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 Close Reading
2024-10-02 03:02:15
作者: (日)讀書猴
方法44 運用所有的閱讀方法來攀上精讀的頂點【注釋(Annotating)】
「注」的一種含義是「附著、安放」,而「釋」則意味著「說明、解說」。因此,「做注釋」就相當於是「對文章中語句的含義進行解說,再將其附著到原文中相應的位置上」。在英語中,annotate(注釋)一詞是由前綴「an」(接近)和「notate」(記下)兩部分組成。
將解說與原文放到一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樣一來,文字(無論是我們自己的解說,還是前人留下的解說)就會具有開放性,一些不同的文字之間也能夠相互聯繫起來。
① 選取一段文本
做注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此最好選擇一段對自己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文本,這樣才能讓時間花得更值得。第一次做注釋時最好選擇短一點兒的文本,比如論文或是書的一個章節,將每一頁都複印到A3紙的正中央,然後在周圍的空白處做注釋(空白多一些的話,做注釋的時候也會更方便一些)。
② 將比較重要或是值得注意的內容標記出來
最好先反覆讀上幾遍,對各個段落的內容進行歸納(方法42「段落歸納」),這樣之後的步驟會進行得更加順利。然後再進行刻讀(方法41),將比較重要,或是值得注意的內容標記出來(也可以將自己的一些發現和疑問寫在旁邊)。
③ 寫注釋
不要自己從零開始做注釋,最好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逐步深入。刻讀完一遍後,我們可以再重新閱讀文本,並添加注釋。此時不需要從頭到尾通讀全文,可以先從自己感興趣,或是覺得比較重要的內容開始,前前後後來回地翻閱。
·將文章或章節的末尾的注釋抄寫下來
經典的文章或是書籍中大多會有校訂[12]者和編纂者添加的注釋,這些注釋中凝縮了長久以來關於這部經典作品的所有研究成果的精華,因此它們是我們首要的參考對象。
這些注釋中往往會提到一些其他值得參考的文獻(比如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一些有助於讀者理解文章內容的事項,以及用來確認這些事項的參考資料等。當我們在添加注釋時,這些信息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這些在注釋中多次提到的書籍和資料也會起到一些幫助,因此最好將它們的名稱寫下來,製作一張清單,以便放在手邊隨時查閱。
·找到相應的注釋書,將其中的注釋抄寫下來
大多數的經典作品都會有專門的注釋書,且注釋書中的內容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研究成果不斷積累而成[13](甚至可以說,一部作品隻有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注釋,有了注釋書這樣的成果積累,我們才會心懷敬意,稱其為經典作品)。我們最好是將這些注釋書也放在手邊,以便隨時參考。
在那些經過校訂後的作品中,我們所看到的注釋隻是校訂者們從歷代注釋中篩選出來的一小部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注釋是最有價值的,然而對於我們來說,其他的注釋可能也會對我們的閱讀起到一定的幫助。
·提出疑問並尋找答案,然後將其寫在旁邊
如果您想要閱讀的文章或書籍還沒有校訂後的版本或是注釋書(這種情況要普遍得多),也不要覺得無所適從。我們的理解與不解,以及內心產生的疑問,將會引導我們去完成注釋工作。
剛開始的時候不必想得太過複雜,隻要在原文的旁邊寫下幾個問號即可。如果隻是光用眼睛看,那麼這些疑問和不明白的點很快就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溜走。用問號來將它們標記出來,就相當於是向眼前的這座難以翻越的文字之山中釘入了幾顆岩釘[14]。
接下來,就可以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進行注釋。普通的辭典、外語詞典、各類專業性百科全書以及解說類書籍,再加上其他相關的文獻,這些全部都可以用來查閱。如果身邊有可以詢問的人,也可以請教一下。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許多疑問都找不到答案。因此我們需要放平心態,能解決幾個是幾個,這樣才能長久地持續下去。
在閱讀中產生疑問並且將其寫下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會有助於我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請大家相信這一點,堅持做下去。
創造一份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知識財產
注釋,是閱讀方法的最終階段,但卻並不是閱讀的終點。相反,通過注釋,我們能夠將自己的閱讀過程與他人的閱讀過程聯繫起來,讓閱讀變得更加開闊。
例如,當我們在閱讀經典作品時,我們不僅是在讀作品的原文,還能夠通過注釋與歷代閱讀者對話。他們在閱讀時產生的思考也都凝聚在了這些注釋之中。
現如今,當我們在讀書時,歷代閱讀者所留下的這份知識遺產能夠為我們提供許多參考。同樣地,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注釋也必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而第一個從中獲益的人,將會是我們自己。
本居宣長曾經為剛剛入門的門生寫過一本名叫《初山踏》的書,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對初學者需要提前知曉的一些事項和學問的真諦進行了說明。他在書的最後提到,如果我們對自己所學的內容已經有了大緻的了解,那麼就應該開始試著自己為古書添加注釋。
人類的思考並不一定要以語言的形式來進行,但當我們想要將思考外化時,語言的確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工具。我們無法用語言將自己的思考百分百地還原出來,但是當我們回頭去閱讀自己寫下的文字時,就能夠發現自己的思考與語言之間存在的分歧,然後再將這些分歧進一步用語言來表達出來。這樣不斷循環往復,我們的思考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深刻,這是單純
在頭腦中思考所無法做到的。
這種思考和語言的轉換不僅可以應用於我們自己的語言,當我們在閱讀別人寫下的文字時,也可以向其中加入自己的思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爬上「巨人的肩膀」,在前人智慧的幫助下,達到一人之力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事實上,有些語言看似發自我們的內心,實際上卻是來源於閱讀。我們都是不斷在閱讀中吸收他人的語言,然後再將這些語言積累到自己的頭腦中。
注釋,可以讓思考和語言的轉換跨越時代,將我們與過去和未來的其他閱讀者聯繫起來。一部自己加過注釋的書,是我們在未來的一生中都能夠利用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知識財產。
電子版注釋:摘要·注釋矩陣表
除了直接寫在原文旁邊以外,注釋還有許多種其他的形式,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所處的環境來選用。
例如,如果我們想要將原文和其他包含相關論述的文獻都整理到一起,變得一目了然,那麼使用Excel等軟體來製作表格(矩陣表),會更加高效。
第478—479頁的表格是一份「摘要·注釋矩陣表」。表格中不僅包括原文(這裡選用的是庫恩撰寫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摘要,還摘取了其他文獻中的相關論述。
表格中還用了塗色、連線等方式來表示相關內容之間存在的對應關係。
【摘要·注釋矩陣表的製作方法】
① 對原文(《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製作一份摘要,輸入矩陣表的第一行。可以按照段落來歸納(方法42),也可以使用問讀(方法36)的方式,按照章節來製作摘要。
② 收集包含原文獻(《科學革命的結構》)相關論述的其他文獻(論文或是書籍)作為參考。
參照本書第2篇中給出的「調查研究」的路線圖,先查閱百科全書(方法23),掌握一些關於《科學革命的結構》和其作者托馬斯·S.庫恩的基本知識,然後再去查找該學科領域(科學哲學、科學史)的文獻目錄(方法24)、教科書(方法25)或是講座書,進行書籍探索(方法26),查找期刊論文(方法27)。
通過以上步驟,我們就找到了一本名叫《庫恩:範式》(講談社,1998)的書。這本書是「現代思想的冒險家們」系列中的一冊,作者是野家啟一。我們將這本書和其他查找到的文獻名稱填入表格的最左邊一列。
③ 閱讀②中查找到的文獻,將重要的內容摘取出來,看看這些內容分別與原文中的哪一部分相對應,填入相應的格子中。
④ 這樣一來,從橫向上來看,矩陣表的每一行分別對應一部文獻。從縱向上來看,矩陣表的每一列中則包含了各個文獻對原文中某個部分的相關論述。
⑤ 表格製作完成後,再用塗色或是連線的方式將相關內容的對應關係表示出來,如果有什麼新的發現,也可以在旁邊做注釋。
《科學革命的結構》摘要·注釋矩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