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21 攀上巨人的肩膀【尋找相關文獻】
2024-10-02 03:00:06
作者: (日)讀書猴
① 選擇一篇(帶參考文獻列表的)文獻作為起始文獻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一篇文獻作為起始文獻,前提條件是這部文獻必須帶有參考文獻列表。如果沒有註明參考文獻的話,那麼在②中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找到該文獻作者所撰寫的其他文獻」了。
② 從起始文獻的參考文獻列表入手,找到與其相關的文獻
選定了起始文獻後,接下來我們就要去尋找與其相關的三種文獻。
·找到該文獻引用的參考文獻
·找到起始文獻中引用的文獻,以及其參考文獻列表中所註明的文獻。
幾乎所有的學術文獻都會註明參考文獻。
有了參考文獻列表,該文獻引用或參考的所有文獻都一目了然。論文題目、作者名、收錄該論文的期刊名、收錄該論文的書名、出版時間全都會寫明。只要掌握了這些信息,就能夠在資料庫中快速查找到文獻所在的位置。因此,這種方式可以說是查找相關文獻最簡單的方式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而這種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只能找到比起始文獻更早的文獻,也就是起始文獻的作者曾經閱讀過的文獻。
學術研究的世界日新月異。出版時間更晚的新文獻中往往還會有新的見解(這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很重要)和新的參考文獻。想要找到這些新的文獻,我們還需要使用其他的方式。
·找到該文獻的引證文獻
通過「被引用」和「被參考」的關係,找到出版時間比起始文獻更晚的新文獻
只有當一篇文獻公開發表後,我們才能夠在寫作時引用或參考它。因此,「被引用」和「被參考」文獻的出版時間會更早一些。
於是有一個人提出,如果反過來,看一篇文獻被哪些其他文獻引用或參考過,就能夠找到出版時間更晚的文獻了。這個人就是開發了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15]的尤金·加菲爾德。
這種方法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很難,需要翻閱大量的論文,將參考文獻列表中出現的論文一個一個地錄入資料庫中。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就能夠看到某一論文都出現在了哪些其他論文的參考文獻列表中,並將這些論文做成一個列表。這樣一來,該列表中的所有論文就全都引用了同一文獻,出版時間也要晚於其引用的文獻。使用這一列表,我們就能夠找到那些以同一篇論文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所撰寫的新論文。
以前,引文索引都是紙質版(例如自然科學領域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人文藝術領域的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領域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等),而現在大家則可以在湯森路透集團創建的網站——Web of Science上付費使用。
除此之外,使用谷歌學術搜索(Google Scholar)[16]也可以免費查看引證文獻。
·找到該文獻作者所撰寫的其他文獻
用作者的名字去搜索該作者所撰寫的其他文獻
然而,通過上述方法,我們依然無法找到那些尚未被錄入資料庫中的文獻。面對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比較老套的方法,那就是直接輸入作者的名字來搜索,找到該作者所撰寫的新文獻。
現如今,學術界的研究方向已經劃分得越來越細,大部分研究者都會持續對同一個,或是近似的課題展開研究。因此,同一名作者撰寫的新文獻中應該會有作者的一些新看法,還會引用一些出版時間更晚的參考文獻。
這種方法同樣還適用於那些沒有註明參考文獻的起始文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找的不只是出版時間更晚的新文獻,還有專業性更強(在結尾處註明了參考文獻)的文獻。找到了這樣的文獻後,我們就可以再以找到的文獻作為起始文獻,用上述的兩種方法來尋找其他的相關文獻了。
③ 重複②,尋找更多的文獻
用前文中的方法找到相關文獻後,我們還可以把找到的文獻當作新的「起始文獻」,反覆使用②中提到的三個方法去尋找更多的文獻。
只要我們選定了一篇文獻作為起始文獻,就可以使用上述的三個方法來找到比這篇文獻更早或更晚撰寫的文獻。
不要想著從零開始
每個人的生活都與他人相互關聯,無法獨立存在。知識也是同樣,如果我們將知識之間的聯繫切斷,那麼孤立的知識也就失去了意義。
任何一項研究都必然是建立在前人做過的研究(先行研究)基礎之上,同時也會為未來的研究打下基礎。
研究者們在讀過先行研究後,認為某一現象或問題具有研究的價值,才會選擇其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或研究主題。不僅如此,研究者們所提出的假說,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即使是原創內容,也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見解之上(可能是贊同,也可能是反對)。
有了前輩們的努力,我們就不必再從零開始搭建知識的高塔。只要我們能夠閱讀到他們的研究成果,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在百年前,甚至是幾年前的人看來,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起點已經超出了他們能夠仰望的高度。
古人曾經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來形容這一點。
本節中所介紹的尋找相關文獻的方法,是讓我們能夠站到巨人肩膀上的一種基本方法。
這裡所說的「巨人」,並不單單指那些位於人類知識頂峰的偉人或是傑出的研究成果,還包括堆砌在其下方的無數的知識。也就是說,「巨人」就是指人類全部的知識遺產。
知識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與此同時,學術研究之間也有著割捨不開的聯繫,這一點已經成為各個學界的共識。
因此,研究者在發表新的研究成果時,必須先說明自己的研究與先行研究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依存關係。這樣就能夠將新的研究編入整個人類的知識體系之中,並指明該研究在體系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相當於是為新的研究標明了「住址」。
學會本節中所介紹的方法後,大家就能夠通過這種「住址」來釐清文獻間相互的依存關係,從而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文獻。
把尋找文獻的方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然而,人類的知識體系並不是全部由學術研究構成,我們平時參考的資料也並不全是論文和學術書籍。
那麼,在學術研究之外,我們就無法用這種方法來尋找相關文獻了嗎?
幸運的是,很多質量不錯的普通書籍也會在參考文獻列表或是注釋中註明其參考過的其他書籍。特別是學術研究者們所撰寫的「新書」[18]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寫作規範。當我們參考這些書時,就可以使用前文中介紹的三種方法。
這種「新書」通常價格低廉且簡明易懂,能夠以它們為出發點來尋找其他相關文獻,對我們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這樣一來,「新書」既能夠起到入門書的作用,還能夠充當文獻目錄,告訴我們哪些書籍可以進一步拓展閱讀。
現如今,除了學術書籍以外的其他書籍也開始註明引用和參考的文獻,這幾乎是成了作者的一種義務。這樣做的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護著作權,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出於慣例。甚至有的出版物會因抄襲和盜用被回收,這樣的案例也讓公眾進一步認識到了標明引用出處的重要性。
儘管如此,依然還有很多書籍對這方面比較疏忽。比如外文書籍的譯本,也許是出於頁數的原因,會把原版書中詳細的參考文獻列表和引用注釋全部都省略掉。
面對這樣的慘狀,目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支持和購買那些註明了參考文獻的非學術類書籍,這樣一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書開始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對於自學者來說,這樣的選購標準也能夠幫助我們篩選到高質量的書籍,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我個人認為,詳細地註明引用出處和參考文獻,就相當於是讓那些為人類知識做出諸多貢獻的前輩學者為書籍的價值做出了保證,能夠有效地提升書籍的質量,並延長書籍的壽命。
換句話說,這種做法也會讓一本書成功地站到「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