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習
2024-10-02 03:01:36
作者: (日)讀書猴
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的人,都從來沒有在方法上下過功夫,而是以為學習的方法只有反覆練習和死記硬背這兩種。一旦考試結束離開了學校,他們就會把學過的東西全部扔下,再也不會回頭看一眼。因此,理所當然地,這些人會對外宣稱「學習一點用都沒有」,認為精通人情世故要比專業知識有用得多。
一隻訓練有素的鸚鵡在看到紅色時,能夠脫口而出「紅色」兩個字,而人類則與鸚鵡不同,可以真正理解「紅色」這一概念。那麼,這種不同究竟體現在哪裡?
推論主義哲學家羅伯特·布蘭頓曾經指出,鸚鵡無法運用「紅色」這一概念來進行推論。對於一隻鸚鵡來說,它不知道一種顏色不可能既是「紅色」又是「綠色」,不知道「深紅色」屬於「紅色」的一種,也不知道「紅色」就意味著「有顏色」。鸚鵡叫出顏色的名字只是一種單純的條件反射,所以它也無法用這一事實來支撐自己的其他主張。
我們雖然不是鸚鵡,但是在那些(過度)適應了學校和考試的人中,有些人也僅僅是學會了如何去應對一些固定的題型。因此,他們一旦遇到了自己沒有見過的題型,就會立刻變得束手無策,也不知道該如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學校和考試以外的場合中。
「學習科學」這門學問,就是想要搞清楚學生為什麼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教室以外的地方,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目前該學科領域中的一種觀點認為,比起單純地去記憶正確答案,採用與專業研究活動類似的方式來學習,能夠讓學習者學到更深層次的知識。通過研究人們還發現,比起死記硬背得來的表層知識,這些深層次的知識在考試後也能夠被長久地保存在記憶中,且更容易被應用在現實生活中[1]。
例如,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與其去背誦那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份和順序,不如像真正的歷史學家一樣,翻閱史料,提出假說,論述自己的看法,推導出合理的結論,這樣才能夠學習到更深層次的知識。
使用這種方法,學習者不會輕易地陷入空想和偏見之中,即使是落入了這些陷阱,也可以很快地擺脫出來。換句話說,它可以有效抑制系統1的弱點,讓系統2來掌控大局。本書的主要目的雖然是介紹自學的方法,卻也花費了不少的篇幅來講學術研究的方法,其原因有一部分就是來源於此。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更有效,但我們卻比自己想像中還要故步自封、頑固不化。例如,有些人在小的時候曾經通過機械性記憶(死記硬背)取得過一些成績,之後就一直沒能擺脫這種學習模式,遲遲無法從機械學習轉換為有意義學習。
他們之所以無法解決這一困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缺乏學習機制方面的相關知識,例如如何實現記憶的精細化和系統化。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他們想要改變學習模式的主觀意願不夠強烈,缺乏一個重新去思考如何學習的契機。
很多人都認為現行的教育制度早已跟不上時代,但同時他們自己的學習觀念卻也非常陳腐。例如有的人會一邊對「填鴨式」教育表示不滿,一邊又對「學習就是將知識裝進腦子裡」這樣的觀點深信不疑。
只要將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的心理學觀點冠以「腦科學」三個字,就有不少的人會將其奉若寶典,而「記憶力」「基礎學習能力」「人格發展階段」等概念雖然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質疑,但人們卻仍然不願將其棄置一旁。
由於人們的學習觀念還比較落後,因此市面上的學習方法和自學指南類書籍大多都是停留在介紹學習方法(如何去學習)這一層面,不會去講認知科學是如何發展的、情境性學習理論又是如何出現的,也不會提及在那之後學習科學這一領域取得了哪些研究進展。
這種對現狀的不滿促使我撰寫了本書的第3篇,希望能夠幫助廣大自學者更新學習觀念,打開一個窗口,讓自學者接觸到一些認知科學和學習科學領域的見解。這兩個學科領域已經積攢了數不清的研究成果,且主要是以學校等教育機構為中心來展開實際應用,但如果我們能夠將其看作對人類認知機制的一種探究,那麼它們應該也可以在自學的道路上助我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