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28 讓多部文獻一覽無餘【目錄矩陣表】
2024-10-02 03:01:12
作者: (日)讀書猴
① 為每一項自學內容製作一張對應的矩陣表
最好使用製作表格的軟體來代替手寫,這樣一來表格可以隨著記錄內容的增加而不斷擴增。
② 將文獻的標題和作者名等信息輸入表格最左端的一列中
收集與自學內容相關的文獻(包括書籍、論文等),填寫表格最左端的一列。
③ 將目錄中的小標題填寫到相應的格子中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將書籍和論文目錄中的小標題填寫到表格中。有些論文沒有目錄,可以直接從正文中找到各部分的小標題。每一部文獻對應表格中的一行,將文獻的基本框架填寫到表格中。
在填寫的過程中,我們會主動地去閱讀文獻的目錄和標題,吸收一些背景知識。與此同時,還能夠將所有文獻的內容都匯總到一張表格中,讓它成為我們的外部記憶工具(腳手架)。將所有文獻的小標題都填寫到表格中後,這些文獻的基本框架也就一目了然了。
④ 如果有必要的話,將各章節的概要也記錄下來
如果光看目錄和小標題無法得知其中的內容,或是目錄和小標題有遺漏的話,可以將文獻中各章的內容簡單概括一下,填到表格中。
剛開始的時候,概要不必寫得太過詳細。我們的目的是能夠一覽無餘地把握這些章節的內容,因此在最開始的階段,哪怕只有一些關鍵詞已經足夠了。只要我們將遺漏的部分補全,通過表格能夠把握所有文獻的內容,那麼必要的工作就已經完成了。接下來,我們可以將自己比較在意的部分填寫得更加詳細一些,也可以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
⑤ 將相同或類似的內容標記出來
將各個章節的內容全部填寫到矩陣表中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這一環節了。
如果在表格(矩陣表)中看到了相同或是類似的內容,可以用相同顏色的馬克筆標記出來,或是將其所在的格子圈起來後再用線連起來。
通常情況下,④和⑤需要反覆交替著進行。隨著概要填寫得越來越詳細,章節之間的關聯性也會漸漸地顯現出來。
將這些標記出來的內容相互對比後,還能夠發現一些剛才瀏覽時沒有注意到的異同,找到一些需要詳細閱讀的章節和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能夠來去自如地閱讀多部文獻了。
此時,我們收集到的這些文獻的框架就已經一覽無餘了。有了這張表格,我們就做好了將這些文獻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的準備,而不是將它們彼此孤立開來。
⑥ 利用矩陣表來橫向閱讀這些文獻,將感興趣的內容 抽取出來進行整理
如果我們找到了在多部文獻中都會出現的內容,或是發現了值得去深入對比的異同後,可以在文章標題的右側再追加幾列,每一個想要對比的項目分別對應一列,將各個文獻中的相關內容填寫進去。
至於具體應該填寫哪些內容,翻閱哪些章節,這些都可以在目錄矩陣表中找到答案或是線索。
關於「穆勒五法」的目錄矩陣表
讓許多本書變得「一覽無餘」
目錄矩陣表是將許多本書的目錄摘錄出來匯總而成的表格,可以讓這些書的內容和框架全部變得一覽無餘。
朱迪斯·傑拉德曾經在著作《如何利用矩陣表來撰寫護理研究的文獻綜述》(Health Sciences Literature Review Made Easy: The Matrix Method)(安部陽子譯,醫學書院,2012)中提出了一種「矩陣表法」。本章中所介紹的三種矩陣表的靈感都是來源於此。我製作目錄矩陣表的初衷,是為了尋求一種能夠在不讀文獻(甚至無法獲取文獻)的情況下機械化整理文獻的簡便方法。
在篇幅比較長的文章或書籍中,目錄能夠將各個章節的小標題整合到一起,並註明各個章節首頁的頁碼[46]。有了目錄,我們就能夠看到一本書都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因此,目錄就相當於是一本書的縮影,其篇幅雖然不長,但卻展現出了整本書的概要和框架。
如果我們想要概括一部文獻的大概內容,自然是必須要先閱讀它才行。而目錄是那些最熟悉這部文獻的人,也就是作者和編輯親自對文獻內容做的概括。利用這些短小精悍的目錄,我們就能夠在通讀文獻前把握其概要和框架。而目錄矩陣表則能夠幫助我們去更加系統地了解多部文獻。
現如今,我們可以直接從網絡資料庫中搜索書籍的目錄信息。就算是沒有摸到過原書,也可以著手製作目錄矩陣表。
只要我們將許多本書的概要整理到一起,就可以讓它們變得像一本書一樣。我們在讀書時,可以通過目錄來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在書中的哪個位置。同理,有了目錄矩陣表,我們就可以直接從許多本書中直接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目錄矩陣表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點式閱讀」,開始向「面式閱讀」轉變,不再被單獨的某一本書所束縛。
除此之外,目錄矩陣表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看清這些與同一主題相關的書籍中哪些內容是共通的,哪些內容又是某一本書所獨有的。從這幾點來看,目錄矩陣表是我們在文獻調查的最初階段就應該使用的方法。
在書和書之間架起「橋樑」
在製作目錄矩陣表時,製作者只需要機械地將目錄中的小標題依次填寫到表格中即可。但如果只是這樣機械地填寫,一點都不動腦子的話,就會很難在記憶中留下印象。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在製作好目錄矩陣表後,還需要再重新瀏覽其中的內容,進行一些加工。所謂的加工,就是指在看到內容相似或是有所關聯的項目後,用線將它們連接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需要理解表格中整理的內容,並將它們互相進行比較。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將目錄矩陣表刻在自己的記憶中。也就是說,通過對表格中填寫的信息進行處理,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這些目錄中的內容,找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和需要進一步加深理解的地方。
完成了這一道加工後,我們就可以將目錄矩陣表隨時放在手邊。當我們在讀這些文獻時,如果突然產生了疑問,比如「關於這一點,其他文獻是怎麼說的呢?」或是「其他文獻中的講解會不會更簡單易懂一些呢?」,就可以在矩陣表中找到其他可以參考的文獻以及具體章節。
有了這張矩陣表,就相當於是在許多本不同的書之間架起了「橋樑」,使我們能夠在其間來去自如。
這些「橋樑」就像是我們大腦中的神經突觸一樣,會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被強化。利用這些「橋樑」來反覆閱讀過目錄矩陣表中的文獻後,讀者就可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將這些文獻相互聯繫起來了。
目錄矩陣表能夠讓我們將許多部文獻盡收眼底,並把它們當作一個整體去閱讀。只要我們不斷地應用這個方法,它就會像一個坩堝,讓這些文獻的內容與我們自己的理解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