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33 找出主張的根據【圖爾敏模型】
2024-10-02 03:01:33
作者: (日)讀書猴
【基礎的圖爾敏模型】
① 找出對方的主張(Claim)
從對方的話或是文章中找出對方的主張。主張與事實的描述不同,會包含個人的主觀判斷。
例如,「X應該是Y」這種句式屬於一種主張,而「A是B」一般來說則屬於事實描述。但如果我們將「A是B」改寫成「A應該是B」或者「我們應該把A看作B」後,原句的意思也不會發生改變,那麼這句話也很可能是一種主張。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所聽到的話語和看到的文章通常都會由多個不同的主張組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單個的主張,也可以直接將結論或最重要的主張挑出來。
② 找出事實(Data)
事實與主張相反,不包含個人的主觀判斷。
如果一句話原本是「A是B」的句式,但是改寫成「A應該是B」後意思也不會發生改變,那麼這句話很可能並不是事實,而是一種主張。
③ 用理由(Warrant)將主張和事實聯繫起來
理由可以寫成「如果【事實】的話,那麼【主張】」的形式。很多時候理由並沒有被明確地寫出來,所以需要我們進行推測。
④ 將①~③中的分析匯總成一張圖
例如,1984年的時候,為了讓里根能夠在下次總統選舉中成功連任,里根陣營提出了一個主張,那就是「(我們應該將)里根(看作)是一名尊重女性權利的總統候選人」。對此,我們可以將主張、事實和理由的關係進行總結,如下圖所示。光看這張圖的話,我們無法判斷該主張是否正確(在重要崗位上起用女性是否真的是尊重女性的權利?)。此時,我們就需要進入下一階段,那就是「具體的圖爾敏模型」。
【具體的圖爾敏模型】
⑤ 尋找理由的佐證(Backing)
接下來我們需要尋找理由的佐證。有了佐證,理由才能夠成立。
在大多數情況下,提出主張的人不會將佐證明確地說出來或是寫出來,大家可以謹慎一些,找到一個最站得住腳的佐證。
⑥ 想一想該主張在什麼條件或是情況下不成立(例外Rebuttal)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的主張就像數學中的命題一樣,不可能全部成立。幾乎所有的主張都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立,但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無法成立。換句話說,當滿足某種特殊條件時,該命題就變成了偽命題。
⑦ 對該主張的可信度做出評價(限定詞Qualifier)
想一想該主張成立的概率大概是多少。是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成立,還是只有在某些情況下才能夠成立?用一個限定詞來做出評價。
⑧ 將①~⑦中的分析匯總成一張圖
主張、事實、理由、依據、例外和限定詞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里根陣營的依據(Backing)是「由於里根總統此舉是對女權團體的主張表示了支持,因此他很尊重女性的權利」。而「女權團體」一方則提出了反駁,認為里根總統對其提出的其他要求一直持反對態度,例如女性墮胎的權利一直未能得到法律的承認。這一反駁使得里根陣營主張的可信度大幅下降。
圖爾敏對日常生活中理性的研究
當我們想要判斷一條消息的真實性時,可以使用時間層級矩陣表,而當我們想要判斷一個主張是否能夠站得住腳的時候,就可以用圖爾敏模型來進行分析。
圖爾敏模型最早出現在1958年出版的《論證的使用》(The Uses of Argument)一書中。該書是一本講述非形式邏輯的哲學書,作者史蒂芬·圖爾敏是一名哲學家,師從維根斯坦,曾與阿蘭·雅尼克共同撰寫了《維根斯坦的維也納》[58]一書。
圖爾敏的父親愛好歷史,在他的影響下,少年時代的圖爾敏經常會閱讀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的著作。科林伍德提出了一種名叫「問答邏輯」的哲學,將人類的思考看作由「問與答」構成的歷史進程。
圖爾敏在邁入學術界前,還曾經學習了物理學,在二戰中擔任過雷達技師。這些經歷和科林伍德的影響都為後來圖爾敏模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當時,圖爾敏的同事和一些科學哲學家都在努力想用新的形式邏輯學來構建科學哲學,但圖爾敏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大家的關注點過度集中在了邏輯和形式上的物理學,完全沒有想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們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時需要如何去解決。因此,圖爾敏選擇將日常生活中理性和邏輯的運作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圖爾敏的同事們通常會在研究中使用邏輯學和數學的模型。在邏輯學和數學的世界中,任何人只要以一個共通的前提(公理)為起點,按照某種法則進行推導,就一定會得出相同的結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共同的前提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大家的前提有所不同,所以才會有爭論的出現。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根本無法做到像實驗科學那樣,收集到足夠的數據,來確保自己主張的可靠性。但與此同時,這些主張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胡言亂語。平時人們對事物的種種爭論可以說是「良莠不齊」,有的有理有據,有的則根本經不起推敲。而我們會認真地去對這些論述的可靠性做出判斷,同時也會努力去提升自己論述的質量。因此,像演繹法和歸納法這樣專門用來研究數學和科學的方法並不是很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理性判斷,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做出判斷。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儘量做出合理的判斷
圖爾敏是從法學中得到了構思新方法的靈感。法律界的專業人士——例如在法庭中唇槍舌劍的律師——會站在不同的前提下,基於證據和理由來展開自己的論述。即使是沒有板上釘釘的證據(事實Data),也必須想辦法將事情了結,得出一個結論。這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件事進行討論、做出判斷的模式可以說完全相同。
與數學命題不同,無論是法庭上的辯論,還是用其他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時的討論和判斷,都無法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普遍成立。它們只適用於一些特定的場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讓當事人感到滿意(或是儘量減少當事人的不滿)。因此,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士會盡最大的努力,當場通過討論做出最合理的判斷,否則就算好不容易雙方達成了一致,法官做出了判決,也可能會在之後被舊事重提,甚至徹底推翻。這樣的事情一旦頻繁發生,就會使契約和法律判決的權威性產生動搖。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可以稱得上是邏輯學的始祖,他曾經研究過人是如何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做出比較合理的判斷,並將這一過程稱為「實踐智慧」(Phronesis)。
在英語中,法律學所對應的單詞是「jurisprudence」(juri法律+prudence實踐智慧),也就是說,法律學的本義就是指「法律的實踐智慧」。
圖爾敏所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理性的運作也同樣屬於「實踐智慧」。圖爾敏模型就是將實踐智慧系統化、標準化、流程化後所得出的一種方法,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任何人都能夠將實踐智慧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