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西方侵略勢力的東來與鴉片貿易
2024-10-02 04:11:50
作者: 姜濤,卞修躍,虞和平;謝放等
一 西方殖民主義東來
早在13世紀末,整個世界仍沉睡在封建主義時代,一個威尼斯商人的兒子——馬可·波羅,隨其父親和叔父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安南(今越南)、緬甸等地僑居和做官。回國後,由其口述而傳抄存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炫耀他在東方的遊歷見聞,以誇張的手法告訴人們,東方是一個遍地黃金的世界,寶石和珍珠難以計數。15-16世紀,隨著當時世界上第一批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在歐洲出現,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初生的資本主義作為封建主義的對立物開始走上歷史舞台。為了快速地完成原始積累,資本主義從其誕生伊始,便開始對內殘酷剝奪農民土地,變農民為無產者,對外進行野蠻的殖民擴張,掠奪財富,開拓市場。因此,馬克思認為,殖民掠奪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馬可·波羅誇張的描述,此時把新興的殖民主義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方,使他們對那個遍地黃金的東方世界充滿了無限貪婪的嚮往。
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殖民者的冒險遠航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首先,托勒密的《地理學》被譯成拉丁文,地圓學說引起人們重視,人們關於地域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殖民者開始相信,由歐洲直航向西,最終可以到達東方。或先向南航行,再折向東,同樣也可以到達東方。其次,此時由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也已傳入歐洲,為航海遠行提供了方向指針。多桅輕便的快速帆船此時也在歐洲出現,使踏海遠航成為可能。於是,歐洲殖民者開始了一系列的遠航探險: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東部的巴哈馬群島;1498年,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到達印度半島西南岸的卡利庫特港;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繞地球航行。航海探險家們的成功,使殖民主義者更加堅信,洪濤汪洋再也不能阻斷他們海外尋求寶藏、掠奪財富的夢想之途。從此,歐洲殖民主義者的足跡踏遍了地球的每個角落。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開展海外殖民活動並展開過激烈競爭的國家。當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大肆進行殖民擴張之際,西班牙人也橫越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開展了一系列的殖民活動。葡西兩國分別在非洲、美洲殘酷屠殺當地居民,掠奪了大量財富。殖民主義者的侵略貪慾益加膨脹。
然而,馬可·波羅所描述的黃金世界仍未被發現。於是,葡西兩國殖民者從不同的航向展開了激烈的角逐。1502年,達·伽馬率領由20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再次東航。至1511年,葡萄牙人不僅確立了對印度洋西南海岸的殖民統治,截斷了阿拉伯人與印度、印度尼西亞的商業聯繫,壟斷了西方世界與東方的貿易,而且還征服了馬來半島西南的馬六甲,控制了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咽喉,接近了中國的南大門。當時中國正處於明代中葉。明王朝作為一個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封建國家,是當時東方世界的第一大國,文明久遠,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國力與西方新興的殖民主義國家相比,未遑多讓。葡萄牙在探索通往東方的航程中,一直對中國懷著濃厚興趣。早在1508年2月,葡王曼諾爾即明確指示其東航艦隊司令德·塞凱拉探明中國的情況。1515年,葡萄牙新任東印度總督阿爾貝加里亞奉葡王之命,正式派遣艦隊司令費爾南·安德拉德率領艦隊駛向中國,同時派藥劑師湯姆·皮雷斯帶著禮品,充任使臣,同道前往。1517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8月15日,費爾南·安德拉德率領葡萄牙及馬來商船共8艘抵達廣東屯門,與兩廣總督陳金等人交涉,要求入京覲見中國皇帝。總督陳金破例將此事奏報朝廷。事隔很久,明正德皇帝批准了他們赴京的請求。
與此同時,廣東當局命令葡萄牙人除留下皮雷斯及其隨員學習禮儀、等候召見外,其餘人等退到屯門。次年,費爾南·安德拉德返回馬六甲,其弟西芒·安德拉德來華接替其職。西芒來華後,無視中國主權,在屯門「設立營寨,大造火銃,為攻戰具,殺人搶船,勢甚猖獗」,引起明朝當局的驚懼;進京覲見的使臣皮雷斯等人也很不安分,引起群臣的廣泛不滿。1521年3月(正德十六年二月),明正德帝去世,嘉靖帝朱厚熜繼位。群臣痛恨葡萄牙人的惡行,紛紛上奏主張對葡人採取強硬態度。嘉靖帝乃諭令廣東當局禁絕對外貿易,驅逐外商出境,命葡人撤離屯門。同時明令將皮雷斯及其隨員遞解到廣東,驅之出境。然葡人藉口貨品尚未售完,拒不遵命。廣東當局乃派員對其武力驅逐。葡人負隅頑抗。至10月底,明軍大敗葡人,收回屯門。1522年7月,葡萄牙人再次組成殖民隊伍進犯廣東沿海,遭到中國軍隊狙擊,雙方在新會之西草灣激戰,葡人戰敗,10月間退回馬六甲。經此兩次失敗,葡萄牙人對華殖民活動有所收斂。其後他們利用明朝允許對東南亞各國復開貿易之機,混入位於澳門西南海中的浪白澳進行交易,並沿海北上向閩浙地區發展,與倭寇、海盜相勾結,進行非法貿易,擾害地方。為肅靖海防,1548年4月,明嘉靖帝令明軍向盤踞在寧波口外雙嶼的葡萄牙殖民者發動進攻,「官兵奮勇夾攻,大勝之,俘斬溺死者數百人」。次年2月,明軍復向退踞在月港、走馬溪一帶的葡萄牙殖民者追擊,獲全勝,「全閩海防,千里肅清」。
雖屢遭失敗,侵略氣焰有所收斂,但葡萄牙殖民者仍不甘心,他們依舊混在浪白澳從事貿易。1553年,他們用行賄手段買通海道副使汪柏,「託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濕貢物,願借地晾曬」。汪柏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允許其在澳門海灘搭棚晾曬。從此,葡萄牙人在澳門有了一個立足點。從1557年起,葡人又偷偷在這裡築屋建房,把晾曬地變成居留地,意圖竊據澳門。他們還得寸進尺,不遵明朝規章和管理,不斷向北延伸勢力。為制止葡人擴張,明朝復於1574年在蓮花莖設閘築牆,閘門由明政府官吏負責啟閉。此後,明、清兩朝政府都以香山縣縣丞管理澳門,每年向葡萄牙人收取租金500兩白銀,保持對澳門的主權。但是,葡萄牙人也由此在澳門站穩了腳跟,並逐步擺脫了明、清政府的控制,自行建法庭,任長官,管理澳門事務,並「高建炮台,隱如敵國」。澳門實際上成為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第一個據點。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隨後來到中國的是西班牙人。1519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派遣,率船5艘,向西越過大西洋,繞過美洲南端進入太平洋,並繼續西航,於1521年3月17日到達今菲律賓群島南部蒙洪島,證實了地圓說。這不僅在人類認識宇宙、認識地球的科學史上具有偉大意義,也對日後西方殖民主義對東方世界擴張活動的廣泛展開打開了通途。
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到達菲律賓後,建據點,設總督,數十年時間完成了對菲律賓的控制。然後,他們開始把殖民擴張矛頭直指中國。1575年,菲律賓總督派兩名教士為使臣,赴中國福建,冒用呂宋名義,謀求通商,並希望像葡萄牙人那樣,能在中國沿海占一席地方以為立足點。但是明朝當局並未滿足他們的要求。西班牙的使臣從中國搜集了一批方志書籍,回去之後寫了一份很長的備忘錄,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風俗習慣進行了全面的介紹。1593年,西班牙人曾經出兵,企圖占領台灣,但被颶風吹回了馬尼拉。5年之後,菲律賓總督復派使者至廣東,要求通商,但遭到拒絕。他們於11月間,在「虎跳門結屋,群居不去」,圖效葡萄牙之例,以為久居之計。1599年10月,廣東當局派兵將其驅逐出境,使他們在虎門建立據點的企圖落空。
繼葡、西之後來華的是荷蘭人。1595年,荷蘭武裝商船隊打破葡萄牙、西班牙的封鎖,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接著又到達爪哇和摩鹿甲群島。1601年,荷蘭海軍艦隊司令韋·內克派格羅茨保根率領艦隊到達澳門,請求明朝當局允許他們做生意。他們在廣州停留了一個多月,然後離去。1604年,荷蘭海軍艦隊司令韋麻郎率領8艘武裝艦船,占領了中國的澎湖,後經明朝福建南路總兵施德政派員率兵前往開導,迫以兵威,斷其接濟,使其難於立足,而被迫退去。1619年,荷蘭與英國組成聯合艦隊,集結16艘軍艦,企圖奪取澳門,遭到痛擊,艦隊司令雷約茲被擊斃。在澳門被擊敗之後,荷蘭殖民者隨即東駛廈門,進攻六敖和鼓浪嶼,復被中國守軍擊敗,乃又向東襲擾,於1622年6月間再次攻占澎湖列島。荷蘭殖民者在島上推行野蠻的殖民政策,大肆屠殺當地居民,修建堡壘,進行奴隸貿易,勾結海盜,騷擾中國沿海。
為了解除荷蘭殖民者對中國東南沿海的侵擾,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員率軍渡海,向盤踞在澎湖列島上的荷蘭殖民者發起猛攻。是役,明軍先後調兵萬餘人、戰船200餘艘,雙方交戰六七個月,最終將荷蘭人逐出澎湖。但是,荷蘭殖民者並不甘心於失敗,通過欺詐手段,先在台南駐足,然後蠶食鯨吞,最後於1642年8月侵占了整個台灣島,開始了對當地人民長達20年的殖民統治。1661年4月,鄭成功以收復台灣,「復先人之故土」以為光復明室之根據地為志,親率水陸兵丁2.5萬人,分乘戰船數百艘,向台灣進軍。在台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下,鄭成功對荷蘭軍隊的水陸作戰均取得勝利進展,荷軍步步潰逃,最後全部龜縮進台灣城。鄭成功見台灣城牆高壁厚,急攻不見其功,乃對其實施長期圍困。經過8個多月的圍困,台灣城內的荷軍餓死、戰死、病死者達1600多人,損失慘重,內外交困,士氣大減。鄭成功抓住戰機發動總攻,終於迫使荷軍宣布投降,交出城堡。1662年2月1日,荷蘭駐台灣殖民長官在投降書上簽字,殘餘的荷蘭人在鄭軍監視下,乘船離開了被他們侵占長達38年之久的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是中國人民反殖民主義鬥爭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為維護祖國的獨立與領土的完整作出了重大貢獻,使台灣人民擺脫了殖民奴役,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中國東南海防由此得到穩定。荷蘭殖民者經此慘敗,失去了其向遠東殖民侵略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站,其原本盛極一時的殖民勢力亦由此時開始走向衰落。此後,英國逐漸取代了荷蘭的地位。
當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渡海而來,襲擾中國東南沿海時,沙皇俄國則初建不久,大肆向外擴張,並經北陸路把它的殖民擴張勢力向東延伸,逼近了中國。沙俄是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直到1521年,俄羅斯國家才正式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在加冕典禮上採用古代羅馬皇帝愷撒的稱號,自稱「沙皇」。此後,沙皇俄國不斷向外擴張,1552年兼併喀山汗國,1556年吞併阿斯特拉罕國,越烏拉爾山,向東逐步征服西伯利亞,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帝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俄國的商品貿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俄國人獲悉中國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乃想尋求一條通往中國的商路,和中國進行交易。沙俄政府也渴望著把它的統治範圍擴展到中國。1618年,托波爾斯克的長官庫拉金派遣伊萬·彼得林率領一個外交使團來到中國,並於次年9月間到達北京。明朝政府很禮貌地接待了他們,同時允許俄國人前來貿易。10月11日,彼得林一行帶著中國皇帝的國書離開北京,只是這封國書直到1675年才被譯成俄文。這是中俄兩國的首次直接接觸,彼得林搜集了不少有關中國的情報,回國後寫了一份很長的報告,使俄國人首次直接得到關於中國的情報。
此後,沙俄又多次遣使來華。1654年,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派貴族費·依·巴依科夫出使中國,刺探情報。1656年3月,巴依科夫使團抵達北京。由於俄國人不願意遵從中國禮制,未得清朝接見。1660年,沙皇再派貴族伊萬·佩爾菲利耶夫和阿勃林為專使來到北京,但當中國官員認為其國書「語多矜誇」,表文不合體制,亦未讓他們覲見皇帝。1670年(康熙九年),尼布楚新任總管阿爾申斯基派米洛瓦諾夫率使團出使北京。他訓令使臣要向中國皇帝說明:已有眾多國君和國王率其臣民歸服於俄羅斯沙皇陛下的最高統治之下,「博格德汗」(指清朝皇帝)亦應盡力求得沙皇陛下皇恩,歸依臣服於沙皇陛下統治,永世不渝,並向沙皇進貢,允准兩國屬民在兩國境內自由通商。這一訓令反映了沙俄企圖征服中國的野心。米洛瓦諾夫到中國後,受到清朝康熙皇帝的親自接見,贈其禮物,並派專員護送回國,令其帶回國書面交阿爾申斯基,申明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的意願,希望沙皇「勿啟邊釁」。
1675年(康熙十四年),沙俄再派尼果賴率團使華。當時正值清廷平息「三藩之亂」,尼果賴到達中國後,態度倨傲,雙方因禮儀問題爭執不休。1676年6月25日,康熙帝召見尼果賴,他勉強「朝著大殿行了三跪九叩禮」。8月23日,康熙帝回送俄皇及使臣禮品,雙方又以禮儀再起爭執,尼果賴表示:中國皇帝送給他本人的物品,他可以跪接;但是送給俄皇的禮品,必須立受,雙方為此僵持竟日。尼果賴在華期間,曾據沙皇訓令向清廷遞交了一份照會,提出12條要求,要求中方答覆。清政府則鄭重聲明三項條件:(1)由俄方派使者把逃人根成木爾送至北京;(2)來華使臣應是一位通情達理之人,遵守中國禮節,不得違抗;(3)沿邊各地俄人不得再有侵擾,保持邊境安寧。因為清政府曾給俄皇去信,未得答覆,因此決定此次亦不再函復沙皇。尼果賴希望就12條要求作出答覆,清廷表示:如果俄國不停止對華侵略,中國一條也不能接受;如果俄國履行了上述3項條件,即便是120項條款,也將作出答覆。尼果賴眼見自己的使命將全部落空,無奈之下,乃一反常態,懇求清廷用拉丁文給他一封回書,並表示願意按中國習慣跪接。最後,清廷答應給他回書。他又以行文款式再啟爭執,清廷以其反覆無常,不可信賴,催他立即回國。1676年9月11日,尼果賴使團在北京呆了3個多月後,一無所獲地離開了。回到莫斯科後,尼果賴即竭力鼓吹對中國發動戰爭,並聲稱只要「一支不大的歐洲軍隊,就可以把他們制服」。
另一方面,沙俄早在1643年便派波雅科夫率領一支由132人組成的遠征隊,侵入中國黑龍江地區,殺人、放火、綁架、搶劫,無所不為,遭到中國東北地區人民的激烈反抗,最後狼狽退出黑龍江。1650年(順治七年),哈巴羅夫帶著188名亡命之徒和3門大炮竄入黑龍江上游,攻占了達斡爾頭人阿爾巴西的村屯雅克薩,修築堡壘,取名「阿爾巴津」,作為其侵略據點。1651年6月16日,他們又竄進桂古達爾城砦,殺人放火,殘殺當地居民661人,擄走婦女243人、兒童118人,全砦僅有15人死裡逃生。3年之間,哈巴羅夫在黑龍江地區燒殺搶掠。當地人民與清軍對沙俄的入侵展開了英勇的反擊。1652年4月,寧古塔章京海色率部突襲俄軍駐地,當地各族人民紛紛前來助戰,打死俄軍10名,打傷76名,打擊了沙俄侵略者的囂張氣焰。1658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瑚達率1400人、戰船47艘在松花江和牡丹江匯流處圍殲俄軍,擊斃沙俄匪軍首腦斯捷潘諾夫,打死、俘虜270名匪軍。次年,清軍乘勝收復雅克薩。1660年,沙爾瑚達之子巴海追擊殘餘俄軍,於黑龍江下游大敗沙俄軍殘部,「斬首六十餘級,淹死者甚眾」,全殲沙俄匪股,肅清黑龍江中下游地區。
但是,沙俄並不甘心失敗。1665年,以切爾尼戈夫斯基為首的84名哥薩克匪徒再次竄入黑龍江,重新占領雅克薩。1672年,沙皇政府將他們收編為正規軍,並任命切爾尼戈夫斯基為雅克薩長官。此後不久,沙俄侵略軍不斷向精奇里江推進,先後建立了結雅斯克、西林賓斯克、多倫斯克等據點。1683年,沙俄政府命令在托波爾斯克地區招募1000名哥薩克,組成軍隊,增援雅克薩;同時決定設立雅克薩統領區,企圖正式吞併這片中國領土。清政府一直關注沙俄的侵略動向,一方面加強邊防建設,另一方面屢次致函沙皇,勸令其退兵。但是沙俄當局視清廷的和平努力為軟弱可欺,其侵略活動反而變本加厲,康熙皇帝乃決意以武力將沙俄侵略軍驅逐出黑龍江地區。1685年2月,清政府派遣都統彭春率領水陸兵丁進攻雅克薩。6月23日,清軍抵雅克薩城下,沙俄駐雅克薩首領托爾布津恃城相拒。25日,一股沙俄援軍從上游趕到,未及登岸,即為清軍全部殲滅。晚,清軍發起強攻,摧毀俄軍工事,俄軍不敵,托爾布津到軍前求降,發誓決不再來雅克薩。彭春允許托爾布津率領700多名俄人撤走,被俄匪擄掠的各族居民160多人皆獲釋放。
清軍克復雅克薩,摧毀俄軍各種工事後,回駐璦琿(今作愛琿)。然托爾布津言而無信,待清軍撤後,捲土重來,復占雅克薩。康熙帝遂命令駐璦琿的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2000人再次征討。1686年7月,清軍抵達雅克薩。薩布素致信託爾布津,勸其率部主動撤退。但俄軍對中方勸告置之不理。清軍乃向雅克薩城猛烈進攻,擊斃托爾布津等100餘人。拜頓率俄軍殘部憑藉工事,進行頑抗。薩布素乃改變戰術,實行長期圍困,伺機進攻。經過5個月的長期包圍,雅克薩城內的800多名俄軍或戰死,或病死,或凍死,到第二年春天,僅剩66人。沙皇政府眼見雅克薩俄軍即將全軍覆沒,無奈之下,只得接受清政府和平談判的建議。1689年8月下旬,中俄在尼布楚正式舉行談判,雙方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於9月7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共6款,主要內容如下:
一、以格爾必齊河、外大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東段分界線,凡嶺南一帶土地及流入黑龍江的大小諸川盡屬中國,嶺北一帶土地及川流屬於俄國。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待兩國查明之後,再定分界。
二、俄人在亞(雅)克薩所建城障,應即盡行除毀。俄民之居此者,應悉帶其物用,盡數遷入俄境。
三、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繫遣還。
四、自和約已定之日起,凡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俱得過界來往,並許其貿易互市。
《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在平等基礎上訂立的第一個條約,它對阻止沙俄入侵、促進中俄關係正常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貿易有了較大發展。1728年(雍正六年)6月25日,中俄雙方代表在恰克圖又正式簽訂了關於中俄政治、經濟、宗教、邊界諸方面的《恰克圖條約》,對《尼布楚條約》的規定進行了重申與擴展。它的簽訂,使此後相當長時間內中俄中段邊界保持了相對的安寧和穩定,對改善中俄關係、促進中俄間的商貿往來起了積極作用。
此後,陸續東來並初步與中國接觸的西方國家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瑞典、奧地利、美國等國。當然,在來華的西方各國中,有些小國的目的只是要求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本身並不具備殖民擴張或侵略特徵,也未表現出有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的野心。但是,有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東來,則具有明顯的殖民野心與侵略特徵。他們不但一再表白要征服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而且在中國或鄰近國家建立殖民據點,作為實現征服中國的重要步驟。
當歷史進入18世紀中葉,西方世界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迅猛發展並大肆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之際,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世界,還一直籠罩在封建專制主義的迷霧之中。中國雖然於17世紀初,便在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東南部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近兩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傳統,並未因為這種萌芽的出現而走上末路,作為封建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清王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很快適應並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政治體制、生產方式與文化觀念,建立了在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主義帝國,並且始終以「老大帝國」的姿態,迎接著來自於海上或陸上的西方殖民者。從西方來華使者與清政府關於覲見禮儀的爭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文化的尖銳衝突。
與中國相毗鄰的亞洲國家,情況更加不容樂觀。印度在16世紀中葉之前,由莫臥兒帝國統治,國家內部封建集團之間的鬥爭和外族入侵連綿不斷。亦正是在這個時候,歐洲殖民主義勢力乘機侵入。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把整個印度正式納入了自己的殖民統治之下,成為它向東方擴張的大後方。在西方殖民主義到來之前,緬甸是一個獨立的封建王國。17世紀初期,葡、荷、英、法殖民勢力相繼侵入緬甸。英國在1824年以後屢次發動侵緬戰爭,圖謀完全占領緬甸。尼泊爾、錫金、不丹北連中國西藏地區,南與英國殖民地印度接壤。尼泊爾是中印之間的主要商道,經濟上長期與中國互相貿易,政治上與清政府聯繫密切。1814年,英國藉口印、尼邊界領土爭執,對尼泊爾發動侵略戰爭。1816年,尼泊爾戰敗,與英國訂立條約,被迫割讓一部分領土,並規定英國派使常駐加德滿都,尼泊爾與錫金髮生糾紛時由英國仲裁等。從此,尼泊爾開始受到英國控制。錫金又名哲孟雄,居民有尼泊爾人、錫金族、菩提族和藏族人。17世紀初,西藏黃教興盛,一部分紅教喇嘛進入哲孟雄建立政權。它的首領對清政府自稱哲孟雄部長,年節向駐藏大臣、達賴和班禪「稟呈方物」。1835年,英國在「租借」名義下占領錫金的大吉嶺。16世紀,西藏喇嘛教中的白教首領進入不丹,自立為法王,與中國之間長期保持聯繫。1826年,英國占領阿薩姆土邦,分割不丹領土。這樣,與中國南部接壤的緬甸、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相繼遭到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入侵,或被吞滅,或受控制,中國西南邊境線以外,西方資本主義勢力虎視眈眈,蠢蠢欲動。
與中國南部接壤的越南,從16-18世紀,長期處於封建集團割據對峙的局面中,內戰連年不息。1669年,法國兵船闖到北圻。1749年,法國派使臣到越交涉通商。1771-1802年,越南西山農民發動起義,推翻南、北方的封建割據政權,建立了以阮文岳為首的統一政權。殘存於廣南一帶的越南阮映福集團,為了恢復自己的統治,投靠法國殖民者。1787年,法、阮雙方訂立凡爾賽條約,規定法國以武力協助阮氏復國,越南則將崑崙島、土倫等地割給法國,作為報酬。1802年,西山農民起義失敗,越南復歸阮氏王朝統治,法國勢力乘機深入。從此,越南成為法國向中國擴張的跳板。
與中國東北地區山水相接的朝鮮,在19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經濟一直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國家處於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之下。16世紀末,日本軍閥豐臣秀吉曾兩次發動大規模的侵朝戰爭,在朝中兩國軍隊的聯合抵抗下,日本侵略軍被趕出朝鮮。1832年和1845年,英國軍艦兩次窺伺朝鮮沿海。1835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潛入京城。1846-1847年,法國軍艦接踵而來。以後,俄國、美國軍艦又分別闖進元山、大同江等處,進行威脅訛詐。至19世紀末,日本軍國主義侵入朝鮮。
從17世紀到19世紀前半葉,隨著西方世界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世界資本主義也迅猛發展,歐美強國為了擴大市場以傾銷商品、爭奪原料產地,大規模地進行殖民地擴張活動,這也正體現了資本主義不擇手段、極端追求商業利益的本質特點。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的加劇,亞洲各國逐漸喪失其原有的獨立性,淪為歐美強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勢力範圍,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勢力正以迅猛之勢,向尚處於封建王朝專制統治下的中國逼近。於是,當東方傳統的封建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兩種文明開始接觸、互相碰撞時,也必然會激起尖銳的矛盾與衝突,其所裹脅而來的腥風血雨,也必將使封建專制主義受到前所未有的外來挑戰。
二 可恥的鴉片貿易
在西方世界中,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相比,英國與中國發生接觸在時間上相對要晚一些。雖然早在1576年英國商人就組織了中國公司,並組成探險隊,開拓通向東方與中國的商路,但數十年間,皆無功而返。它與中國只能通過成立於1600年的東印度公司進行間接的接觸。到17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實力逐步加強,成為僅次於荷蘭的海上強國,而此時老牌的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始走下坡路了。1635年,葡印總督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締結對華自由貿易協定,英屬東印公司獲得了在葡屬殖民地貿易的權利。同年7月,英船「倫敦」號駛抵中國澳門,英國逕自登岸搭棚經商,同時他們還希望中國官員能夠允許他們第二年可以到廣州附近與中國人進行貿易。此後至17世紀末,都有英國商船或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開抵中國澳門、台灣、廈門等地,從事貿易活動。1715年,英國在廣州建起了商館。
在17世紀30-40年代,中英兩國內部都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化。1644年,清軍乘明末農民起義之機進入關內,明王朝滅亡,清王朝建立;英國則從17世紀30年代中葉開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政治制度逐步確立。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織布機、紡紗機、水力紡紗機、自動織布機、蒸汽機等各種機械紛紛出現和完成,機械化生產普及推廣,更加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煤的產量,1700年為260萬噸,1795年增加到1000萬噸,1836年更增加到3000萬噸。到1839年,英國的煤產量比法國、比利時、普魯士的總和多三倍。生鐵的產量也由1740年的僅1.7萬多噸,增加到1800年的19.3萬噸,1840年更增加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也由18世紀60年代的500萬磅,增加到1841年的52800萬磅。從1830年開始,英國大規模築鐵路,20年間,築成鐵路近1萬公里。英國成為當時世界各國機器的供應者。
機器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英國商人對產品銷售市場、原材料產地擴張的欲望。海外殖民侵略,正是英國資產階級用來滿足它這種欲望的不二選擇。在對海外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國與荷蘭一樣,採取的基本方式是組織商業壟斷公司,以拓展海外市場,掠奪原材料。在英國對遠東地區的殖民擴張中,英屬東印度公司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英屬東印度公司最早成立於1600年,當時稱做「倫敦商人對東印度貿易公司」,英王伊莉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特許狀,允許它有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權。1708年,英國國會批准該公司與英國公司聯合,改稱「英商在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並最終確立了其對東方貿易的壟斷地位。馬克思在《東印度公司:它的歷史與結果》一文中曾經指出:像英國東印度公司這樣的「壟斷企業,並不是根據國王的特許令建立起來的,像伊莉莎白和查理一世時代那樣,而是由議會核准,得到法律的承認,並且被宣布為國家的企業」。這就明確地闡明了東印度公司代表英國國家意志對海外實施擴張的殖民機構性質。事實也正是如此,東印度公司自成立伊始,便擔負起英國向東方進行殖民侵略的重要任務,它除了具有對東方世界的貿易壟斷權之外,還有許多獲得英王允准或國會批准的代表國家的權利,如宣戰媾和權、建立海陸軍權、管理殖民地權、設立法庭權等。為了爭奪世界殖民霸權,英國與荷蘭、法國展開了長期的競爭。經過1650-1674年間的三次大規模戰爭,英國戰勝了荷蘭。接著,英國與法國在北美、非洲和亞洲展開爭奪。至18世紀,英法兩國在印度展開了拉鋸戰,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這場爭奪戰的主力,與法國東印度公司發生了激烈的衝突。1757年,英軍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孟加拉,占領了印度最富庶的地區;1756-1763年,英法兩國展開「七年戰爭」,英國取得勝利,從此在印度壓倒了其主要對手,英國東印度公司也由一個英國政府特許的商人合股公司發展為擁有廣大領土的國家政權,奠定了英國在整個遠東殖民統治的基礎。1849年,英國吞併旁遮普。1858年,英國正式把全印度統一到自己的殖民政權之下,把它變成了向東方繼續擴張的大後方。在整個19世紀,英國對中國以及對東非、波斯、阿富汗、緬甸、印尼所發動的各次侵略戰爭,皆以印度為根據地,而孟加拉生產的鴉片更是英國用來打開中國大門的特殊商品。因此,印度徹底淪為殖民地,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和對中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在對中國的殖民擴張政策上,與在印度採取明火執仗的武力侵占有所不同。為了開拓中國市場,東印度公司建議英國政府派遣使團訪華,與清政府進行交涉,以期解除英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1787年,英王喬治三世任命卡茨卡特為大使組團訪華,但是這位使臣在來華途中病死,使團和船隊返航。1792年,英王再次任命馬戛爾尼為特使,組成一支由600多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隊伍,帶著國書和600箱禮品,以為祝壽辰之名訪華。英國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訪問,「增進與中國的來往,以便導致在整個帝國範圍內銷售祖國及我們印度領地的產品,除有助於繁榮外,還能從售貨中獲取供應歐洲的回程投資的資源。」馬戛爾尼使團財政資助主要由東印度公司提供,於1792年9月25日分乘「獅子」號炮艦、「印度斯坦」號貨船和「豺狼」號運輸艦,由英國南部朴次茅斯港出發,駛向中國。1793年6月20日,駛抵中國廣東海面。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大班奉命向兩廣總督通報英國使團來華消息,並請求由天津海口登岸進京。見英國人從萬里之遙前來為自己祝壽,乾隆帝十分高興,便接受英人請求,並囑沿海各地對「英吉利貢使」妥為照料。7月25日,英國使團駛抵大沽口附近。天津方面,長蘆鹽政徵瑞已事先奉旨負責接待。
在乾隆皇帝的心中,只有藩國貢使的觀念,自是不會把馬戛爾尼視為外交使臣。他就接待規格對直隸總督梁肯堂和徵瑞作出明確指示:「此次英吉利貢使到後,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華,但該貢使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處頻年入貢者可比。梁肯堂、徵瑞務宜妥為照料,不可過於簡略,致為遠人所輕。」應該說,乾隆皇帝作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除了不能超越時代,以平等觀念對待英國及其使臣外,其對接待、照料來使的關注與安排還是妥當的。8月9日,使團船隊從大沽沿白河上駛,11日經過天津,16日到達通州。徵瑞等人遵乾隆帝諭旨,要求馬戛爾尼等人遵奉中國禮節,演習跪叩之禮,遭到馬氏拒絕。21日,使團由通州前往北京,下午到達圓明園的宏雅園。25日,徵瑞再次向馬氏等提出覲見禮儀問題,要求演習一遍。次日,馬氏一行移住北京城內。29日,馬戛爾尼就禮儀問題提出要求:「今覲見禮節,敝使擬用覲見敝國皇帝之成禮。若貴國必欲改用中國禮節,亦未嘗不可。但須請貴國派一大臣,職位與敝使相若者,至館舍中吾英皇帝皇后兩陛下肖像前行一覲見中國皇帝之禮,則敝使無不如命。」
覲見禮節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只是一個關於外使謁見儀式的爭執,其實質則反映了清封建王朝統治者根深蒂固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尊卑觀念與來自西方世界的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觀念的衝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王朝傳統的「上國」觀念與西方近代國家觀念之間的衝突。乾隆皇帝對於英使的態度,深為光火。9月2日,馬氏一行在徵瑞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承德,9月進入熱河。徵瑞等人連日勸英使團人等遵從中國禮制,馬氏則始終表示要按覲見英王禮節覲見乾隆帝,即「屈一膝引手伸嘴,握皇帝陛下之手而親之」。後幾經協商,清廷同意由其屈一膝,但免去吻手之儀。雙方最終確定,9月14日覲見並由馬氏向乾隆帝親呈國書。9月14日,英使團一行覲見乾隆帝,行禮如約,馬氏向乾隆帝呈國書,互贈禮品。15、17、18日三日,英使又多次覲見乾隆帝。21日,英使團一行離開熱河。26日,返至北京。英使離後,英國國書被譯成中文,主要提出三點要求:(1)兩國互通有無,增進貿易;(2)英國要求派遣使臣常駐中國;(3)要求中國當局保護英人。乾隆帝看了國書後,方明了英使來華真意在於擴大通商,為自己祝壽只是個幌子。為此,軍機處當即於22日致信徵瑞,令他敦促英使團早日回國。同時,乾隆帝還諭示兩廣總督長麟:英使團來華別有他圖,須預為防範。
馬戛爾尼一行本意想在中國多作逗留,甚至要求自己作為英王代表久駐北京。但是清當局既已明了來使目的,與自己長期奉行的儘量避免擴大中外接觸的政策相牴觸,乃嚴促英使一行儘早離開中國。9月3日,清廷將乾隆帝復英王書交馬戛爾尼,並回贈了相應的禮物。馬氏意識到久留之計已然落空,乃擬一信,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項要求:(1)允許英人在舟山、寧波、天津貿易;(2)援俄國舊例,准許英人在北京設一貨棧,以便買賣貨物;(3)在舟山附近指一小島供英人停泊商船和存放貨物,並允英人居住;(4)允英人在廣州附近有上述同樣的權利等項;(5)英國貨物從澳門運往廣州,請予以或免稅或減稅的特別優待;(6)允許英商按中國稅率納稅,不在稅率之外另行徵收;並請求賜稅單一份,以便英商奉行。乾隆皇帝審讀了馬氏的這封信後,復作第二封致英王敕書,對馬氏所提六項要求一一予以駁斥。同時乾隆帝通令沿海督撫,預為籌備,並促馬氏一行即日啟程返國。10月7日,馬氏率使團離開北京至通州,10日沿運河南下,11月9日至杭州,復由長麟陪同溯錢塘江西行,經江西,於12月19日抵廣州。1794年1月10日,馬氏離廣州去澳門,旋啟航回國,同年9月5日回至倫敦。馬氏此次中國一行,在使團預定的外交使命方面,即爭取解除英商在中國貿易的限制,擴大英國與中國的貿易規模,甚至派使長駐及商品入口免減稅等,皆以其與清政府長期奉行的國策相矛盾而毫無建樹。不過,馬戛爾尼使團一行在中國前後逗留了5個多月,離京之後,沿運河,經錢塘,過江西,南北縱貫中國內地。使團成員每到一處,筆錄圖繪,對中國的山川地理、自然資源、民情風俗、政治經濟、軍事海防等實情,多所搜集,成為英國當局了解中國的重要情報。而且,他們通過與中國各級官員的親身接觸與親眼所見,探悉到清王朝武備廢弛、吏制腐化的真相,從而也為後來英國殖民者公然敢踏萬里波浪而來,向東方世界第一大國挑起侵略戰爭預埋了伏筆。乾隆帝當初提出的避免「為遠人所輕」的意圖,反而落空了。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交涉失敗後,英國當局轉而企圖用武力向中國擴張,曾於1802年(嘉慶七年)和1807年兩次派兵侵入,意在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澳門,以為久踞之計,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1815年,英國再次選派阿美士德作為大使訪華。1816年1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雷致函阿美士德,向其下達訪華使命,要求他爭取從清政府當局獲得:公司的權利應有明確和詳細的規定;保證不斷地進行貿易,保護英商投資財產;中國官吏不得闖入公司商館,准許雇用中國僕役;商館人員與北京有關衙門直接通訊,取得以漢文書寫全部書信與文件遞交當地政府的權利。阿美士德一行於1816年2月8日自英國啟行,7月28日至天津口外。中英雙方復就覲見禮節問題再起爭端。結果,阿美士德一行被嘉慶帝一怒之下逐離北京,其外交使命也成泡影。
英國當局三番兩次地遣使出兵,目的是為了擴大同中國的商業貿易。但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它的這個目的始終無法實現。進入19世紀後,清王朝雖然開始從巔峰下滑,日益走向衰敗,但當時英國用以同中國進行貿易的產品,如機制棉布、毛織呢絨、羽紗及一些金屬製品等,由於售價過高,始終無法在中國打開銷路。同時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商品貿易的依賴性並不嚴重,也構成了對英國商品進入中國的巨大阻力。而中國的特產,如絲、茶、漆器、瓷器等,由於品質優良,反為西方所歡迎。在當時,英國的機器紡織技術非常先進,但其棉紡織品在中國市場上並不受歡迎,反倒是中國生產的土布,成為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出的大宗。1817-1833年間,中英兩國棉紡織品的貿易情況略如下表:
英倫本土對華棉紡織品貿易趨勢表(1817-1833年年平均數)
單位:銀兩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從1817-1831年間,英國棉紡織品對中國的出口遠遠不及其自中國進口的土布,中英雙方在棉紡織品上的貿易,英國始終處於入超的地位。這種情形直到1831-1832年度才發生變化。
茶葉在中國對英貿易輸出中,占著極大的比重。自18世紀後半葉以來,茶葉日益成為英國人民所普遍歡迎的飲料。1760-1764年間,英國從中國輸出的茶葉共值銀806242兩,占其從中國輸出商品總值的91.9%。1825-1829年間,英國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出茶葉值5940451兩,占英國從中國輸出商品總值的94.1%。中國的茶葉,不僅給東印度公司帶來了巨大利潤,也使英國從中獲得了巨額稅收,「從中國來的茶葉提供了英國國庫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和東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潤」。茶葉不僅成為英國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成了東印度公司和英國國家的重要利源。但是,也由此造成了中英之間貿易的巨大逆差。英商在經銷中國商品的過程中,為了取得支付的平衡,必須運來大批的白銀——主要是西班牙銀元和墨西哥銀元予以填補。這種貿易狀況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擴展的需要是尖銳對立的。英國政府希望通過外交途徑擴大對華貿易的目的無法實現,東印度公司又無法從英國運來能夠受到中國人歡迎的商品,而中國茶葉、土布等商品又成為英國國內的必需品和英國國家、東印度公司的重要利源之所在,英國急切地希望改變這種長期存在的對華貿易入超的情況。
於是,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英國商人開始暴露其殖民主義者的嘴臉,公然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對中國進行可恥的鴉片貿易。
鴉片(opium),又譯作阿片、阿芙蓉,俗稱大煙,是用罌粟果實的汁液提煉製成的。罌粟約於唐代傳入中國,因其有鎮靜安神、止瀉止痛作用,一直被作為藥材使用。18世紀前期,鴉片主要由葡萄牙商人從果阿和達曼等地運進澳門,然後向內地轉賣,不過當時的輸入量並不大,每年約在200箱左右。由於當時鴉片被當做藥品進口,所以與其他貨物一樣繳納關稅,公開買賣。17世紀,吸食鴉片的方法由南洋傳入中國,此法較傳統的吞服或煎飲更易使人上癮,對人體造成危害更大,且凡染上此毒癮者,再難自製,往往不惜為此傾家蕩產,從而構成對社會正常秩序的嚴重威脅。因此,自1729年(雍正七年)開始,清政府即明令禁止吸食鴉片。到1796年(嘉慶元年),清廷更下詔停止鴉片徵稅,嚴禁鴉片輸入,鴉片貿易已成為非法。
英國殖民者從18世紀初期即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1757年,東印度公司占領孟加拉,隨後又取得了對奧理薩和比哈爾等地區的統治,這些地區是印度著名的鴉片產區。雖然中國政府早就明令禁止鴉片貿易,但東印度公司卻從這種可恥的毒品貿易中看到了謀取巨額利潤的良機。1773年,東印度公司確立鴉片專賣政策,壟斷對外鴉片貿易。到1797年,它又壟斷了鴉片製造權。它強迫印度農民種植罌粟,從而使罌粟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而東印度公司在壟斷鴉片貿易後,便開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鴉片走私:由它負責收購和製造鴉片,然後批發給投機商人,再由他們轉售於走私商人,販入中國境內進行銷售。由於吸食鴉片極易上癮,傳播迅速,英國殖民者對中國的鴉片輸入規模也越來越大。
英國殖民主義者從鴉片貿易中獲得了極高的利潤。以1805年為例,東印度公司以每箱160盧比的價格收購鴉片,運到加爾各答後,以每箱988盧比的價格拍賣轉手,然後由英國私人商船走私運往廣州售賣,每箱價格高達3500盧比,等於收購價格的22倍。鴉片貿易所帶來的巨額利潤,很快改變了英國對華貿易長期入超的地位,而且他們以對華鴉片非法貿易為中間環節,用販賣鴉片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換取中國的茶葉、生絲輸入英國本土,謀取另一份超額利潤;同時,他們又利用印度農民種植鴉片的收入,使英國工業品在印度市場上增加銷路。這就形成了英(棉紡織品)——印(鴉片)——中(茶、絲)的三角貿易格局,而在這種三角貿易格局中的任一環節上,英國殖民主義者都能從中獲得超額利潤。
雖然毒品走私這一骯髒的貿易遭到輿論的嚴正譴責,但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頑固地堅持鴉片走私政策。針對中國禁止鴉片入口的政策,英國政府於1832年曾專門就鴉片稅問題進行過調查。英國議會的報告說:「孟加拉的鴉片專賣每年供給政府數達981293英鎊的收入。鴉片稅是按成本301.75%的稅率徵收的。在目前印度財政收入的情況下,要拋棄如此重要的一種稅收,看來是不適當的。鴉片稅是這樣的一種稅,它主要由外國消費者來負擔。整個說來,它比之任何可能代替它的稅,更不易遭人反對。」在英國政府的包庇和縱容下,英國煙販對華走私活動益發猖狂。當中國政府對鴉片採取嚴禁政策後,英國商人便以武裝走私的方式來推進鴉片貿易。1834年,東印度公司改組,其對華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對華貿易事項改由英國政府外交部派出駐華商務監督予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