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學大全> 方法30 貫通式地閱讀文獻群【要素矩陣表】

方法30 貫通式地閱讀文獻群【要素矩陣表】

2024-10-02 03:01:20 作者: (日)讀書猴

  ① 收集文獻並將其按照出版年份排序

  

  ② 選出一些可以放到矩陣表中的要素

  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目的(或者此次文獻調查的目的)和當前收集到的文獻來決定在要素矩陣表中加入哪些項目,因此要素矩陣表的構成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其中,有三個必備項目要放在矩陣表的最左邊三列。

  (a)作者、書名、刊名等書目信息:有了這些信息,我們才能找到這些文獻。

  (b)出版年份等:為了按照出版年份給文獻排序。

  (c)文獻的(研究)目的:有些文獻直接寫明了研究目的,有些文獻則是提出了假說或是研究問題。

  當我們以研究論文為對象製作要素矩陣圖時,以下幾個項目也經常出現[47]。

  (d)自變量和因變量[48]。

  例如,在「吸菸對肺癌的影響」這一研究中,「吸菸量」(頻率)就是自變量,「肺癌的發生率」就是因變量。

  (e)研究設計(研究的種類:案例研究等描述性研究、觀察性研究或是實驗性研究)。

  (f)研究對象(數量、單位、屬性)。

  (g)數據集與數據源。

  (h)數據的收集方式和收集時間。

  (i)使用的指標與測量尺度。

  (j)統計分析的手法和前提條件。

  (k)作者認為本研究有哪些意義和優點。

  (l)作者認為本研究有哪些缺點。

  (m)引用文獻。

  (n)資金來源。

  ……

  (z)關於以上項目,矩陣表的製作者有哪些評價或是看法。

  ③ 從文獻中找到這些要素,填寫到相應的格子中

  決定好要整理哪些要素,有了固定的格式後,接下來也可以幾個人一起來分工合作填寫表格。這種分工既可以按照文獻,也可以按照要素,比如讓一個人從一部文獻中找出所有的要素,或是從所有文獻中找出同一要素。

  ④ 對完成後的要素矩陣表進行解讀, 將自己注意到的地方寫下來

  當我們收集了與某一方向或是學科領域相關的文獻,製作好要素矩陣表後,就能夠看到這些文獻(或是大部分文獻)有哪些共通點,各個文獻又有哪些獨特的地方。如果您在製作要素矩陣表的過程中注意到了什麼,或者是在之後重新閱讀的過程中有了什麼新的發現,都可以用筆寫下來。

  例如,當我們在閱讀各個項目所對應的縱列時,可以了解到以下內容。

  ·都有誰在做這個方向的研究?又有誰在過程中給予了幫助?→論文作者與合作研究者所對應的縱列。

  ·這個方向的研究都是在哪裡(哪個研究機構)進行的?→論文作者所屬的研究機構所對應的縱列。

  這個方向的研究都一定會(或頻繁地)引用哪些文獻?→參考文獻所對應的縱列。

  ·這個方向的研究中經常會使用哪些數據集?→數據集所對應的縱列。

  ·這個方向的研究資金通常是來自哪裡?→資金來源所對應的縱列。

  在要素矩陣表中,我們會將與某一主題或是學科領域相關的文獻按照出版年份順序排列。因此,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出這些研究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這個方向的研究在初期通常會怎樣去進行設計?(選取什麼樣的案例來進行研究?)

  ·這個方向的研究是從何時開始引入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只要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來閱讀「研究設計」所對應的縱列,就可以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除了這些研究中的共同點以外,有了要素矩陣表,我們還能看到這個方向的研究還有哪些空白,或是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這些空白和不足之處,也許就是接下來我們研究的重點。

  ·在這個方向的先行研究中,研究對象幾乎全都是成年人。→很少有研究以10~20歲的青少年為對象。

  ·在這個方向的先行研究中,方法A和方法B都有相應的比較對象,而方法C還沒有。

  關於「頓悟問題解決」的要素矩陣表

  「貫通式」地閱讀多部書籍和論文

  要素矩陣表也是第一種利用表格來整理多部文獻的方法。利用要素矩陣表,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文獻中抽取出共有的要素進行比較分析。

  前文中所介紹的目錄矩陣表(方法28)和引用矩陣表(方法29)的創作靈感都是來源於《如何利用矩陣表來撰寫護理研究的文獻綜述》(Health Sciences Literature Review Made Easy: The Matrix Method)一書,而要素矩陣表則是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一些獨創性。

  這三種矩陣表都是用來對多部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使文獻的內容變得一覽無餘,但這三種方式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區別。

  其中,目錄矩陣表和引用矩陣表中需要填寫的項目都是事先決定好的(目錄矩陣表中需要填寫章節的標題,而引用矩陣表則是需要填寫參考文獻等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機械化地將這些內容從文獻中提取出來。而相比之下,要素矩陣表並沒有規定填寫的項目,製作者(分析者)需要根據本人的目的和觀點來選擇。

  因此,目錄矩陣表和引用矩陣表的製作可以和文獻的收集同步進行,而要素矩陣表則必須在大致看過這些文獻,把握了文獻的內容和傾向後才能夠開始製作。

  要素矩陣表就是一種腳手架,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貫通式地閱讀自己收集到的文獻。

  通過這種多軸線式的比較,我們就能夠看到該研究方向或是學科領域所共有的背景和語境,這些都是只讀一篇文獻所無法體會到的。

  不僅如此,要素矩陣表還能為我們當前的文獻調查指明目標。

  當我們填寫完表格,從多個角度來比較過這些文獻後,就能夠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知道自己從這些文獻中能夠得知什麼,還有哪些方面不是很清楚,今後應該再去收集一些什麼樣的文獻,以及還可以從哪些新的角度來閱讀這些文獻。這樣簡單的一張表格,就能夠將我們引向多個主題、多重化的「主題閱讀」。

  我們製作好的要素矩陣表是一種知識的中間產物,在之後的學習和研究中也可以多次重複利用。大家可以隔一段時間後再來重新讀一下自己製作的表格,這樣應該就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

  因此,我們最好是將自己從要素矩陣表中得到的體會簡要地記錄下來,這樣才能夠隨時回顧,看到自己的認識發生了哪些變化。

  有了要素矩陣表,我們就不會迷失在眾多的文獻之中

  如果我們想要得出「自己的思考」,必須先有選擇地抽取出一些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相互聯繫起來進行整合,找到其中的邏輯關係。因此,製作好要素矩陣表後,重新確認其中的內容,將這些內容進行組合和比對,這樣的做法也有助於我們形成自己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自學者能夠深化自己的理解,獲得一些在單純的閱讀中所無法得到的發現(至少可以提升獲得新發現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從一張要素矩陣表中多次獲得不同的發現,也可以為同一組文獻製作一張新的要素矩陣表,這些做法都能夠幫助我們在許多文獻共同組成的知識前線上,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獲取新的知識。

  如果我們僅僅是收集了許多文獻,而這些文獻的複雜程度超越了我們的思考能力,使我們變得越發混亂,那就變成了本末倒置。

  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人很難同時將注意力分配在多個對象上。

  我們既不是超人,也沒有多麼博學廣識。因此對於我們來說,想要同時去閱讀多部文獻,需要使用一種能夠將它們系統化的輔助工具,而要素矩陣表就可以為我們搭建起這樣一座腳手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