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53 即使遇到讀不懂的內容也不再迷茫【「不懂」路線圖】
2024-10-02 03:02:59
作者: (日)讀書猴
① 遇到讀不懂的內容時,就拿出下面這張圖
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內容,就拿出第561頁這張「不懂」路徑圖。
② 確認一下自己當前的狀態是處於路徑圖中的哪個階段
不明型
幾乎完全讀不懂,或是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哪裡不懂的狀態。例如,當我們面對一門完全讀不懂的外語時,就屬於這一類型。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不定型
句子中的每一部分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些部分可以有許多種解釋,所以不知道在這句話中選用的是哪一種。用外語來舉例的話,就相當於是每個單詞都能查到譯法,然而代入句子中卻看不懂,只能把許多個不同的義項一個個地代入句子中,不斷試錯。
不能型
確定了選用哪種解釋後(有了自己的理解後),語句中依然存在矛盾或是不協調的地方,當前的這種解釋(理解)導致文章前後的邏輯無法自洽。
③ 確認路線圖,看看自己在當前的狀態下能夠做些什麼, 試著做一做
·不明型 的「不懂」→將句子劃分成幾個部分→為每一部分擬定一種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先將讀不懂的句子劃分成幾個部分,然後為每一部分擬定一種解釋或是含義。
當我們在面對一門讀不懂的外語時,首先需要先以單詞為單位對句子進行劃分(有些語言的單詞之間沒有空格,那樣劃分起來就會比較難)。然後為這些單詞(或看上去像是單詞)擬定一種解釋。如果能查辭典的話,可以先把其中的一個釋義代入進來。
如果遲遲找不到合理的解釋或意義,那麼就可能是在句子的劃分上出了問題。此時我們需要回到上一步,重新對句子進行劃分,再重新去尋找解釋。如果重來一次還是不行,那就再多重複幾次。
如果這一階段的進展還算順利的話,我們就成功邁向了「不懂」的下一階段——不定型。
如何應對不明型的「不懂」
將句子劃分成幾個部分→為每一部分擬定一種解釋
·不定型 的「不懂」→為整句話設定一個語境→縮小各個部分解釋的可選範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縮小各個部分解釋的可選範圍。還要思考一下這些部分之間的關係,設定一個整體的語境,將這些部分整合起來。在重複這兩個步驟的同時對全句進行評估,想一想這些解釋有沒有更好的組合方式。
例如在外語文章中,每一部分的解釋(各個單詞的意思)與整體文意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我們不理解單詞的意思,那麼也就讀不懂文章的意思;反之,如果我們不確定單詞處於什麼樣的語境(context)[30]下,那麼也就搞不清楚文章中選取的是哪一個義項。
這一階段的解決方針,就是一邊將複雜的問題進行簡化,一邊想辦法尋找答案。
比如說首先排除掉所有不可能選取的義項和組合方式(縮小選擇的範圍),同時為整句話設定一個語境或是含義,找到最可能的解釋。
為了防止組合數過多導致混亂,大家可以採用一些外部記錄方式,比如寫到紙上,不要光用腦子去記。
如何應對不定型的「不懂」
為整句話設定一個語境→縮小各個部分解釋的可選範圍
·不能型 的「不懂」→推翻當前的理解,重新來過
如果我們對語句做出了解釋,但其中依然存在矛盾或是不協調的地方,導致我們的理解不是很順暢,那麼我們就只能推翻自己原先作出的解釋(當前的理解),重新來過。乍一看,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點像是在返工。
在應對不定型的時候,我們費了不少工夫為語句設定了語境,還想辦法縮小了各個部分解釋的可選範圍,而現在卻又必須推翻自己當前的理解,重新設定語境,選擇其他的解釋。
甚至,為了徹底消除其中存在的矛盾與不協調,這個設定語境、重新做出解釋的過程還需要再重複許多次。
剛覺得自己有點懂了,就立刻被打回原形,重新回到不懂的狀態中,這個過程必然會伴隨著痛苦。然而,想要戰勝不能型的「不懂」,這又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重新擴大解釋的可選範圍,瓦解自己當前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做出新的理解。
在不斷瓦解和重建的過程中,我們的理解就能夠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應對不能型的「不懂」
推翻當前的理解,重新來過
·再次回到不定型的「不懂」→逐個變更之前作出的假設
為了消除語句中的矛盾與不協調,我們推翻了原先作出的解釋,再次回到了不定型的「不懂」,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完全從零開始。在應對不定型的「不懂」時,我們的策略是通過設定語境,縮小解釋的可選範圍,來防止組合數過多導致工作量過於繁重。因此,當我們想要重新做出解釋時,則需要遵循下述基本方針。那就是,嘗試著去逐個變更之前作出的假設,保持其他的假設不變,千萬不要同時變更所有的假設。這樣一來,雖然解釋的可選範圍會有所擴大,但也不會擴大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地步。
例如在下一頁的圖中,我就是把「這句話中的動詞是like」這條假設改為「這句話中的動詞是flies」,然後重新進行了思考,而其他的假設則保持不變。
在這些原先作出的假設中,有些假設有變更的餘地(或是變更的餘地比較大),有些假設則幾乎沒有任何變更的餘地(或是變更的餘地比較小)。在剛才這個例子中,「這篇文章是用英語寫成的」(所以應該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就是一條幾乎無法變更的假設。
綜上所述,當我們想要重新做出解釋時,應該採取的策略是:先找到可變性比較強的假設,然後再試著去逐條變更。這樣就可以將解釋的可選範圍限制在一個我們能夠處理的範圍內,讓尋找新解釋的過程變得輕鬆一些。
直面自己不懂的事物
對於自學者來說,最大的擔憂就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沒有人可以問」,在實際的自學過程中,這一困難也經常會阻撓我們前行的腳步。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可以避開自己不懂的事物(人們經常會以自己「不懂」為由來回絕別人)。就像伊索寓言裡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認為葡萄一定是酸的一樣,我們遇到不懂的事物也可以選擇無視,安慰自己說「那種東西就算懂了也沒什麼用」。
然而,學習這件事本身,就包括去挑戰自己當前無法理解的事物。如果我們一直逃避,光是在自己已經懂得和熟悉了的知識範圍內徘徊,那麼肯定什麼都學不到,只會保持著老樣子,永遠停留在原地。如果一個人想要挑戰未知,那麼他就必須先直面自己不懂的事物。與未知的相遇大多會伴隨著一定的痛苦,有時會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無知與無能,以致令我們陷入自我厭惡之中。因此,滯留在「不懂」的狀態中絕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會放棄去閱讀難懂的書,將其拋在一邊,就是因為無法忍受自己處於這種「不懂」的狀態。
然而對於自學者來說,沒有人能夠指引他們從「不懂」的狀態下脫身,大多數自學者不得不一個人直面不懂的事物,努力去突破這一難關。
「不懂」路線圖並不是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卻能夠幫助那些處於「不懂」狀態下的人看清自己當前是在前進還是後退,正在向著哪個方向前進,將他們從無用的混亂中解救出來,不再為此而勞心傷神。
有了「不懂」路線圖,我們就能夠了解自己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以及可以做些什麼來擺脫這種狀態。
與「不懂」交戰所贏得的戰利品
對於人類來說,「不懂」的狀態是難以忍受的。但所謂學習,就是要直面自己不懂的事物,不停地與它們打交道。
那些能夠從學習中獲益的人,都是在無數次與「不懂」交戰的過程中逐漸獲得了耐性。
事實上,這種耐性也是獨立思考所帶來的副產品。這是因為,比起直接去參考他人的思考過程,當我們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時,會更容易陷入「不懂」的狀態之中。
有些學習者非常喜歡「尋找正確答案」,說白了,就是害怕自己出現錯誤。這樣的人在面臨不懂的事物時就很容易受挫。他們喜歡通過類似刷題這樣反覆練習的方法來學習,因為付出的努力都能夠換回相應的成果。然而與之相反,思考的過程卻並沒有這樣的保證。
在重塑自我的同時不斷前行
大家在學習到一定的程度後,都會發現學習其實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累積新的內容,第二個階段則是把當前自己所掌握的內容瓦解掉一部分(有時是瓦解掉大部分),然後進行重塑。
在積累的階段,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會為我們帶來一定的自信,讓我們誤以為學習就應該是這樣,不存在其他的形式。然而漸漸地,這種「量變」會逐漸停滯不前,遇到瓶頸。
許多解說類和入門類書籍中的講解都非常通俗易懂,這其實是因為它們大多數都省略了困難的部分,只去講解那些能夠用日常用語和比喻來說明的部分。之後,當我們需要再去理解更複雜一些的內容時,就必須先把最開始接觸到的這些講解和我們從中獲得的理解全部瓦解掉,再進行重塑。
自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為了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我們就必須閱讀更高水平的書籍,而想要讀懂這些書,就得先對自我進行重塑。因此,我們不得不向自己不懂的事物發起挑戰,絕不能臨陣脫逃。當我們開始挑戰這些真正的難題時,必須反覆瓦解自己原本的理解,並重新建立新的理解。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反覆打破「覺得自己已經懂了」這一狀態[31]。
打破了這一狀態後,我們自然就又重新落入了「不懂」的狀態之中。
此時,我們必定會感到不安與惶恐,覺得自己陷入了危機之中,可能會無法全身而退。但是,只要能夠從這一困境中成功脫身,迎接我們的將是真正的脫胎換骨。如果您以前總是愛逃避自己不懂的事物,那麼現在重獲新生的機會終於到來了。當您做好了直面「不懂」的心理準備後,就拿著這份路線圖去迎接挑戰吧,它一定會向困境中的您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