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做自己的中醫> 血熱型蕁麻疹,用這種治法真有效

血熱型蕁麻疹,用這種治法真有效

2024-10-02 03:56:56 作者: 范怨武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複習一下自己以前寫的《我的蕁麻疹治法》。其實,一年多來,我仍然秉持這種發清兩用的法子,不過用的方子更多了而已。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我治療的蕁麻疹,病程最長的,有三十多年的蕁麻疹患者,吃過非常多的藥,最後到我這裡治療,就這樣一邊發,一邊清,一邊養,反反覆覆幾個周期,算下來,治療了也有小半年了。

  患者原來每天癢的,到現在一周發作一次。治療過程中,身上皮都脫了幾層。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把病邪,從深處一點一點地往體表發掉。

  這病邪為什麼這麼深?其實都是以前用的藥方向不對,一點一點壓進去的。

  蕁麻疹這病,也說不上是病。最初起的時候,自己痒痒,也就過去了。可是一旦用了藥去止癢,去控制,表面上看起來不癢了,其實是壓進去了。只要時機適宜,又會發出來,你再用藥止癢,又壓進去了。就這樣,年復一年,把這個癢給「攢」起來了。病就越來越深了,也越來越難治了。

  蕁麻疹一般到我手上,其實是要熬過第一關的,就是把這個病邪發出去,那就是會癢得難受得很——抓心撓肺的癢,身上撓出血痕都可能。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第一步就放棄了。

  其實,不只這個病我會發。很多內科的病,我都會用發的方法。有些鼻炎、腺樣體肥大,我會發得鼻水流上幾天。有些四肢冷的,我會發得兩個手掌全是濕疹水皰。有些濕熱痤瘡或脂溢性皮炎的,我會發得滿臉通紅瘙癢。有些失眠的,我會發得尿頻不休。有些關節冷痛的,諸藥無效的,我會發得瀉水,甚至暈厥過去。有些喘證,我會發到發燒。有些痛經宮寒或經血血水分離的,我會發出好多血塊來。

  各種由里及外地發出病邪,症狀五花八門,不懂的人,早就嚇退了。

  學中醫治病,一定要學會把深的病邪往淺的地方引,最後給放出去。

  我的蕁麻疹治法

  近幾個月,我是這麼治蕁麻疹的,先發(激活),再清(抑制),再發(激活),再清(抑制),輪替治療,效果確切。濕疹亦同法。

  下面第一位患者,就是按照上述方式治療的,輪替兩到三回,以後只要注意飲食,就沒事了。

  幾個方輪替使用的方法,其實在十年前的時候,我就模仿過《經方實驗錄》里曹穎甫的用法。他用麻桂劑後,會用清熱藥收官。我那時候懵懵懂懂,學了一下,卻沒有一直堅持使用。後來到2008年,一位老人家告訴我「九補一瀉,九瀉一補」八字心法(其實我也分不清,是久補還是九補,九和久發音一樣),當時也試過,但不成系統。再到後來,也就是今年,學習了門純德老先生的聯合方組,才正式用得多了起來。

  有些患者會發現,我經常會給他們開一到三個方子,輪替服用,效果可能會更加好,就是上面所說的原因。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粗淺使用經驗。

  你要我說出什麼新東西,是不太可能的了。其實什麼話,都讓古人給說掉了,我只不過是又說一遍而已。

  我用的方子,也是幾百上千年前的東西,我基本上沒有自己組過方子,都是用的古人的成方,在成方上組裝而已。

  在治療蕁麻疹的時候,首先判斷一下這個患者的熱證有多重(血熱為常見證型,故以此為例),如果患者的病邪只是在表的話,就是他的病邪還比較淺的話,我就直接用辛涼的藥——用以辛涼解表,還有涼血、活血的藥,用這樣的藥,就能夠把熱及時地透出去,但是用涼藥是顧忌的:寒則澀而不流,也用涼藥引起氣的流動速度減慢,怕把熱留在深處,所以用辛涼藥的時候,稍微佐一點辛溫的藥,讓它(病邪)走得更快一點。

  如果患者的熱毒比較深,就需要如下操作。

  第一步:因為熱度比較深,就需要把熱毒先透表——把熱毒挖出來、透出來。

  一般情況下,讓病邪行走速度比較快的藥是熱藥,用了熱藥、辛溫之藥之後,患者深處的熱毒就往外走,但是用了熱藥之後,會加重他的熱,加重他的風,讓它產生更癢的感覺,甚至流鼻血。這種癢讓患者很難受,所以這時候稍微加一點辛涼的藥物,讓患者沒那麼難受,患者裡面的熱毒又能透出來,這是辛涼的藥物起了反佐的作用。

  第二步:等患者透了表,將深部的病邪引到表面之後,我再轉為以辛涼的、涼血的藥的為主,並在裡面加一點辛溫的藥,一舉透邪外達。

  等操作完第二步之後,重新再操作第一步,也就是說在治療熱毒比較深的患者的時候,需要循環操作第一步和第二步——你每挖一點深處的病邪到了表層,再用涼藥透出去——挖一下,透一下,一點一點把最深的熱邪給發出去,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不過,最後還是得注意飲食,光靠醫生是不行的,就需要醫患配合。這裡沒有辦法展開來細細講。

  反正對這類帶過敏性質的皮炎,這麼治法,有一定的效果,僅供各位同行參考。非專業人士不要隨便模仿處方,吃壞了是很麻煩的。

  下面是兩個真實案例。

  第一例

  在給第一位患者治療之前,我告訴他,喝了中藥之後的前幾天,蕁麻疹會發得更厲害,但是只有發掉、發完了,才算真正的好。如果用藥物壓下去,以後還會復發。

  炙麻黃9克,熟附片6克(先煎),細辛3克,黃芩9克,生地30克,荊芥6克,薏米30克,徐長卿10克,赤芍10克,生白朮45克,枳殼10克,蒼朮1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

  五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忌瓜類、水果類、生的、冷的。

  他吃藥吃到第四天的時候,身上各處疹子開始發出來了。

  我讓他吃完五服藥後,吃以下的方子,這服藥主要是用來清的:

  桑白皮10克,地骨皮20克,赤芍10克,生地30克,黃芩10克,荊芥10克,防風6克,白芷6克,茜草10克,丹參10克。

  五劑,水煎服。

  他吃完這些藥物以後,偶爾有個像蚊子叮咬大小的包的蕁麻疹。在此之前,他身上總是起一個又一個的蕁麻疹,很多甚至有雞蛋大小。

  第二例

  另一位患者是以前採訪過我的主持人鯨雅女士,我也是給她用了先發(激活)再清(抑制)再發(激活)再清(抑制)的輪替治療方法。

  發方:生麻黃3克,炙麻黃3克,熟附片6克(先煎),細辛3克,生白朮45克,枳殼15克,蒼朮1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地骨皮15克,懷牛膝15克。

  三劑,水煎服。

  清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5克,赤芍10克,生地30克,黃芩10克,荊芥10克,防風6克,白芷6克,茜草10克,丹參10克。

  三劑,水煎服。

  她每次吃完藥,就會感覺很困,臉上比之前更癢一些。後來是臉上癢、紅、腫,皮膚摸起來粗糙,有部分小面積的脫皮。她繼續喝藥,後來就不怎麼癢了。脖子那裡還有些癢和起皮,臉上基本不癢了,也稍微光滑了一點。

  我讓她先吃發方再吃清方,吃完算一輪,吃了三輪。她吃完藥以後蕁麻疹好了。不過,後面因為休息不好,又復發了。最後仍然用這個方法治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