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學大全> 4 善意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

4 善意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

2024-10-02 03:03:33 作者: (日)讀書猴

  最後,我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個原則,是我們在理解他人的語言時所必須遵循的大前提,但我們卻很少注意到它。

  擅長閱讀和傾聽的人幾乎都會在無意識中應用這一原則,而那些不擅長閱讀的人(或是瞧不起語文課和現代文閱讀的人)則大多都不擅長去應用它。因此可以說,這條原則正是我們在理解語言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所以我才想在這裡將它介紹給大家。

  簡單來說,善意原則[3]是指,當我們在理解他人的話語時,儘量將其當作「正確」且「合乎道理」的。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讀不懂某一篇文章時,不要責怪作者寫得不好,而是應該把問題歸結到自己的理解方式上,重新去思考。

  

  為什麼善意原則如此必要且重要呢?

  首先,它能夠將我們從一詞一義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

  許多讀不懂文章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旦看到自己認識的詞,他們就會立刻把與之相對應的解釋代入進去,完全不考慮這個詞處於什麼樣的文章和語境之中。

  他們認為每個詞都有固定的意思,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事實上,文章中關鍵的詞和概念往往並不是完全符合辭典中的解釋,而是會有一些微妙的差異,或是擁有獨特的含義。如果一個人在閱讀文章時總是不自覺地陷入一詞一義的思維定式,那麼他將會因此而遇到重重阻礙。

  其實,當幼兒在傾聽周圍人的話,並從中學習詞的含義時,這種思維定式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從日常對話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老師來手把手教給他們正確答案,說話的人也並不一定會遵守語法規則,所以一旦沒有了「一詞一義」的制約,詞的各種義項就會形成無數種組合,使孩子的頭腦陷入混亂(方法53「『不懂』路線圖」)。

  當我們長大後需要閱讀書面語時,這種「一詞一義」的制約就變成了絆腳石。

  想要突破這一制約,我們就不能總是把文章中所有詞的含義與我們已知的含義(或是辭典上的解釋)機械地對應起來,而是必須去理解這些詞在文章中所特有的含義。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將文章的內容解釋通順,使其能夠自圓其說。這裡就用到了善意原則。

  除此之外,當我們在閱讀一些不完全符合邏輯的文章時,善意原則也會派上很大的用場。

  事實上,我們所閱讀的絕大多數文章都或多或少會存在邏輯上的破綻。還有一些文章雖然沒有邏輯上的破綻,但是用來支撐主張的論據卻並不充分,只是列舉了一些少數的事例,或者是作者沒有把用來支撐主張的前提條件闡述清楚。

  有些人的思想比較固執,他們認為不符合邏輯的東西就應該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這種人說得好聽點,是熱愛邏輯,並且對自己的邏輯思考很有自信,而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患上了「邏輯病」。他們時常會瞧不起語文這個科目,因為語文課上許多文章的邏輯都不具備必然性,甚至很多題目還會讓學生寫出作者和登場人物的感情。

  語文課上之所以會講解這樣的文章,就是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接觸到的語言和我們所提出的主張在邏輯方面也不具備必然性,而是停留在或然性的層面上。

  即使我們無法保證自己的想法一定(一直)是對的,也必須努力去動腦筋思考,提出自己的主張(方法33「圖爾敏模型」)。同理,即使我們無法保證他人的主張一定(一直)是對的,也要想辦法去理解和對比,從中選出一個比較靠得住的。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在閱讀時必須要將文章中的詞和語句解釋通順,使其能夠自圓其說。當我們面對那些不一定正確的語句和主張,並且需要在此基礎上展開交流時,善意原則就是我們行動的準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