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徐福根本沒有到過日本
2024-10-02 04:04:26
作者: 櫻雪丸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雖說是個亂世,但和日本的往來卻一直都沒有中斷。
當時日本人來中國的主要目的已經不再是學習制度律令了,而多是為了搞貿易賺錢,順便倒點稀罕的文物珍貴的藥材回去,再有就是宗教方面的交流和學習。
話說在公元927年時,一個叫寬輔的日本僧人造訪了位於後周濟州(今山東省)境內的一座寺廟,在該廟裡,他和一名法號義楚的中國和尚交談甚歡,在寬輔離去後,那位義楚和尚把從對方那裡聽來的各種日本見聞,結合自己平日裡對日本的了解寫成文章,編進了一本叫《義楚六帖》的著作中。
在這本書里,義楚是這樣描述日本的: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餘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這是兩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徐福和日本聯繫在一起的記載。
先從《義楚六帖》說起,此書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關於徐福的那段記載,在之後幾百年裡,無論中日,但凡有人持徐福東渡的目的地是日本這一觀點的,其理論基礎和認知根源,幾乎都來自於這本書。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徐福去日本的故事也被增添了新的內容,那就是很多人認為,徐福不光是去了日本那麼簡單,在去的同時,還把華夏文明給帶了過去。
像北宋文豪歐陽修就有詩云:「……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辭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在詩中,歐陽修不但肯定了徐福到過日本,還堅信他東渡時帶走了大量典籍,這一舉措使得中國在遭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損失被降低到了最小,至少那些被燒掉的書,有很多都在日本被保存了下來。
應該講,歐陽修的觀點在日本很是受用,尤其是後半段,居然真有日本人藉此公開表示,孔子全經,唯存日本也。
對此我無話可說。
此外,元朝的學者吳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大臣宋濂等人,也都認為徐福東渡到了日本,並且為那裡帶去了文明的曙光,同時,這些人也各自留下詩賦文章,以表心思。
除了中國曆朝歷代都留有白紙黑字之外,日本方面對此也有不少的相關記載。
不過話得說回來,儘管日本人裡頭持徐福到日本這一觀點的並不在少數,但他們基本上都是受了中國人的影響,能夠有自己獨立思考然後寫成著作的,數來數去也就一本,叫《富士文獻》。
這本書的成書時代至今已不可考,主要內容是說徐福東渡日本列島,給當地傳來了耕種技術和醫藥知識以及其他文化工藝,並且還在日本繁衍了子孫後代。
全書通篇由萬葉假名和漢字寫成,而作者據說不是別人,正是徐福本人。
估計藤原時平要知道了這本書的存在,多半會不高興的。
而在這一系列雷同的觀點之中,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大清同治年間的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黃遵憲,他不僅認為徐福最終目的地是日本,並且還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新觀點: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根據黃遵憲的推理,日本的天皇一直都自稱自己有神力,並能通過祈禱拜神來呼風喚雨——這說穿了不就是跳大神嗎?不正是徐福的老本行嗎?
而天皇之所以自稱是神,自詡能和神對話,不光是要以此將自己對日本的統治合理化,更可能是出於一種祖傳的職業習慣——由老祖宗徐福代代相傳下來的職業習慣。
就好像儘管今天我們絕對不會有人再每年給學校送肉乾了,但卻也仍舊沿襲了當年孔子的說法把學費叫做束脩,這是一種烙印式的習慣。同理,即便已經是國家政治領袖的日本天皇,因為其祖上乃是拜神方士出身,所以子孫後代也念念不忘在治國的同時拜神祭神以及以神自居。
說句實話,這是一個非常牽強且不靠譜的推理,黃遵憲自己也明白,所以他同時也給出了相關證據,那便是三神器。
所謂三神器,指的是象徵天皇正統身份的三樣神器——八咫鏡、八尺瓊勾玉和天叢雲劍(也叫草薙劍)。
黃遵憲認為,三神器其實都是中國秦代的製品,徐福東渡日本後,將其作為了皇家的象徵。
所以,徐福的最終目的地是日本,而且還當上了天皇——就算退幾步講,也應該是徐福船隊中的某一個人,成為了日本第一代天皇。
該說法一經出口立刻被廣泛轉播,一百多年來勢頭不減,無數民族主義者因此而虛榮心爆表,紛紛以上國子民自居,連罵架的時候都不忘精神勝利法一下:「要不是當年徐福東渡傳來文明,你們今天還得那啥那啥那啥呢。」
一切的證據,似乎都表明,徐福極有可能去了日本,而且還極有可能是日本最初的統治者,或者是日本文明之祖。
這是真的嗎?
我們一條一條地來分析吧。
首先是《義楚六帖》里的那段話。
這話雖然挺長,但真正涉及主題的只有兩點:第一,徐福到了日本之後,把尚無名號的富士山命名為蓬萊山;第二,徐福和他隨行的那伙人在日本繁衍子孫,並稱秦氏。
富士山大家都知道,是日本的國山;而蓬萊山則是中國傳說中的仙山,據說上面住著神仙,不過雖然著名,但千百年來卻並無一人知道此山究竟在何處,書里也一般只能講個大概,說是在渤海那裡,當年漢武帝曾東巡尋找,費了很大的工夫卻仍是一無所獲,只能在渤海海邊造了一座小城,命其為「蓬萊」,聊以安慰,那就是現在的蓬萊市。
而蓬萊山與富士山這兩座山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在上古時代都以盛產長生不老藥而著稱。
蓬萊就不說了,徐福正是衝著藥才東渡的;而富士山,其實還有個名字,叫不死山(日語中富士音近不死),能得此名,全都因為盛傳那裡出產不死之藥。
那麼,蓬萊山有沒有可能就是富士山呢?如果兩座山其實是一座山的話,那徐福到日本起山名這一行為自然也就能說得通了。
很遺憾,雖然至今也沒有人知道蓬萊山到底是哪座,但至少可以肯定它絕非富士山。
中國方面自不必說,除了義楚之外基本就沒什麼人把富士山當蓬萊山的,倒是有人把整個日本都認為是蓬萊仙島的,或者將其稱為瀛洲。
瀛洲是和蓬萊齊名的仙地,自古就有蓬萊、瀛洲、方丈,並稱三神山。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來辟個謠了。
由於瀛洲這個叫法,故而使得很多人都浮想聯翩:徐福當年要去仙山求藥,雖然主攻目標是蓬萊,可瀛洲也是跟蓬萊一個級別的地方啊,肯定也住神仙、產神藥不是?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徐福到了日本之後以為自己到了瀛洲,於是便以仙山作為其別稱呢?
個人認為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為瀛洲從來都不是日本的正規叫法,正確的應該叫東瀛,而東瀛的意思指的是「位於東面大海上的國家」,和仙山瀛洲無任何瓜葛,並且東瀛二字一般認為是清朝才開始有的稱呼。
而日本那邊,也從來都不覺得富士山就是蓬萊山,早在公元10世紀初,蓬萊山和富士山就作為兩座不同的山同時出現在日本的一本書中。那本書的名字叫《竹取物語》,是日本最早的物語文學作品。
所謂物語文學,其實也是國風文化的產物,正經的說法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古典文學體裁,在文字表達形式上,受了中國六朝以及隋唐時代傳奇文學的影響,其巔峰之作我們提過,就是《源氏物語》。
《竹取物語》的故事是這樣的。
很久很久以前,日本的某個地方住著一個以砍竹子賣竹子為生的老頭。有一天,老頭又帶著砍刀上山謀生了,在奮力砍倒了一棵粗大且冒著五彩光芒的竹子後,他驚異地發現,裡面居然睡著一個女嬰。
老頭認為這是天意,於是便把那嬰兒抱回家中撫養。說來也怪,自那天起,他每天都能在那根被砍剩了一半但還依然冒著光芒的竹筒里找到些許黃金。久而久之,他們家脫離了貧苦,奔向了富裕的康莊大道,而那個女孩也越長越漂亮,僅僅三個月,就女大十八變地從嬰兒長成了亭亭玉立遠近聞名的美人。
老人給她取名輝夜姬。
美人的出現當然會招來追求者,聽說了輝夜姬的美貌之後,下至地方上至中央的各路王孫都紛紛前來求婚,不過卻無一例外地被拒之門外——他們的遭遇相當一致,連姑娘的面都沒見上一回就被擋了回去。
然而,還是有五個人堅持了下來,他們都是權傾朝野、萬人之上的王公貴胄,分別為石作王子、車持王子、右大臣安倍御主人、大納言大伴御行和中納言石上麻呂足。
這五個人的原型都是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權傾一時的大人物,比如車持王子的原型就是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仲麻呂的爺爺藤原不比等,車持這個名字,是因為不比等母姓車持。
而在物語裡,他們同樣是五個千萬人之上的狠角色。
面對著權貴五人組的死纏爛打,輝夜姬卻並不動心,確切講是不屑一顧,實在被追得緊了,才不得不讓人傳出話來,說只要你們中間能有人滿足我的條件,那本姑娘就跟他來往。
她開出的條件是要五件寶貝:佛祖用過的石缽、蓬萊山的玉枝、大中華的火鼠裘、龍頭上的五色玉,還有燕子巢里的子安貝。
佛祖用過的石缽就是如來佛當年盛飯化緣用過的碗,根據故事設定,在天竺國;蓬萊山的玉枝,指的是中國的蓬萊山上有一棵神樹,金枝銀葉還結出白玉的果實;火鼠裘就是火鼠皮做的衣服,火紅色並且放火;龍頭上的五色玉就是神龍頭上的一顆五色玉珠。至於最後的子安貝,其實就是寶貝——不是金銀財寶的那個寶貝,而是貝類的一種,相傳燕子喜歡把這種東西放在自己的巢穴里,而人要是有了,只要在生孩子時讓產婦緊緊握住,那麼必然能母子平安。
你不要小看「母子平安」這四個字,時為公元10世紀,日本嬰兒的存活率相當低,即便是大內宮廷的皇后貴妃,生產之時也常常會有生命危險。
所以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來看的話,輝夜姬提出的這五樣東西,實際上是無上的珍寶。
再說得直白一些,這五個人,壓根得不到。
但大夥畢竟是場面上混的,不蒸饅頭也得爭口氣,更何況是絕色美女提出的要求,那作為大老爺們兒更得義無反顧了,所以五人簡單分配了一下任務,一人弄一樣,之後便各自出發了。
第一個是石作王子,他的任務是搞到佛祖石缽,那玩意兒在天竺國,看過《西遊記》的同學都知道,那地方不是那麼好去的,故而石作王子想了一個很偷懶的辦法,就是讓人做了一個普通的石缽,然後用煙燻火烤,營造出一種年代久遠的樣子,就跟現在造假文物似的,熏完烤完,帶上就去輝夜姬那兒交差了,說自己費了千辛萬苦,總算是搞到了佛祖當年用過的石缽。
輝夜姬並沒有直接面見王子,而是讓老爺爺把那石缽拿進了屋,不到五分鐘,石缽就被扔出了大門:「轉告王子,用這種假冒來行騙,真是有失身份。」
石作王子,失敗。
第二個是車持王子,他接到的任務是去把蓬萊山的玉枝搞來。
蓬萊山是神仙住的地方,凡人生得再金貴那也是凡人,上不去的,更別說是跑過去折人金枝玉葉壞人風水了。
所以車持王子很明白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卻又不願意放棄輝夜姬,於是兩眼一轉,頓時計上心來。
第二天,車持王子就登上了開往中國的船,手下雲集碼頭歡送,煞是熱鬧。
數月之後,他回來了,同時手裡還拿著一根玉枝,敲響了輝夜姬家的門。
和石作王子那會兒一樣,姑娘本人沒出面,而是讓老爺爺前來拿走了禮物。
這確實是一根堪稱絕品的玉枝,從裡到外不但華美異常還隱約透著一股仙氣,所以即便是輝夜姬,也相信了這是真品,並且動搖了,問老養父說,要不就選他了?
老爺爺當然是求之不得,連連點頭表示人家既然都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務了,而且還是如此地位身份的公子哥兒,你還猶豫個什麼?趕緊嫁了吧。
輝夜姬也不得不認可,正當她要屈從的當兒,突然門外來了六個工匠打扮的人,說是有要事求見。
老爺爺問你們有什麼要事,深更半夜地跑來見我家小姐?
工匠說我等都是老實本分的匠人,幫人幹活卻得不到報酬,家裡窮得都已經揭不開鍋了,久聞輝夜姬天仙絕色,面子廣混得開,求姬君幫我們討回數年的辛苦血汗錢。
老爺爺越發覺得奇怪,說我這兒侯非侯王非王的,你要討工資也不該請我幫你出頭吧?再說了,就算我們家小姐能幫上忙,可又憑什麼呢?
眾工匠齊聲說道,就憑你家小姐現在正在把玩的那根玉杆子是我們做的。
老爺爺一愣。
事情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車持王子非常明白自己去不了蓬萊,即便去了也弄不到玉枝,於是便裝模作樣地去碼頭轉了一圈後,回家立刻招聘了全日本最好的幾位工匠,讓他們著手開始打造那傳說中的寶物,要說日本的手工製造業也確實是天下一絕,他們只憑著口頭傳說和記載於書上的些許文字,奮戰數月後還真的給造出了一根能以假亂真的玉枝,車持王子大喜,拿著就樂顛顛地送輝夜姬家去了。
只不過他忘了一件事,或者說壓根沒忘而是故意不做,那便是給那些工匠發工資,人家拼死拼活好幾個月,卻一分錢都沒拿到,當然心裡要不爽,於是便想出了跑輝夜姬家揭老底的方法。
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輝夜姬當時就把那根玉枝給橫著扔了出去,跟土著人飛迴旋鏢似的,然後還寫了一首相當尖酸刻薄的詩來嘲諷車持王子,並不吝用上了「卑劣」「骯髒」之類的字眼。
車持王子,出局。
車持王子之後是阿部右大臣,他被要求去弄來火鼠裘。
右大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人脈很廣,花了五十兩黃金朋友托朋友,終於弄來了傳說中的火鼠裘,雖說因為不是自己親自探險弄來的故而也不太清楚真偽,但紅彤彤的確是相當漂亮,於是便當成真品給送了過去。
輝夜姬接過之後,順手就給丟進了火堆:「如果真的是火鼠裘,必然不懼火燒。」
可在一陣刺鼻的臭味過後,那火紅火紅的裘皮便消失在了熊熊烈焰之中。
右大臣,淘汰。
第四個是大伴御行,他要去取五色龍珠。
大伴大納言對此表示小菜一碟,當真點齊了人馬帶上刀槍出海尋找神龍的蹤跡。
找了三四天沒找著,但大伴御行並不灰心,下令再接再厲,一副欲與神龍試比高的架勢。
就在他意氣風發的當兒,突然海面狂風大作波濤洶湧,只見那天昏地暗中一條巨龍騰空出海,面朝大伴家的船隊撲來,並大喝一聲:「來者可是大納言大伴御行?」
大伴御行雙腿打戰地點了點頭,說我正是大納言,來者何人?
「我就是你要取龍珠的那條龍,來吧,只要能戰勝我,龍珠就是你的!」
此時的大伴大納言已經嚇得都快要尿褲子了,哪還敢跟神龍對戰,連忙雙腿一軟跪倒在地說我錯了,我也就是隨便說說,您千萬別當真,咱這就回家去這輩子都不出海了您看行嗎?
神龍點了點頭:「那就姑且饒你性命。」
說著,便轉頭離去,海面瞬間又恢復了平靜。
大伴御行,棄權。
最後一位是石上麻呂足,說句心裡話他的任務其實是最簡單的。之前說了,所謂的子安貝其實就是寶貝,貝類的一種,現如今滿大街都是,中小學裡的自然標本陳列室裡頭都有,可在當時的日本卻是一種相當罕見的東西,而且據傳那玩意兒只有在燕子窩裡才能找到,所以也叫燕之子安貝。
於是石上麻呂足就開始率家丁掏起了鳥窩,只是掏遍了全日本,都沒找到傳說中的子安貝,就連中納言本人也在一次身先士卒的掏鳥窩行動中因經驗不足體力不濟等緣故而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斷了腰。
石上麻呂足,重傷而亡。
一個小女子,憑著一張臉,短短數年就把權傾全日本的五個強人給弄得如此狼狽,消息一經傳出,天下震動,這其中包括了天皇,他也很好奇這輝夜姬到底長了怎樣的面容能把自家的諸重臣給攪成這副德行。
於是某日,皇上趁著打獵的機會,強闖輝夜姬家,並且順利地見到了姑娘本人。
因為畢竟對方是天皇,所以即便是輝夜姬多少還是給了點面子,兩人開始互相通起了書信。
通了三四封后,天皇開始表白了,說你做朕的妃子吧,朕只愛你一人。
輝夜姬說不要。
天皇不死心,又發信一封,說要不立你為皇后?母儀天下。
注意一下,自藤原不比等的女兒光明皇后當上了天皇的正房之後,千百年來日本皇后基本都是藤原家的女兒,再漂亮的女孩被天皇看上了,也最多當個皇妃。
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輝夜姬真的特別特別漂亮,以及《竹取物語》的作者真的特別特別不待見藤原家。
但輝夜姬仍是拒絕。
天皇怒了,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既為朕的子民,朕看上你了你焉有不從的道理?
輝夜姬很淡定地回書一封:我若真是您的國民,您要娶我我也無話可說,只是遺憾,小女子並非此地之人,而是來自天上。
是的,輝夜姬是外星人。具體說來,是月亮上的公主。
同時她又告訴天皇,自己在人間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再過些許日子,天上將會派使者前來,接自己回到故鄉月亮上面。
天皇當然不干,故而派出數千士兵將輝夜姬家裡三層外三層地團團圍住,還讓弓弩手站滿了屋頂,準備隨時迎擊天上來的敵人。
這應該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部描繪地球人和外星人大戰的物語,很可惜,地球人戰敗了,輝夜姬仍是被帶往了月亮,不過臨走前,她給天皇留了禮物——長生不老之藥。
根據輝夜姬的說法,是希望天皇能長生於世,和自己遙望長思。
其實在書信往來的過程中,兩人已經漸漸產生了好感。
但天皇並不願意忍受這樣的相思之苦,所以讓人找了全日本最高也是離天最近的山峰,將那長生之藥點燃,冒了一整天的煙。
而這座山,即為富士山。
也就是說,日本人從一開始就知道,蓬萊山跟富士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之所以要說那麼長的一段故事,除了要得出上述的那個結論之外,還想順道說明一件事,儘管跟徐福沒什麼關係,但卻相當有趣。
這件事就是:《竹取物語》這部集愛情、科幻、文學(原作中有非常漂亮的對詩)於一體的曠世之作,跟中國的一個叫《斑竹姑娘》的民間傳說極為相似。
誠然,中日兩國的文學作品裡有雷同之處這早就不新鮮了,但問題在於,《斑竹姑娘》是一部藏族民間故事,在當年的川藏雲貴一帶流傳甚廣。
《斑竹姑娘》說的是一個在斑竹筒里誕生的漂亮姐兒,碰到了五個有權有勢的追求者,然後她和輝夜姬一樣,也想出了各種損招來考驗那群人,最後逐一拒絕。
這就非常不可思議了,如果說是長安洛陽附近的傳說跟日本的物語產生共鳴那還好理解,但要說是川藏雲貴這種地方,在一千多年前那信息極為封閉落後的時代和日本不約而同地誕生了兩部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而且,《竹取物語》和《斑竹姑娘》之間如果僅僅是用了相同的橋段倒也罷了,誰還沒有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時候,可問題在於,兩者之間別說故事大綱了,就連劇情細節都幾乎一模一樣。
在《斑竹姑娘》的五個求婚者里,第一個是土司的兒子,姑娘要他去緬甸取撞不破的金鐘,但這人卻從古廟裡偷來了銅鐘,被當場識破。
第二個求婚者是一位豪商之子,他被要求去通天河弄來打不碎的玉樹,這位公子哥兒表面答應,背地裡卻叫工匠偷偷打造了一根,本來都已經要瞞天過海大事可成了,結果因拖欠工人工資導致人家上門追債,被看穿。
第三個求婚者的試煉是搞到天下第一耐火的火鼠襖,結果他跑到市場上挑了件最紅的普通羊絨襖帶了回來,然後被斑竹姑娘看都不看地一把丟進火中,隨著一陣噼里啪啦之聲和一股飄然而起的臭味,這位仁兄順利地出了局。
第四個求婚者接到的考驗是去燕窩中拿金蛋,結果倒霉孩子架梯爬高沒留神,摔了下來重傷而亡。
最後一個求婚者的任務是去尋找海龍頸下的分水珠,他帶船出海時卻遭遇了暴風雨,不僅差點喪生,還被漂到了南海的一座孤島上。
總體來講,撇開其他的不談,光是占據整個篇幅六成以上的求婚一段,兩個故事基本是一模一樣的,連細節都做到了充分的一致。
所以還是那句話:中日兩國在文化的思維方面,有著無數共通之處。
如果真要解釋為何會有如此巧妙的共通之處,那我只能說,兩國淵承一脈,是為兄弟,故而心有靈犀也。
既然當年日本人都知道蓬萊山和富士山是兩座山,那麼好歹也勉強算是個一代高僧的寬輔,又為什麼會把兩座山給弄混淆呢?
其實未必是他的錯,問題多半出在本身既不清楚蓬萊到底位於何方同時也對日本幾近一無所知的義楚身上。
如果我們試著還原一下當時那兩個和尚對話的場景,或許應該是以下這樣的——
寬輔:在我們日本,最有名的山是富士山,以前也叫不死山,因為傳說上面有長生不老的藥喔。
義楚:呃……長生不老啊,那不是跟我們中原的蓬萊山很像?蓬萊山上自古就住著神仙,還出產長生不老的神藥。
寬輔:蓬萊山?我好像在哪裡聽過這個名字啊……對了對了,是《竹取物語》,義楚師傅看過這本書嗎?
義楚:我對你們日本的事情不熟,不過說起蓬萊山,我記得秦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徐福的方士,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藥而出海東渡,最後不知所終,但也有很多人說,他最後來到了仙山蓬萊,並且得道成仙了。
正題說到這裡就算告一段落了。
因為義楚對日本真不熟悉,再加上蓬萊山到底經緯度幾何在當時的中國也沒個定論,所以和寬輔聊著聊著,他就覺得這富士山就是蓬萊山,而那找蓬萊山的徐福,到的正是富士山。
於是,就有了「徐福至此,謂『蓬萊』」這話。
上述這段現場還原你當然可以不信,我並無所謂,反正我也不指靠著蓬萊山和富士山來證明徐福有沒有去過日本。
關鍵是第二點: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這怎麼可能?
徐福是公元前東渡的,日本秦氏一族是秦皇后裔,怎麼能是徐福的子孫?也別說不是他的了,就算是,那秦氏一族乃是4世紀從朝鮮半島跨海而來的渡來人,這豈不正好說明徐福沒去日本而是去了朝鮮?
若是想用義楚和尚的這段話來證明徐福去了日本,那肯定是很站不住腳的。
既然認定了《義楚六帖》不靠譜,那麼由此衍生出來的其他諸如歐陽修、朱元璋等人的言論也就沒有再作深究的必要了,因此我們略過這一干人等,直接來看《富士文獻》。
雖然萬葉假名跟漢字結合而成的書籍確實很給人以時代感,可是如果你真的肯仔細認真閱讀原文的話,你就會發現,該書的遣詞用句和文筆語法,清一色都是江戶時代的風格。
江戶時代的書卻用飛鳥時代的文字,這其實是有人故意在偽造。
最可恨的是這偽書曾經還一度被主人當國寶正史來賣錢,更可恨的是居然還賣得超貴,複印本都要定價十幾萬日元。
說完《富士文獻》,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黃遵憲的徐福神武論。
首先,神武天皇是不存在的。
這應該不難理解吧?
我姑且不用我們扯了很久的歷史知識來解答這個問題,我就列一下這位神武爺的家譜,僅供你參考。
神武天皇在日本學界向來只是一個神話人物而非歷史人物,他爹叫彥波瀲武鸕鶿草葺不合尊,是神;他爺爺叫火遠理命,也是神;他太爺爺叫瓊瓊杵尊,還是神。
而瓊瓊杵尊的爺爺,是著名的天照大神。
此外,神武天皇活了127歲。
說到這裡,我只想問你:你還覺得那是個人嗎?
至於為什麼原本並不存在的神武天皇會出現在日本古代的各種正史上,日本人編造出這人的動機又是什麼,這個我們放到後面再講,總之現在你只要記住,神武天皇是一個被虛構出來的神話人物。
你拿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套在一個不曾存在過的人身上,這是什麼心態呢?
其次,退一萬步講,假設神武天皇存在,那麼根據史書記載,此人在公元前660年的2月11日即位稱王,而徐福的活動時代則是在公元前兩百多年那會兒,差的太多了。
所以不管你怎麼想,徐福跟神武天皇都不可能是一個人。
而黃遵憲提出的那個三神器的證據,那就更不靠譜了。
試想,一個連見都沒見過三神器的人,有什麼資格說出三神器乃是秦朝產物這種話來?俗話說眼見為實,他連那三樣東西多大多長什麼顏色都不知道,卻說是何時何地產的,能有多少可信度?
什麼?你反問我憑什麼斷言黃遵憲沒見過三神器?
說實話,這世界上除了天皇之外,就沒有人親眼見過那三件寶貝,儘管歷史記載了三神器在各種人手裡輾轉不斷,圍觀者甚眾,但時至今日,也沒有任何照片或是視頻流出,撐死給你兩張想像圖或是參照圖過過乾癮。近兩年來更是有傳聞稱,哪怕天皇身邊的側近,亦無人能得以目睹其芳容。
這並非空穴來風,話說上一代昭和天皇葬禮時,根據傳統是要用到三神器的,即便是這個時候,諸侍衛也只是捧著三個自稱裡面各自裝著寶貝的箱子跟在送葬隊伍後面,但箱子裡到底有什麼是什麼樣,他們一概不知。
如此高度保密的東西,黃遵憲一個書記官怎麼可能見到?既是沒有見到,又沒有別的依據,那麼輕易地認定其是秦朝之物的觀點自然也就等同於信口胡言了。
不過因為太過神秘,以至於現在也有說法認為,三神器其實不過是一個傳說,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東西。
這個我不予評價,因為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判斷,但是從歷史的種種記載上來看,三神器就算有,那也不該是秦代時流傳去日本的東西,個人覺得,倒是很有可能是三國時的產物。
八咫鏡、八尺瓊勾玉和草薙劍,通俗來講就是銅鏡,玉石做的裝飾物和寶劍,分別代表著「知」「仁」「勇」三種品質。
我們在說三國時代邪馬台王國和中國交往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曹魏給了邪馬台許多寶物,作為他們前來進貢的還禮,而這些寶物里,有銅鏡,有刀劍,還有各種珠寶。
到底是什麼珠寶至今也沒人知道個詳細,但基本上也不外乎是玉石瑪瑙之類。
由於在此之前,中國並無記載有給過日本上述的這些東西,故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傳說中的三神器如果真的存在的話,那應該就是來自於曹魏的那批回禮之中。
這並非空口白話,事實上在上古時代的日本,玉、劍、鏡這三樣東西的組合併非僅僅是皇家的象徵,同時也代表著「支配」,根據史書記載,上古日本,當一方豪強向中央政權表示降服之意時,往往會獻上玉、劍、鏡這三大件,以表誠心。
這就證明三神器其實並非獨一無二的寶物,很有可能是量產的,這很符合實際情況——曹魏當年給邪馬台的珠寶、刀劍和銅鏡都是複數的,光銅鏡一次就給了一百個。
不僅如此,且說日本現今為止保存的最古老的玉劍鏡三大件組合,是在位於九州北部的長崎縣出土的,而那地方當年正好就是邪馬台聯邦的地盤。
也就是說,象徵著天皇家的三神器,基本可以斷定系出自三國時期曹魏回禮給邪馬台卑彌呼的那堆寶物,同時也說明,那三樣東西跟徐福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於是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徐福絕不可能是日本國王,更別提是什麼神武天皇了。
至於他到底有沒有到過日本,答案也是否定的。之前我們做過一個假設,假設徐福其實是到了日本了,那麼之後會發生什麼?
很簡單,秦朝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很成熟的文字表述方式,徐福如果真的到了日本,肯定會用文字留下痕跡,最差最差那也得寫上一句「徐福到此一游」。
可事實是什麼都沒有,既沒有長篇大論,亦沒有隻字片語。
不僅如此,早期的日本對於徐福的記憶,也完全是零。
還記得當年的日本人是怎麼說自己的祖先的嗎?對,「自謂太伯之後」。
一直到南北朝,中國史書里在提到日本人時,都會記上這麼一句。
要是他們是齊地出身的徐福以及那一群來自中國各地童男童女的後人,又怎麼會數百年來都一直眾口一詞地堅稱自己身上流的是吳越之血?又怎麼會數百年來都一直堅持著諸如斷髮文身之類的吳越風俗?
留下來的文字或許可能會失傳,會被焚毀,可整個民族的記憶,又豈會被篡改?
可以說,無論從中國方面還是日本方面來看,我們都找不到任何徐福在日本待過的痕跡。所以我們可以就此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徐福其實並沒有到過日本。
或者換一種講法:徐福東渡到日本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
即便話都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但肯定還有很多人仍然毅然決然地相信徐福是去了日本的,並且還會拿出這樣那樣的證據來加以證明。
從過去的各種記錄來看,這樣的人還真不少。
比如有人說在日本有徐福墓,而且修繕得非常好,這足以證明徐福到過日本,而且還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還有人說,徐福真的到過日本,他還有後裔呢,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是徐福之後,他自己承認的,這總是比什麼都強的證據了吧?
我們一條條來看。關於徐福墓,日本是有徐福墓,但不止一座,算來少說也有七八座,遍布日本各地,而且還都挺新,最多也就幾百年歷史。
你覺得,那裡面埋的可能是徐福嗎?
其實所謂的徐福墓,純粹是後人相信了徐福來了日本,所以弄一個墳來紀念紀念,某種意義上講,就跟中國的孔廟關公廟差不多。
然後是羽田孜前首相承認自己是徐福後裔的事。
此事之所以在坊間流行,主要是緣於這位首相曾經公開表示自己是秦皇后裔。然後話音未落就離奇般地被人當作把柄到處宣傳,傳來傳去之後就變成了「羽田前首相說他的祖先姓秦,祖上是率領童男童女從中國來日本的徐福的隨員」。
還有一個升級版——「日本前首相是徐福後裔,所以徐福到過日本」。
羽田孜是秦皇后裔,這個不假,秦氏一族裡確實有一支改姓了羽田。
但關鍵是,公元4世紀前後從朝鮮半島渡來日本的秦氏一族,怎麼可能跟徐福扯上關係?再者說了,徐福區區一跳大神的方士,他的隨員里怎麼可能有秦國皇室的成員?
所以得出的結論仍然是一樣的:以上言論完全站不住腳,根本不能證明徐福到過日本。
歷史澆下了一盆冷水。
當然,關於徐福的傳說,還有一個更加刺激的版本。
話說當年徐福奉旨出海尋藥,並非如傳聞般地一去不復返,而是確實在海外找到了一個神之國度,於是便返回國內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始皇帝嬴政,並且勸說他跟著自己一起去那地方長生不老,嬴政一聽便動了心,當場就答應了徐福的要求,決定出海當神仙。
為了掩人耳目,秦始皇還假意對外宣布自己駕崩,然後坐船東去,前往神國。
是的,那個神國就是日本。
君臣一行人抵達日本列島後,秦始皇立刻就感受到了神話時代的氣息。連下一場毛毛雨都會被認為是上天降旨,這能不是神之國度嗎?
而且這個國家居然沒有政權,沒有朝廷,當然更沒有皇帝。
於是嬴政頓時仿佛重回他一統六國的壯年時代,豪情萬丈地對徐福說道,既然這裡是神的國度,那我們乾脆就奪取了這方土地,成為真正的神之王者吧!
徐福無話可說,只有點頭答應的份兒。
於是,帶著那上千童男童女以及掌握著各種先進技術的工匠,秦始皇於大洋彼岸開拓起了自己的事業,經過數年抑或數十年的奮鬥,他終於成為了初代日本國王。
也就是說,日本萬世一系的皇室,其實是始皇之後。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秦氏一族的某個不著調的子孫後代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