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讀 Plain reading
2024-10-02 03:01:59
作者: (日)讀書猴
方法39 用最古老的閱讀方法將知識刻入身體【朗讀(Reading Aloud)】
將文章的內容出聲讀出來
朗讀是一種用來讀給別人聽的閱讀方法。在學校或是古時候的私塾,教師和長輩會聽學生們讀書,並糾正他們的錯誤。當我們在自學時,可以將自己的朗讀錄下來,自己給自己挑錯。
流暢地朗讀文章比我們想像得要難,如果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不夠準確,朗讀也會變得磕磕絆絆。
從私塾到九九乘法口訣
朗讀,就是指出聲讀書。孩子們在剛開始學習讀書時都會採用朗讀的方式,因此很多人都將朗讀看作初學階段的一種過渡。事實上,朗讀在之後的教育中也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在出聲朗讀時,速度一般都不會很快,因此老師能夠聽清我們在讀哪些內容、讀得對不對,從而立刻做出糾正和指導。
在日本的近世時期,無論是武家的學校、漢字塾還是平民的私塾,都是採用誦讀的方式教學,讓學生們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前,先將文字轉換成聲音,反覆朗讀。
這些教育機構會為剛開始學習的學生設置「誦讀席」,然後讓專人負責一對一指導(通常是由比較年長的學生來負責)。
負責指導的人會先朗讀教材(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作為示範,然後再讓學生反覆跟讀,讀到差不多記住了,就讓他們獨立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訂正其錯誤。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誦讀不僅能夠調動耳、口等多種感官,同時還納入了一些社會性的策略。
這些年幼的初學者不必思考文章的含義,只要模仿語調,將文章背誦下來,就算是讀完了。等到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老師開始講解文章的內容時,文章的語句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頭腦,或者說是身體裡。
這種方法的應用不僅僅局限在漢文的教育中。例如,緒方洪庵曾在大阪開設過一個「適適齋塾」(簡稱適塾),讓學生誦讀兩本荷蘭語的教材,抄寫原版書籍並舉辦共讀會(方法15),成功培養出了大村益次郎、橋本左內、福澤諭吉等諸多外語應用能力極強的人才。
這種方法也並不是日本獨有的。在西歐,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學校的授課方式都是以口頭背誦為主。老師會讓學生背誦基督教的教義問答、禱告詞、聖經、拉丁語的名句和知名演講、著名的詩句等各類內容。
朗讀是學問的基礎
以朗讀為核心的誦讀與背誦,可以將經典的文章和語句刻進學生的身體,直到學生能夠像條件反射一樣自如地應用。這些被根植在腦內,形成了條件反射的大量語句,能夠為思考和語言的運用提供豐富的儲備,同時也為各領域求知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打下了基石。
真正的學問不是胡亂讀書就能夠得來的,而是需要建立在這種身體訓練的基礎上。
近代的教育觀念是以兒童的「發展」為基礎,將背誦與理解、重複訓練與自發學習都擺在了對立面。因此,這種不必理解意思,直接將文章背誦下來的學習方式幾乎是遭到了全盤的否定。然而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依然還能夠見到這種方式的應用,比如說絕大多數人都曾經背誦過的九九乘法口訣。
除此之外,理解能力較差的閱讀者還可以通過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當我們在發出聲音朗讀時,會強迫自己將注意力放在每一個詞語上。這樣一來,即使是認知資源比較有限的兒童,也能夠通過朗讀,將認知資源強行分配到每個詞語上,讓大腦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處理,提升閱讀理解的成績。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閱讀者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完成其他任務,減少其分配在閱讀方面的認知資源。結果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採用默讀的方式來閱讀文章的人,閱讀理解的正確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採用朗讀的方式來閱讀文章的人則保持了原來的水平。
這就意味著,當我們注意力被別的事物吸引,或是由於疲勞而無法全神貫注地讀書時,出聲朗讀有助於防止閱讀理解能力的下降。
從出聲朗讀(Reading Aloud)到出聲思考(Think Aloud)
在本節的最後,我還想向大家介紹一種介於默讀和朗讀之間的讀書方式——「喃讀」。喃讀,並不是單單指小聲地讀文章,而是要將自己內心中浮現出來的想法也說出來。根據松見法男等人的研究,喃讀在記憶和理解兩方面都要比默讀更有效。
這一結論讓我聯想到了維果茨基所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比起安靜地學習,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能夠學得更快且更深入。田中敏在研究喃讀時也指出,低年級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發出的外部言語就是維果茨基所說的「自我中心語言」。
在喃讀的過程中,閱讀者不僅需要將文章的內容正確地讀出來,還要把在文章刺激下產生的自己的想法也說出來。也就是說,喃讀可以將我們思考的過程轉化為聲音,將我們引向另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出聲思考(方法52)。
〈練習〉
·朗讀一篇短文,測一測需要花費多長時間,計算一下自己的讀書速度(與默讀和指讀進行比較)。
·閱讀後,試著回答一些問題,看看自己對文章的內容理解了多少(與默讀和指讀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