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巨浪對決:海權興衰2000年> 第十四章 日俄對決:諸神要誰滅亡 (公元1905年) 一 先天不足

第十四章 日俄對決:諸神要誰滅亡 (公元1905年) 一 先天不足

2024-09-30 22:03:57 作者: 熊顯華

  1

  如果一定要給俄國人在對馬海峽的失敗找一個理由,那就是沙皇艦隊還沒有準備好。可是,戰爭會在對手給你充分的時間準備後才開始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日俄之間的明爭暗鬥已經持續較長時間了。1904年2月,這兩個國家因爭奪遠東而持續已久的衝突終於演變成一場戰爭。對日本而言,幾乎沒有什麼國家認為這個東亞島國能與沙皇俄國抗衡。然而,令世界多國刮目相看的是,日本艦隊在旅順港取得了對俄國海軍的一系列勝利。

  很快,俄國人不甘失敗,由聖彼得堡發出的命令就指向了太平洋:第二支艦隊從波羅的海出發,後來又派出了第三支艦隊。種種跡象表明,斯拉夫人不好惹。

  

  當俄國人的第二太平洋艦隊經過6個月的航行成功地繞過半個地球,並以為會給日本人一點顏色看看時,卻在到達對馬(Tsushima)群島附近的短暫日子裡(1905年5月27日—28日)遭受到幾近全艦隊覆滅的命運。

  如開頭述及,沙皇艦隊還沒有準備好——第二太平洋艦隊是一支訓練不足、裝備不好的艦隊。從戰爭的勝負角度來看,俄國人是慘敗的。但是從政治得益角度來看,俄國人「因禍得福」,因為,這場災難性的戰爭最終誘發了俄國革命。

  斯捷潘·奧西波維奇·馬卡洛夫(Stepan Osipovich Makarov)將軍或許早就預測到會失敗,他在1904年3月8日抵達俄國太平洋軍港旅順港,在就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官時說了一番讓人吃驚的話。他說:「別指望在戰爭中學到和平時沒學到的東西。」看來,他對這支艦隊的作戰能力是不抱任何幻想的。

  我們來看看這支沒有準備好的艦隊規模:7艘戰列艦、4艘裝甲巡洋艦、7艘重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以及大量驅逐艦和魚雷艇。此刻,它們正停泊在俄國最重要的太平洋港口中。如果我們只看艦隊的艦型及數字,它的確足以使任何對手產生敬畏心理。但是,衡量一支艦隊的作戰能力絕不是數字簡單相加,今天看來,1904年春天,這支艦隊還沒有做好戰鬥準備。簡單來說,與一個國家在進入工業化時代後的適應能力有重要關聯。

  具體而言,工業化時代的技術進步對海上作戰模式有改變。在工業化時代,海上戰爭更需要能夠合理操作艦船這一特殊作戰工具的技術能力,而陸地戰爭則對物質力量和個人勇氣有著更大的依賴,這兩種不同環境下的作戰模式決定了兩者之間大相逕庭的特質。對海上作戰而言,尤其是在19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艦員的技術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呈指數式提高。在1866年的利薩海戰中,在風帆戰艦與蒸汽船的獨特混合體尚在的情況下,艦船操控者就試圖用沖角撞沉敵艦了。到1900年前後,一支艦隊的支柱主要依靠戰列艦,並且艦船的配備全面升級:噸位大都在1.2萬~1.4萬噸級,且擁有強大的裝甲;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艦船驅動力大大提升,採用蒸汽動力,最高時速達到了20節;裝甲炮塔的火炮口徑超過300毫米,由於最新技術發明,例如火控和遠程測距裝置,使得艦炮可以從幾千米外發射高爆彈,且射擊的精確度較高。這是40年前馮·特格特霍夫不敢想像的。當然,要讓所有這些顛覆性的技術成就發揮作用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針對所有艦員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操作培訓:不僅要學習合理地操控本艦設備,還要經過多年實踐確保熟練掌握;不定期進行反覆的、接近於實戰的大型戰艦編隊作戰演練。只有這樣,才能讓一支艦隊既能在戰爭發生前做好戰鬥準備,又具備強大的力量。

  在19世紀清帝國長期衰落的大背景下,西方列強對這個衰落的帝國虎視眈眈,從前的遠東霸主在面對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列強對外擴張時,愈加顯得束手無策,任憑擺布。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讓歐洲人趁機填補由於帝國衰落產生的權力真空,就連來自亞洲的競爭對手——日本也想這樣做。

  這個對手之前在面對中國時曾屢遭挫敗,但它懂得變革的力量,並努力改造了從歐洲引進的先進技術與知識。長期以來,因地理環境、意識形態以及大國影響力等諸多因素,歐洲人幾乎沒有把這個遙遠的島國當回事。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卻令世界刮目相看,這個島國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日本人在變革力量下取得的現代化軍事技術進展——他們的確做到了,在短時間內就徹底擊敗了清帝國,並於1895年4月占領了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包括重要港口旅順港。但是,一旦涉及列強的利益,幾乎沒有誰願意妥協或讓步。根據德國學者阿爾弗雷德·施滕策爾的論述,日本的領土擴張與吞併過於激進,立刻招致中國的北方強鄰俄國與法國和德國的共同抗議。日本當局只能咬牙切齒地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征服領土,並決定盡一切努力在最短時間內對這次羞辱實施報復。隨後幾年中,歐洲列強的政策不斷刺激著日本人的這一決定。這使得日本人在現代化進程中愈加異化267。

  鑑於日本人不願意撤出旅順港,俄國人採取的是「逼迫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批准其修建一條從西伯利亞經滿洲到旅順港的鐵路」的策略,表面上沒有與日本直接開戰,實際上卻劍拔弩張。而俄國人要求「租賃」旅順港包括其周邊地區,更是刺激了日本人擴張的心理。英國軍事歷史學家約翰·理察·黑爾在述及這段歷史的時候表現出十分驚訝的情緒,甚至包括整個歐洲都不敢相信中俄會簽訂這樣的條約(即1896年6月3日簽訂的《防禦同盟條約》),他說:「這樣一來,俄國肯定無法再擺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態,它還宣稱自己的占領行動不會影響中國的獨立。」268

  當時的清政府有這樣的決定也大大刺激了其他歐洲列強,他們肆意瓜分這個衰落的帝國:1898年,德意志帝國占領了膠州灣。與此同時,考慮到旅順是一個寶貴的長年不凍港,俄國人將旅順港修建成了由要塞拱衛的軍港(即環繞、衛護式的多用軍港)。之前,俄國人已經擁有了太平洋海軍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原名海參崴)。負責旅順港擴建工程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遠東總督、海軍上將及遠東陸海軍總司令,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的私生子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謝耶夫(Yvgeniy Ivanovich Alekseyev)親王,這項工程從1899年12月開始。這是一位頭腦明智、具有很強的外交能力的親王,他認為日俄戰爭在所難免,因此他在負責旅順港擴建工程的同時就開始蓄積力量了。不過,他嗜權如命、肆無忌憚、妄自尊大的個性將成為輕視日本人的重要佐證。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個性,他建立起的東亞艦隊看似強大,實則做的都是一些表面工程。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獨裁者可能只對儲備現代化戰艦感興趣,他肯定沒有考慮到這些戰艦的戰鬥力絕不僅由它們的裝甲厚度、火炮數量及口徑大小和航行速度決定的,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官兵的訓練水平與士氣。

  因此,沙皇艦隊沒有準備好,這實際上只是外在表現。親王的艦隊建設思想是落後於那個時代的。阿列克謝耶夫親王只關心艦隊的部署,卻對人員訓練並不感興趣,即便有也只是希望下屬在情緒和行為上無條件、無異議地服從於他。

  於是,當1904年初俄日之間謀劃已久的戰爭爆發時,艦隊領導層的情緒與行為和他如出一轍。

  2

  1904年2月6日,一直想出一口惡氣的日本人決定與俄國斷絕外交關係,緊接著宣戰。

  這次指揮日本海軍的人叫東鄉平八郎,他已是海軍大將(日本沒有上將軍銜)。在宣戰的前一天夜裡,他冒險進攻,並成功重創了毫無防備地停泊在旅順港中的大型俄國戰列艦「皇太子」號(Tsesarevich)、「列特維贊」號(Retvizan)以及巡洋艦「智神」號(Pallada),並使其喪失戰鬥力達數月之久。

  按理說,這種不宣而戰的做法應當給了俄國人嚴重警告,接下來,俄軍艦隊應該積極行動,取得旅順港周邊海域制海權,以抵禦日軍地面部隊的登陸威脅。但俄國人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根據俄國海軍大尉弗拉基米爾·謝苗諾夫(Vladimir Semenov)的日記,他這樣寫道:「不准冒險是他們(旅順港的指揮官們)當時堅持的教條……戰爭期間我不知對這個教條進行過多少次冷嘲熱諷。後來,我們還是被迫冒險了。但是,這期間我們遭遇了一系列失敗,白白浪費了大量軍力,將我們這些官兵起初的熱情消耗殆盡。奉天(瀋陽)陸戰和對馬海戰的失利就是這一教條造成的惡果……」269

  直到戰事爆發一個月後,俄國海軍的熱情才開始爆發。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俄國海軍中將斯捷潘·奧西波維奇·馬卡洛夫抵達了旅順港。作為太平洋艦隊新任司令官,他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剛一上任就爭分奪秒彌補此前的過錯,同時鼓起艦隊官兵已被摧毀的鬥志,而他的指示也讓在阿列克謝耶夫獨裁管理下失去信心的軍官們振奮不已。他曾這樣說道:「不要害怕錯誤和失敗!每個人都會犯錯——不作為沒有任何功效,即便對一項工作合理與否提出有根據的懷疑也可能是一種不作為……收起你所有的知識、經驗和倡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一切。我們尚未完成的仍然沒有完成,但所有能做到的,必須盡一切可能做到。」270

  可是,斯捷潘·奧西波維奇·馬卡洛夫還是流露出了惋惜的心理,他說:「現在開始系統訓練已經太晚了……」如此矛盾的心理,似乎繼續預示了不好的結局。果然,一個月後俄國人就遭遇厄運。

  1904年4月13日,馬卡洛夫在指揮艦隊實施果斷出擊時,乘坐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Petropavlovsk)不幸觸雷,水雷正好在前主炮水線下方爆炸,引爆了彈藥庫。這艘鋼鐵巨艦在2分鐘之內就沉沒于波濤之中,僅有7名軍官和73名水兵獲救。值得注意的是,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一起沉沒的有600名水兵與31名軍官,其中就有這位艦隊司令。

  一艘現代化戰列艦的損失固然十分嚴重,但馬卡洛夫的死比這還要嚴重得多,因為他是真正獨一無二的將領。雖然他未能力挽狂瀾,但不是他的錯,只是時機未能允許他罷了。

  隨後,代理艦隊司令職位的是俄國海軍少將威廉·卡爾洛維奇·維特格夫特(Wilhelm Karlovich Vitgeft),他來自波羅的海艦隊,以勤奮、勇敢著稱。可是,這些特質並不能給這支艦隊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最重要的一點,他不是一位有遠見的艦隊司令,也不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將領。對此,我們可以從他與軍官們的首次會談中的一番話得到證實。他說:「先生們,我希望你們用建議和行動幫助我,我不是一名艦隊指揮官。」作為艦隊司令,說出這樣的話讓人大跌眼鏡。

  於是,這支表面看起來堅不可摧的艦隊,在日俄關係動盪、緊張的局勢下幾乎毫無作為。1904年5月6日,日軍在旅順港東北幾千米處登陸遼東半島,歷經苦戰後完成了對整個要塞的包圍。

  俄國人中再次出現讓人大跌眼鏡的事,論及要塞被包圍的責任,他們說要是「總督阿列克謝耶夫奉命溜到海參崴的話,包圍也不會發生」。而且,這位總督還命令所有高級軍官「小心行事,不許冒險」。

  5月15日,對連續遭受厄運的俄國人來說是一個轉運的好機會。那一天,日軍戰列艦「初瀨」號和「八島」號在旅順港附近觸雷沉沒。維特格夫特少將當時應該立刻下令讓艦隊出動攻擊日本艦隊,那時,日本艦隊正陷入混亂之中。然而,這位艦隊司令猶豫不決,白白錯失了絕佳的機會。直到6月23日,他才嘗試了一次敷衍了事的攻擊,可惜依然表現得猶豫不決。

  如果說錯失了上述機會還不算特別糟糕的話,維特格夫特至少應該儘早想辦法讓艦隊突圍。可是到了8月10日,差不多2個月後他才命令艦隊準備突破封鎖,前往尚算安全的海參崴。這一次,這位艦隊司令不但讓艦隊遭遇慘重損失,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戰列艦「皇太子」號、2艘重巡洋艦和1艘輕巡洋艦中彈無數,不得不駛往中立港口,並在那裡被解除武裝;剩餘的戰艦也大多嚴重受創,逃回了旅順港。總之,這支「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已不復存在了。

  仍不甘心失敗的俄國人於1904年春天開始計劃在波羅的海組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第二艦隊,並派往遠東,但等待這支艦隊的命運和之前那支沒有什麼區別。

  要想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完整的、成規模的、有戰鬥力的艦隊困難巨大。這一點,不僅沙皇尼古拉二世明白,他的顧問們也心知肚明。但是,這支艦隊還是初步形成了,至於經驗可以用「毫無」二字來形容。不過,這支艦隊非常大膽,在沒有海外基地為其提供煤和補給的情況下環遊半個地球。另外,俄國人很有可能沒有考慮到來自英國人的阻礙。儘管英國在形式上保持中立,但並不能說明它沒有提防俄國的殖民野心,而且,英日結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對——事實上,英日的確結為同盟了,英國儘可能地給日本提供了支持。

  雖然有那麼多的困境包圍著俄國人,但鑑於旅順方面傳來的噩耗,再加上相關媒體的報導,也使國內公眾輿論認為:一定要讓世界看到俄國人的強大國力,而這次艦隊遠航行動就是最好的展示。

  很快,派遣第二太平洋艦隊的決議被確立了。狂傲的俄國人卻忽略了媒體的大肆報導會引起日本人的高度警惕,況且俄國媒體的報導還泄露了這一決議的所有細節,這無疑讓日本人有了更加明確的應對方案。

  1904年夏秋季,俄國喀琅施塔得(Kronstadt)和利巴瓦(Libava,今拉脫維亞利耶帕亞)的造船廠異常忙碌,這兩家造船廠火急火燎地要完成4艘配有最新軍事技術裝備的戰列艦,它們分別是「蘇沃洛夫公爵」號(Knyaz Suvorov)、「亞歷山大三世」號(Imperator Aleksandr Ⅲ)、「博羅季諾」號(Borodino)和「鷹」號(Orel),博羅季諾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13516噸,炮塔最大裝甲厚度為250毫米,裝備4門305毫米口徑主炮(2座雙聯裝炮塔)、12門152毫米口徑副炮(6座雙聯裝炮塔)、75毫米口徑和47毫米口徑速射炮各20門,還有10挺機槍和4具魚雷發射管。使用新型號的蒸汽機,理論航速追平了當時英、美的最新型戰列艦。

  當然,一支完整的艦隊不可能只有以上4艘戰艦,其他戰艦是通過改造老式戰艦的方式得以建成,艦隊中還包括醫護船、補給船和修理船。

  這就是俄國人的艦隊構架,並在倉促的時間內得到實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