥部令第5軍速自河南柘城、杞縣回師魯西南,同時向魯西南增調4個整編師,並令駐馬店的第18軍北上增援,擺出與華東野戰軍決戰的態勢。這樣,國民黨有可能在魯西南地區集中多達近10個整編師的兵力,而華東野戰軍可以動用的兵力只有8個縱隊(包括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考慮到第5軍和第18軍的戰力均較強,如果動用4-5個縱隊攻擊第5軍,則只有2-3個縱隊擔任阻援,在缺乏有利地形可用的平原地區,面對的困難確實較大。因此粟裕認為,打第5軍「並不是很有把握的。搞得不好,還會給我們自己造成不利局面。」為了捕捉戰機,他當機立斷地提出了「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方案,即利用國民黨軍在開封的防守力量較為薄弱之機,首先以陳唐兵團攻擊開封,同時尋機打擊國民黨援軍。6月16日,粟裕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作戰部署,並告「因情況急迫,請示不及,已令各部執行」。17日,軍委復電,完全同意其作戰部署,並指示在「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表示了對粟裕作戰指揮的充分信任。
古都開封為河南省省會,駐有整編第66師師部及其13旅以及2個保安旅共3萬餘人,並築有較為完善的防禦工事體系,但因地處平原地帶,城內外均缺乏制高點控制,不利於防守。6月17日,華東野戰軍2個縱隊對開封發起全面攻擊,18日占領全部外圍據點,19日凌晨突破城防攻入城內,繼於20日晚占領開封市區大部,整編第66師師長李仲辛和河南省政府主席劉茂恩率殘部退守龍亭核心陣地固守待援。21日,蔣介石飛抵鄭州,部署孫元良部自鄭州向東,邱清泉部自金鄉、成武向西援救開封。但緩不濟急,22日晨,華東野戰軍攻克龍亭核心陣地,李仲辛被擊斃,劉茂恩化裝潛逃。
開封是國民黨在關內失守的第一個省會城市,消息傳來,震動南京,也使剛剛宣誓就任總統不過1個多月的蔣介石很沒有面子。蔣介石在開封失守後嚴令邱清泉部繼續西進,奪回開封,並下令由第六綏靖區副司令區壽年指揮整編第72和第75師組成兵團,自民權經睢縣、杞縣向北進擊,企圖與華東野戰軍在開封城下決戰。粟裕根據國民黨軍的動向,決定放棄開封,轉向運動作戰,力圖在野戰中殲滅區壽年兵團。他部署華東野戰軍4個縱隊為阻援集團,負責切斷邱清泉和區壽年部聯繫及阻擊邱部,配屬華東野戰軍指揮的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阻擊孫元良部,以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和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組成突擊集團,集結在睢、杞地區,準備殲擊區壽年部。同時,中原野戰軍受命負責鉗制自駐馬店北上之胡璉部,以確保粟部作戰之安全。26日,華東野戰軍撤離開封,向通許方向轉移。國民黨統帥部判斷華東野戰軍「似無積極意圖」,即令邱清泉部向通許方向追擊,令區壽年部向太康方向追擊。邱部大膽急進,速度較快,而區部行動謹慎,徘徊不前,兩部因此拉開了數十公里的距離。粟裕立即抓住戰機,令突擊集團將區壽年兵團部及整編第75師和整編第72師分割包圍在睢縣西北的龍王店和鐵佛寺地區,阻援集團則在杞縣以西切斷了其與邱部的聯繫。29日晚,突擊集團對區兵團部和整編第75師發起攻擊,經3日激戰,於7月2日殲其大部,俘區壽年和整編第75師師長沈澄年。
區壽年部被圍後,國民黨統帥部企圖以區兵團就地固守吸引住華東野戰軍,同時以邱清泉部自通許東向杞縣以西進擊,令黃百韜率整編第25師、第3快速縱隊和第2交警總隊組成兵團,在河南商丘集結後,向南進擊杞縣以東,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決戰。6月28日,邱清泉部占杞縣,但在向區部靠攏時,遭到華東野戰軍阻援部隊的頑強阻擊,停滯在距區部十餘公里之外。黃百韜兵團的進擊方向是華東野戰軍部署相對薄弱之處,華東野戰軍只能抽調突擊集團的一部擔任阻擊,將黃兵團擋在距龍王店5公里開外的帝丘店地區。7月1日,區兵團情況危急,蔣介石認為邱清泉作戰不夠積極,嚴令邱部加速前進,「切勿稍存意氣,更不可報復前嫌,免致為匪各個擊破,同歸於盡」;同時令第18軍「嚴督急進,達成決戰致勝之重任」,「如有違令延期,貽誤戎機者,准先就地正法,然後呈報可也」。此時華東野戰軍經多日連續作戰,部隊疲乏,減員不少,亟待休整補充。但邱清泉和黃百韜兵團正自西、東兩面逼近,尤其是黃兵團對華東野戰軍敵前撤退威脅甚大,粟裕要求部隊發揚「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不怕傷亡,克服困難」的精神,在給予黃兵團打擊後再撤。7月2日,粟裕下令集中4個縱隊圍攻黃兵團,同時令2個縱隊阻擊邱兵團,1個縱隊攻擊整編第75師16旅,1個縱隊監視整編第72師。經過從2日到4日的連續激戰,華東野戰軍將黃兵團壓縮在以帝丘店為中心的狹窄地區,並殲滅了整編第72師16旅。此時,邱兵團在解鐵佛寺整編第72師之圍後逼近帝丘店,南線援軍胡璉兵團逼近太康,面對國民黨多路援軍逼近的嚴峻形勢,粟裕決斷放棄全殲黃兵團的計劃,令華東野戰軍部隊自6日晚起迅速脫離戰場,撤向魯西南,豫東戰役至此結束。
豫東戰役歷時20天,參戰國民黨軍為12個整編師28個旅共25萬人,中共為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10個縱隊23個師共20萬人,結果國民黨軍損失86000餘人,華東野戰軍損失33000餘人。此役包括了城市攻防戰和大規模野戰等作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謂國共兩軍決戰的預演。粟裕在戰役過程中決策得當,基本掌控了戰場主動權,以攻城創造戰機,並靈活運用攻城、打點、阻援的不同戰略戰術和兵力分配,確保有利條件下的決戰決勝。國民黨方面認為,「匪軍及時另闢戰場,竄犯開封,誘使國軍救援,使國軍對匪粟裕兵團之攻擊,功虧一簣;並創造圍殲區兵團及黃兵團之戰機,國軍則奔馳應援,陷於被動,匪軍之指導甚為正確。」此戰之前,粟裕為自己在中原地區集中主力打大殲滅戰的提議承擔了相當的壓力,而戰役結果則充分說明其提議的可行性與正確性。7月13日,毛澤東電告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指示粟裕部「應在現地區作戰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殲滅五軍、十八軍等部,開闢南進道路,然後南進(不殲滅五軍、十八軍不走)」。中原決戰的設想得到進一步落實。
華東野戰軍在豫東戰後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整訓補充,8月10日提出下一步作戰的三個方案,一是在豫皖蘇地區作戰,以殲滅第5軍為主要目標;二是集中主力攻占濟南;三是攻濟打援同時進行。粟裕傾向於第三方案。首先,攻占濟南可使華東野戰軍解除南進的後顧之憂,有利於中原決戰的順利進行;其次,濟南已是孤城,雖然國民黨軍部署有重兵,但內外隔絕,士氣低落,只要集中兵力,不難一鼓而下;再次,國民黨援軍離濟南在數百公里開外,前進需時,便於部署阻擊。粟裕的提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8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根據國民黨軍的部署情況,粟裕決定以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指揮所部擔任攻城任務;集中華東野戰軍主力擔任打援任務,並以津浦路方向為重點,在兗州、滕縣及其以東地區集結了7個縱隊(包括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另以2個縱隊位於魯西南金鄉、城武地區,準備阻擊商丘、碭山方向的援軍,1個縱隊為預備隊。8月20日,華東野戰軍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決定:「以攻濟為主要目的,並求殲援敵之一部;部署上,以足夠兵力攻城,以主力打援。"28日,軍委復電,指示:「依情況發展,如援敵進得慢,而攻城進展順利,又有內應條件,則可考慮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後打援;如援敵進得快,則應以全力先打援,後攻城。"9月2日,粟裕發出作戰預備命令。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津浦與膠濟鐵路的交會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一直是國民黨軍防守的重點城市。國民黨在此設立第二綏靖區,駐有3個師14個旅及特種部隊共10萬餘人。濟南城防堅固,在縱橫50餘里的城內外,築有多道防線,其中城外周邊高地工事可保持防禦縱深;外城和內城有周遭數十里的城牆、壕溝及護城河;城外商埠新區和城內則依託高大堅固的建築物,築有核心地堡工事。但濟南因是孤城,內外隔絕,後勤補充全靠空運,如果沒有外來支持難以持久。1948年5月,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建議從濟南撤退以鞏固兗州,但因濟南對徐州和華北的重要屏障和支撐意義,他的建議被蔣介石拒絕。7月中旬,兗州失守後,國防部判斷中共部隊即將攻擊濟南,遂向蔣介石請命,空運第83師至濟南,以加強守軍力量。但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擔心因此而削弱徐州的防守,提議先運糧彈再運兵,得到蔣的首肯,結果耽誤了運兵的時機。9月初,因濟南危殆,國防部決定空運王耀武的基本部隊整編第74師(孟良崮戰役被殲後重建),但在空運了7個連後,即因機場受炮擊而停止。對於濟南的防務,國防部指示王耀武,應縮小防禦圈,採取機動防禦,控制要點和充足的預備隊,準備長期堅守。9月14日,濟南大戰在即,王耀武匆匆飛往南京報告,再提撤退主張,但蔣指示其堅守待援,王耀武的撤退構想終未實現,只能勉力固守,等待援軍。他將濟南防守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由中央軍5個旅駐守,西區由第96軍吳化文部6個旅駐守,外圍據點由1個旅及保安團隊駐守,另以2個旅為預備隊。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準備對濟南的攻擊時,將攻城部隊分為東、西兩集團,西集團3個縱隊擔任主攻,首先攻占機場和商埠(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所在地),摧毀濟南補給來源與國民黨軍指揮中樞,東集團2個縱隊負責肅清濟南東郊據點,然後兩部會合攻城。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山東兵團的攻擊重點本在濟南西部,王耀武也判斷西部機場將為被攻擊的重點,因此將預備隊1個旅早早調至機場附近待命,同時令另1個旅放棄外圍陣地,撤入市區,準備續行西調。但受命指揮攻城東集團的9縱司令員聶鳳智,為了充分發揮部隊的攻擊主動性,將攻擊令中的「助攻」向下傳達為「主攻」,並下令若發現外圍守軍棄陣收縮,當急速跟蹤追擊,發起猛烈攻擊。戰鬥打響後,東集團勇猛突進,連續攻占濟南東郊堅固設防陣地,使王耀武錯判中共部隊的攻擊重點在東部,因此又匆匆將預備隊2個旅東調,力圖恢復東部陣地,同時還將另一個旅自機場調入市區,準備增援東部防線。這樣一來,西部防線的兵力大為削弱,而且部隊不斷西調東移,影響到防線的穩定。18日,攻城西集團以炮火控制了濟南機場,空運補給中斷,守軍信心大受影響。
擔任濟南西部防守的第96軍為西北軍舊部。抗戰時期,吳化文率部投降日軍,出任偽第三方面軍總司令,戰後被國民黨收編,擔任整編第84師師長,後升任第96軍軍長。由於吳化文的經歷,國民黨對其並不十分放心,他與中央系軍隊之間也有不少矛盾。內戰爆發後,吳化文曾與中共建立秘密聯繫,後因國民党進攻勢頭正盛而中斷。濟南戰鬥打響前,吳化文在9月12日恢復了與中共的聯繫,開始醞釀起義事宜。戰鬥開始後,由於王耀武錯判形勢,將預備隊調往東部,削弱了濟南西部的防守力量,使吳化文甚為不滿,認為自己非國民黨嫡系,不受重視,同時客觀上也為吳的起義提供了方便。一度猶豫反覆後,吳化文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終於在19日晚率第96軍2萬餘人起義,撤離防區,致使濟南西部防線門戶大開,攻城西集團抓住戰機,進至商埠以西。王耀武認為處此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已很難再守,向蔣介石請示突圍。但蔣令其「應嚴督所部抱必勝信念,有匪無我之決心,與匪決鬥到底」;同時,要求增援部隊「恪遵命令,迅速行動,密切聯繫,相互應援,形成局部優勢,求匪決戰」。為了解濟南之圍,國防部下令邱清泉、李彌和黃百韜兵團分別自魯西南、淮北固鎮和隴海路新安鎮向徐州集結,準備沿津浦路北上援救濟南。但各部行動遲緩,李、黃兵團遲遲未能完成集結,邱兵團進至成武、曹縣後,懾於華東野戰軍阻擊部隊的強大實力而停滯不前,加以濟南很快失守,援軍未能發揮任何作用。
處於困境中的王耀武既不能期待援軍的迅速到來,又不敢違令突圍,只能作困獸之鬥。他變更部署,令部隊自外圍向城區收縮,企圖縮小防禦面,依託城區堅固工事繼續堅守。20日黃昏,攻城西集團向城外商埠發起猛烈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和逐屋爭奪,於22日黃昏攻克商埠,王耀武被迫率部退守城內。他一方面調整部署,一方面要求空軍大舉轟炸,以壓制中共部隊的猛烈攻勢。攻城部隊乘王耀武調整部署,守軍布防混亂之機,東西對進攻擊,於22日晚突破外城,迫使王耀武率餘部於23日退守內城。為一鼓作氣攻下濟南,山東兵團不顧疲勞,集中全部主力5個縱隊,在猛烈的炮火支持下,於23日晚發起攻擊,與守城部隊在突破口展開反覆的拉鋸作戰,至24日凌晨攻入內城,開始逐屋爭奪的巷戰。王耀武見大勢已去,遂令第二綏靖區參謀長羅辛理代理指揮,自己化裝逃離濟南(第二綏靖區副司令牟中珩早在19日即已化裝潛逃)。24日黃昏,濟南戰鬥結束,羅辛理等投降,國民黨軍14個旅10萬人被全殲(其中2萬人起義)。化裝潛逃的王耀武於28日在壽光被俘,牟中珩於11月初在高密被俘。山東兵團也付出了傷亡27000餘人的重大代價。
濟南是中共部隊在關內攻克並穩固占領的首座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大城市。雖然國民黨軍在濟南駐有重兵,城內外有較為完善的防禦工事體系,並有空軍支援和強大的增援兵團,但在戰術上,國民黨軍對濟南的防守缺乏必要的重點,致防區過大,兵力分散;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屢屢失誤,部隊調動頻繁,部署混亂,預備隊留置不夠且使用過早。其中,吳化文起義和機場失守是濟南被迅速突破的兩大關鍵因素。在戰略上,國民黨統帥部事先對濟南之戰並無充分準備,除了要求王耀武堅守之外,沒有提出任何可行的長期守備預案,尤其是徐州「剿總」控制的數個強大的機動兵團,在戰役期間毫無作為,有的遠在濟南數百里之外,連集結都未完成,坐視濟南之失守。中共方面,對濟南戰役則有充分的準備,攻城方面能夠抓住戰機,連續突擊,攻其不備,充分發揮部隊的主觀能動性,打亂守軍的防禦部署,在攻擊部隊兵力並不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使原本準備至少用時1個月的戰鬥,只用了9天時間就全部結束;阻擊方面以強大兵力威懾對手,使國民黨軍未敢輕進增援,攻城部隊可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作戰。濟南失守後,國民黨軍在山東被迫放棄菏澤、臨沂、煙臺等孤立據點(尚保持青島一城),使中共免除了徐淮作戰的後方威脅,並獲得了穩固可靠的後方基地,為即將到來的徐淮作戰準備了充分條件。經過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的實戰演練,中共部隊的大規模會戰和攻堅戰能力均有較大提高,部隊從上到下打大戰打硬仗的信心高漲,可謂初步過了這「二關」。隨之進行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將是國共兩軍為決定中國命運而進行的真正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