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猶如四座山
2024-10-02 02:35:53
作者: 一行禪師
一天清早,目犍連尊者滿眼淚光地來見佛陀。佛陀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時,目犍連答道:「世尊,我昨夜禪修的時候,念頭離不開我的母親。我觀想著對她的感情。我知道自己年幼時曾令她悲傷過,但這並不是我現在感到痛苦的原因。我的痛苦,是因為自疚在母親生前或臨終時都幫不了她。世尊,我母親的罪業深重。我肯定一直以來,她生前作惡的業力都令她受苦。在我的禪定中,我看見母親瘦如餓鬼,蹲在一處陰暗污穢的地方。我看見她身邊有一碗飯,便拿起來給她吃。可是,當飯被送到她口裡時,卻突然變成了燒紅的炭,只見她痛苦叫喊,全吐出來。世尊,這個影像是不會離開我的。我真不知道應該如何替她減消罪業,以能幫助她從這些痛苦中釋放出來。」
佛陀問道:「她在生的時候做了哪些罪行?」
目犍連答道:「世尊,她沒有尊重生命。她的工作是需要殺很多牲禽的。她又不行正語,她說的話往往令別人非常難堪。她就像把活樹鋤起以種植枯樹一般。我也不敢再計算她的罪行了,我只知道她對五戒全都毀犯了。世尊,我願抵受任何的痛苦,以使我母親的罪業轉過來。世尊,求求你大慈大悲,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佛陀說:「目犍連,我很被你對母親的孝心所感動。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如天高海闊般深厚。做人兒女的,應該時刻都不要忘記此恩此德。在沒有佛和聖賢在世之時,父母就是象徵佛與聖賢。目犍連,你已在你母親生前盡力事孝,你對她的關懷,在她死後亦仍然繼續,這足以表示你對她的愛和孝心是何等深切。看到你這樣,我也非常安慰。
「目犍連,兒女對父母的最大孝敬,莫過於活著賢良幸福的一生。這就是對父母的最好回報,因為這樣做,便達成了他們對兒女的期望。目犍連,你便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了。你那平和喜悅、賢良幸福的生活,是大家爭相效法的模範。你曾幫助他人尋得大道,回向你一生的功德給你母親吧。這樣,她的罪業便可以有所改變。
「目犍連,對你應該怎樣幫助母親,我有一個提議。在安居最後一天的自恣日,你可以請僧眾一起做個轉化罪業的儀式,以你們誦經的功德回向給你的母親。僧團里有很多定力深厚、德高望重的比丘,他們和你的誦經力量加起來,必定對超度你的母親有很大的功效。希望你母親的惡業可以因而消減,讓她有機會得入正法之途。
「我相信僧團里必定有其他和你一樣情形的人,我們應該替所有人的父母安排這個法事。去與舍利弗商討在自恣日舉行這個儀式吧,好讓年輕人有個機會報答他們在生或已過世的父母親和先人。
「目犍連,很多人都只在父母過世之後才懂得感恩。有父母健在,其實是最大的幸福。雙親是子女快樂的泉源。兒女應該珍惜父母在生的時候,儘量去了解他們和令他們快樂。但不論父母仍在生或已過世,愛心的行動都能為他們帶來快樂或功德。幫助窮困殘弱、探訪孤獨者、赦免囚犯、放生屠房的禽畜、植樹等,都是可以轉化現狀和帶給父母快樂的慈悲之行。在自恣日,我們要鼓勵大家致力於這些善舉。」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目犍連很是安慰,向佛陀鞠躬頂禮。
那天下午行禪後,佛陀在精舍大門遇見波斯匿王。正當他們互相作禮之際,七個耆那派的苦行頭陀路過。他們是不穿衣服、修行異行的,就是鬚髮和指甲,他們也不剃剪。大王看見他們,便上前說道:「賢德的出家人,我是波斯匿王,憍薩羅的大王。」波斯匿王對他們再兩次鞠躬,才回到佛陀身邊。他們離開後,大王便問佛陀:「世尊,依你看,剛才的苦行者中,有沒有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呢?又或他們其中,有沒有接近證得這等果位的?」
佛陀回答道:「陛下,你過著君主的生活,可能比較熟識政治和政界的人,因此,你當然認為自己看不出修行人的成就了。但事實卻是,誰都很難在只有過一兩次面緣,便看得出那人是否已開悟。要知道一個人修行的程度,是需要與他共同生活,細察他在不同環境下的反應和與別人的交談,才能了解他智慧、德行和果行的程度。」
大王很明白,他說:「世尊,這就像我派遣探子往別處偵查一樣,他們喬裝得沒人可以辨認出來。就是他們回到宮中,我也看不出他們是誰,直至他們把所有的化裝洗掉。對的,我很同意你的說法。當你認識一個人不夠深刻的時候,是沒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的。」
佛陀邀請大王與他一起步回他的房舍。到達之後,佛陀著阿難陀擺放兩張椅子讓他們坐下。
大王對佛陀吐露心聲:「世尊,我已經七十歲了。我希望用多些時間在精神的修學之上。我認為自己應比以前多點行禪和坐禪。可是,宮中的事務實在太費時和吃力了。有時我來到你的法會時,已累得沒法把眼睛張開,我感到很慚愧。世尊,我也同時犯了暴食的過失。有一天,我吃了太多才前來精舍,那使我非常渴睡。我還以為到外面散步行禪會讓我清醒過來,哪知我愈加想睡。你與我同行著一條路徑,我也全沒察覺,以至於撞你一個正著。你還記得嗎?」
佛陀笑起來,「當然記得啦。陛下,你就是要少吃啊,這樣做便會使你頭腦和身體都輕快一點,並且對你在處理國家大事和修行上都有裨益。你或許應該請摩利王后和跋吉梨公主替你打點每天的飯食啊,她們可以給你少一點吃的,而仍然留意著營養上的均衡。」
大王合掌禮謝佛陀的建議。
佛陀繼續說:「用多一點時間去照顧身體健康與精神上的修行是應該的。你這一生,已沒有太多時間剩下來了。陛下,假如你的親信通知你,有一座高山從東面移至,沿路上壓死了每一樣的生物。正當你開始憂慮時,另一個部屬又告訴你,有一座高山從西面移至,也是沿路上壓毀所有的東西。南北兩面也有同樣的消息傳來。四座山都同時迫近都城。你知道無法逃避這次的浩劫。你又沒有方法制止那幾座山移來。陛下,你會怎麼辦呢?」
大王考慮了一刻,說道:「世尊,我相信我只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要遵照正法,最有意義和平靜地度過剩下來的時間。」
佛陀稱讚大王:「對了,陛下!那四座山,就是生、老、病、死。老和死已經迫近我們,而我們是不能逃避的。」
大王合掌說道:「世尊,當我記起死已臨近,我便明白應該在餘下來的日子,好好地依教奉行,過些平靜、專注和有利他人及後世的生活了。」
大王起來向佛陀鞠躬後,便請辭離開。
那個雨季,很多婆羅門和各教團的信徒都在舍衛城聚集。他們在區內舉辦講座、演說和論壇等活動,並邀請了很多城裡的居民參加。論壇上,不同的教派都有機會發表他們的教理。佛陀的幾個在家弟子也有參與這些論壇,之後,他們告訴佛陀和比丘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有可想及的形上學問題都被提出來討論,而每個辯者都認為自己教派的理論最為正確。雖然論壇開始時氣氛非常融洽,但到最後終結時,便變成大聲互相喝罵。
佛陀於是告訴他們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一個聰明的帝王請了幾位天生盲目的人到王宮裡來。他帶他們去觸摸一隻大象,並要他們形容大象的模樣。那個撫摸象腿的盲人,認為大象似房屋的支柱;那個撫摸大象尾巴的,認為大象有如毛掃帚;那個觸摸大象耳朵的,便說大象似個藤箕;摸到大象肚子的那個盲人,則說大象如大桶;撫摸頭部的,就說大象似個大缸;而觸摸到象牙的一個,則說大象如一棍棒。當他們坐下來研究時,各持己見,因而演變成一場劇烈的爭論。
「比丘們,你們所見所聞的,都只是片面的真相。如果你們以為這就是全部的實相,你們便會下一個歪曲的結論。一個修行人,應該抱著謙卑和開明的心態,要自知對事物未有全面的了解。我們要不停地努力深入學習,才會有進步。一個大道上的行者一定要明白,執著自己的見解是絕對的真理,才是妨礙我們證得真理的絆腳石。要在大道上有進展,兩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謙卑與開明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