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52 把思考的過程說出來【出聲思考(Think Aloud)】
2024-10-02 03:02:55
作者: (日)讀書猴
①選擇一個課題
這個課題可以是一道難題,也可以是讀過後覺得沒有讀懂的文獻。
② 準備一個可以錄音的設備
可以使用錄音筆,也可以用手機自帶的錄音程序。
③ 一邊解題(或是閱讀文獻),一邊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開始錄音,在解題(或閱讀)的過程中,儘量把自己所有思考過程和想法都用嘴說出來。
④ 結束一段學習後停止錄音,自己從頭聽一遍
當題目解不出來,或是讀文獻卡殼了的時候,就是我們回顧自己思考過程的絕佳機會。即使是順利地將題目解了出來,也一定要聽一聽自己的錄音。
一邊聽錄音,一邊重溫自己解題和閱讀時的思考過程。可以在聽的過程中做筆記,也可以先把錄音的內容轉換成文字,然後一邊聽一邊在旁邊寫下新的發現,對內容進行修正,這樣效果會更好。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兒童的學習方法
初學階段的兒童會一邊出聲念步驟,一邊完成實際操作,以此來防止錯誤的發生。
出聲向自己下達指令,可以讓兒童確認並控制自己的行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這部分語言逐漸內化,可以只靠腦海中的想法來控制自己。漸漸地,只有在和他人交談時,我們才會使用有聲的語句。
儘管如此,出聲思考也並不是完全失去了作用。當我們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情況,或是想讓自己振奮起來的時候,出聲思考就又一次有了用武之地。當我們想要克服困難,或是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它就會派上很大的用場。
比起安安靜靜地學習,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來會學得更快,理解也會更深刻。
這種現象很有吸引力,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關於該現象最早的研究出現在1920年,研究者名叫列夫·維果茨基,是蘇聯的一名心理學家。後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許多教育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了這一現象,於是維果茨基的著作被翻譯成了英語等其他各種語言,而維果茨基本人也被看作學習科學基礎理論的奠基人。
然而,傳統類型的教室通常比較注重空間利用率,會想方設法讓更多的學生擠在一個房間裡,然後安排一位老師來單方面傳授知識。在這樣的教室中,學生根本無法在學習時發出聲音。不然的話,大家的聲音就會蓋過老師,使老師無法有序地向大家傳授知識。
在我們的認識中,學習應該是在學校中完成,因此我們才不習慣在學習時發出聲音。不僅如此,學習時發出聲音甚至還會讓我們有罪惡感。
為了能夠在教室之外繼續學習
那麼,當我們走出教室後,情況又是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學校的出現要比人類晚上許多,而這種教室型授課方式更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新事物。
早在學校出現以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學習,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也依然會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不斷學習。否則,我們將無法適應新的環境,甚至出了門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離開了學校這一特殊環境以後,大部分的學習不再像課堂上那樣只有老師單方面講授,而是變成了在社會關係中通過雙向溝通來進行。此時,我們會用肢體語言加上聲音語言來相互溝通,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從生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人類的出廠設置(因為我們在長期的進化中一直是採用這樣的方式)。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等概念也是源自這種教室之外的學習。
自學者也可以利用社會關係來提升學習效果,具體做法可以參考我在本書第1篇中所介紹的共讀(方法15)。
除此之外,我還想向大家介紹一種自己一個人可以單獨實施的方法。
即使是找不到交流的對象,在學習時自言自語也會有一定的效果。現如今,把自己說的話錄下來已經不是什麼難事,還可以利用語音識別功能將其轉換為文字,因此這種學習方式也變得更加簡便可行。
在學習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自言自語錄下來,然後播放給自己聽,或者是先將錄音轉換為文字,然後重新去閱讀自己的思考過程(有時可以在旁邊添加自己的點評)。在前文中,我也提到過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想法也一起說出來(方法39「朗讀」)。
如果能找到一起學習的夥伴,那麼可以兩個人一組,一邊出聲思考一邊解答問題。比起自言自語,在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出聲思考會更自然一些,效果也更好。努力組織語言,讓對方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這也會加深我們對問題的理解,對學習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