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巨浪對決:海權興衰2000年> 第十二章 海上霸主的捍衛:特拉法爾加不沉默 (公元1805年) 一 一份合約一個陰謀

第十二章 海上霸主的捍衛:特拉法爾加不沉默 (公元1805年) 一 一份合約一個陰謀

2024-09-30 22:03:37 作者: 熊顯華

  1

  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因1789年7月14日的法國革命被推翻。1793年1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將國王路易十六公開處決,這讓英國找到了一個開始爭端的藉口。隨後,英國人驅逐了法國駐英大使。反法聯盟(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國組成)的成立,使得雙方在陸地和海洋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軍事政變,一手掌握法國的軍政大權。1800年6月,拿破崙擊敗奧地利軍隊,獲得了著名的馬倫戈(Marengo)大捷。隨後,俄國、土耳其等國家紛紛與法國締結和約,第二次歐洲反法聯盟徹底解體,英法兩國於1802年3月25日簽訂《亞眠和約》,暫時休戰。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214,人們也習慣稱他為小皮特。小皮特有大戰略,他要通過一場絕殺完成自己重掌大權的夢想。他清楚地意識到英國的國力已經在戰爭中獲得增長,英國能經受得起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亞眠和約》簽訂以來,看似雙方已經休戰,但是暗藏的洶湧巨浪終將到來。因此,《亞眠和約》被撕毀是早晚的事。

  自從《亞眠和約》被撕毀,英國在較長一段時間裡採取的政策都是防禦性的。法國則表現出處處鋒芒畢露的樣子,拿破崙倚仗他的十全武功肆無忌憚地踐踏著由他訂立的種種外交約定(如拿破崙不遵守1801年簽訂的《呂內維爾和約》,迫使荷蘭與法國結盟),這樣做的目的在英國人看來,就是要將英國孤立於歐陸之外。

  這一時期統治英國的是阿丁頓政府。這是一個追求和平的政府,如果要說得更深入一點,這是亨利·阿丁頓(Henry Addington)215對法媾和的彰顯。但是,英國人無法忍受了,面對法國的咄咄逼人,阿丁頓政府終於在1803年5月13日對法國宣戰了。

  可宣戰是一回事,進行戰爭則是另一回事。事實證明開戰已經超出了該屆英國政府的能力,他們完全受制於法軍的入侵威脅,讓拿破崙奪取了主動權。由於陸軍弱小,英國在歐陸發動攻勢的希望完全破滅,而自信的拿破崙則能夠得意地向那些試圖抵抗他的國家發動攻擊。

  陸上的優勢無存,只能寄託於海上。考慮到在之前的一些海戰中的精彩表現,英國所能具備的攻勢將體現在海戰上。採取這樣的戰略,就是要摧毀法國的海外貿易及其不穩固的殖民地,顯然,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作為對法國肆意行為的回應,英國拒絕按照《亞眠和約》的約定從馬爾他撤軍,新的戰爭因此而起。在西印度群島的英國海軍奪取了多巴哥(Tobago)216,德梅拉拉(Demerara)217,艾斯奎博(Essequibo)218,伯比斯(Berbice)219和蘇利南(Suriname)220這五處屬於荷蘭的據點——實際上,法國已經吞併了荷蘭諸多據點,這意味著矛盾焦點最終定格在英法之間。

  英國人嚴厲地指出,如果法國不讓英國在歐洲格局中占據一席,法蘭西也別想在大海的對岸享有任何餘地。面對英國從海上發動戰爭的策略,拿破崙倍感頭疼,因為英國人較為嚴重地破壞了法國的海外貿易。

  這麼好的戰略,阿丁頓政府卻無法將之完美地發揮。小皮特趁著這樣的時機重掌大權。在他的努力下,英國本土的正規軍由之前的5萬餘人,到1804年的夏天就增長到8.7萬人,另外還有8萬名民兵和34.3萬志願兵,其總兵力超過了50萬。小皮特在完成這樣的部署後,開始著手增強正規軍的兵力。

  但即便如此,對於像小皮特這樣有著睿智與謀略的人來說,他不會衝動得不考慮後果地就像拿破崙這樣的厲害對手一樣採取單邊行動。因此,他需要藉助其他的力量來為自己的戰略實施提供保障。那麼,能夠與英國結盟的國家會是誰呢?

  英國在拿破崙眼中孤立無援,但他可能忽略了俄國的存在。況且,拿破崙在荷蘭、義大利與瑞士的行為會使俄國相信他想建立歐洲帝國的野心一刻也不會停息。因此,俄國不可能坐等法國強大到無法與之抗衡的地步。

  俄國人感受到一種類似於失勢的危機,如果英國能夠給予他們有效幫助,那麼,這兩個「同病相憐」的國家就能走在一起,抱成團了。

  適逢拿破崙正在進行一項計劃,打算從阿爾巴尼亞與希臘兩路攻略奧斯曼帝國。俄國人仿佛嗅到了某種威脅,這種威脅感和英國人的感觸是多麼相似,兩個國家必須密切關注拿破崙的動向。如果奧斯曼帝國被拿破崙擊敗,法國就能完成攻向印度的重要一步。英國人對印度,包括俄國人對印度都是非常看重的。無論從海上貿易還是從控制出海口而言,此時的兩國有著共同的敵人拿破崙。從戰略上考慮,俄國在克基拉島與伊奧尼亞群島保持一支小艦隊與一支駐軍,英國固守位於東西地中海交界之處的馬爾他島就可以。拿破崙曾公開表明意圖,拿下南義大利,讓其成為近東攻略的起點,而俄國已將那不勒斯王國納入其特殊保護之下。同時自克倫威爾時代以來,英國人的防禦目的,特別是要防止兩西西里王國(西西里和那不勒斯)落入法國之手。

  在這樣的背景下,沙皇的大使沃龍佐夫(Vorontsov)向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小皮特傳達出一份建議:俄國準備從黑海調出一支大軍,隨時做好調往伊奧尼亞群島或是義大利的準備,希望英王陛下能在馬爾他保有一支部隊作為呼應,必要時兩國軍隊可以聯合作戰。

  倘若兩國聯合,按照英國著名海洋戰略家朱利安·斯塔福德·科貝特(Julian Stafford Corbett)所著的《特拉法爾加戰役》一書中的觀點:「英俄兩國的聯合意圖正是那條最終導致特拉法爾加海戰的線索的起點……如果拿破崙不是被它困擾,這場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海戰就根本不會發生。」

  2

  法國在歐洲大陸有著稱霸的野心,如果這種野心得不到控制,將對英國甚至其他歐洲國家造成極大的威脅。英國人慣以施行均衡戰略——英國似乎對歐洲大陸崛起的國家有著一種天然的敵視。其實,核心的問題還是各國在擴張的過程中,都不能損及各自的利益罷了。顯然,這樣的理想均勢不可能長久,當雙方的矛盾無法協調,戰事紛爭就不可避免。英國人藉助英鎊的巨大誘惑力圖組建一個反法同盟。

  因此,不僅俄國是該同盟的理想成員,奧地利也是。

  按照沙皇的意圖,他也希望在英國的支持尤其是財政支持下與奧地利、普魯士、瑞典組建一個防禦同盟。然而,這些的國家是否願意加入尚不得而知,且組建起這種同盟也勢必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拿破崙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時間強化他的實力。於是,英國和俄國都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時間對它們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因此,只需能快速地結合在一起,至少能夠共同阻止拿破崙在地中海繼續向前拓展的勢頭。

  根據《亞眠和約》中的規定,拿破崙撤出在那不勒斯的奧特朗托以及塔蘭托的軍隊。眾所周知,《亞眠和約》不過是一個停戰協議而已,至於遵守與否,很難因為協約精神而讓彼此有所顧忌。拿破崙深知這兩個地方的戰略意義,從這裡出發,拿破崙不僅威脅著亞得里亞海對面的陸地,而且還可以穿過卡拉布里亞,向西西里島發起突襲。所以他又重新占領了這兩處義大利南部的海港。

  這是對當前局勢最為致命的威脅。重新掌權的小威廉·皮特必須要消除這樣的威脅,否則他很有可能再次失權。

  小皮特有自己的戰略,或者說「陰謀」,雖然這樣的說法很不好聽,但他的確向俄國採取了非常手段。根據戰略部署,英國要在地中海投入軍力,而這又必須獲得俄國的支持才行。於是,他向沙皇闡明,法國的威脅是巨大的,而反法同盟必須要有進攻性,且應立即展開行動,否則同盟的成立就形同虛設。

  正如沙皇之前的意圖,沙皇認同了英國人的觀點,隨即要求英國加強在地中海的駐軍力量,並組建一支能在義大利作戰的部隊。對於沙皇的要求,小皮特也完全同意,希望在時間上充裕一些。

  小皮特要求寬限兩三個月,因為英國目前還沒有足夠兵力進行這樣一場遠征。英國駐俄大使約翰·博萊斯·沃倫(John Borlase Warren)221將軍馬上補充道,英國可以在馬爾他與直布羅陀的駐軍中騰出一大部分來組建一支軍隊,剩餘兵力將在沙皇組建攻守同盟之後很快抵達。

  於是,俄國要求拿破崙「撤出普利亞(Puglia),妥善處理義大利問題,對撒丁國王做出賠償,並從北德意志撤軍。如果法方在24小時內未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應,俄國大使就將離開巴黎」。222

  小皮特則希望俄軍立即奪取從塔蘭托通向卡拉布里亞的道路,而沙皇則認為其首要目的是獨自將法軍逐出那不勒斯王國。據此,我們可以看出沙皇的目的在奧地利加入同盟之前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如果沙皇能與英國達成一致,至少會得到英國在馬爾他的2000兵力的支持。另外,在雙方未能達成一致前,英國還需要防範法國穿越卡拉布里亞奇襲西西里。一旦失去了西西里這個絕好的補給基地,英國在地中海的艦隊就很難繼續保持在有效的陣位上。

  綜上所述,在英俄的利益融合中,英國手中的王牌在於地中海的制海權,而這又取決於霍拉肖·納爾遜對法國土倫艦隊的控御。正如英國外交大臣哈羅比(Harrowby)勳爵達德利·賴德(Dudley Ryder)對駐俄大使格蘭維爾·萊韋森―高爾(Granville Leveson-Gower)勳爵所言:「如果西西里陷落,能否像現在這樣保持對土倫(Toulon)的有效封鎖就會成為問題。萬一法國艦隊從港口逃出,並向亞得里亞海派出任何足夠強大的分艦隊,俄國政府就會擔心他們在這一海域中的艦隊有暴露的風險,而法軍也就有機會向阿爾巴尼亞或者希臘南部的摩里亞半島(MoreaPen,今伯羅奔尼撒半島)發起成功的攻擊。」223

  對此,納爾遜也持有相同觀點。並且,他極力主張用不著近距離封鎖土倫,只要在一定距離上積極地監視著土倫艦隊就可以了。一旦這支艦隊向東方出擊,危及他所特別保護的地區,自己一定會果斷出擊。他分析道:「法軍有可能向西駛出直布羅陀海峽,也可能向東。英軍最理想的海軍基地應駛向那不勒斯或地中海東部,唯有撒丁島與西西里島是英軍戰略位置的關鍵。」224

  自納爾遜統領地中海艦隊以來,他一直向英國政府強調撒丁島的戰略意義。小皮特上台不久就在給納爾遜的指令中表達了本屆政府對這一觀點的讚許。法國方面,在布雷斯特(Brest)的艦隊即將有行動。然而,拿破崙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最終意識到入侵英國的計劃不可行,此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一種可供參考的說法是,1804年秋天來臨之際,拿破崙意識到小皮特與沙皇達成的陰謀,因此,他將工作重心投入到加冕稱帝去了。這一年的冬天,他放棄了所有侵英計劃,拆除了大部分運兵船。花費數百萬法郎挖掘的水道很快就被海沙填埋。這一舉措,無疑讓國民失望,軍隊士氣低落。為了轉移矛盾,拿破崙開始把戰爭焦點轉向奧地利。

  奧地利感受到威脅,在沙皇的施壓下,奧地利對法國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並開始擴充軍隊。考慮到亞得里亞海末端和蒂羅爾(Tyrol)具備建立彈藥補給站的重要作用,奧地利打算利用這樣的地理優勢直接對拿破崙奪取的義大利發動突襲。此時,英國和俄國的聯盟談判即將完成,奧地利就更加傾向於英俄了。

  在拿破崙看來,這一時期法國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了。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他發現西班牙將是解除困境的切入點,它的中立早就形同虛設——西班牙迫於法國的威脅已對法國艦隊開放港口225。因此,只要再對它施加壓力,西班牙就會加入到自己的陣營。小皮特不愧為卓越的戰略家,他不宣而戰地對西班牙運寶船發動了突襲。自驍勇的弗朗西斯·德雷克慣用這樣的伎倆後,英國人似乎樂此不疲。

  1804年9月底,納爾遜正在地中海,亞歷山大·英格利斯·科克倫(Alexander Inglis Cochrane)則在費羅爾(Ferrol)226港外,兩人都接到小皮特突襲西班牙的命令,要求兩人奪取從蒙得維的亞(Montevideo)歸航的西班牙運寶艦隊。此外,一支由約翰·奧德(John Orde)爵士統領的艦隊正在組建,主要用於封鎖加的斯與安達盧西亞海岸。1804年10月5日,格雷厄姆·穆爾(Graham Moore)227的特遣巡航艦隊採取不宣而戰的策略,成功捕獲了4艘西班牙運送黃金的運輸船隊,劫掠成功後他的特遣隊加入了羅伯特·考爾德(Robert Calder)海軍中將的費羅爾封鎖艦隊。英國的種種行為,加之拿破崙的一再施壓,導致西班牙與法國結盟,隨後西班牙沒收了在其領土範圍內的英國資產,在費羅爾修建海軍基地,並下令攻擊英國船隻。1804年12月12日,西班牙正式向英國宣戰。

  西班牙的參戰意味著拿破崙的艦隊實力得到了較大的增長,因為西班牙至少提供了32艘戰列艦。不過,由於西班牙是在尚未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參戰的,因此拿破崙最終在1805年春的時候,能得到大約25艘戰列艦。在這之前,拿破崙只能單獨行動。

  拿破崙有著自己的戰略,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大規模地進攻,而是採取襲擊殖民地的方式,進而顛覆英國小皮特政府。然而,英國人對制海權的重視程度最終讓該計劃未能實現,因此除了靜觀其變,或許沒有他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三支艦隊正集結在某一處的海港里,如果西班牙能早點完成備戰,那麼法國還可以利用海軍與英國一決雌雄。

  3

  1804年11月6日對英國人來說簡直太重要了——組建同盟的談判終於取得重要進展,徹底劃清界限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意味著英國再也不用孤軍奮戰了。當天俄國與奧地利簽訂防禦同盟,「約定兩國將在法國繼續攻掠德意志、義大利與東歐之時,聯合加以阻擊。普魯士仍堅決要求取得對漢諾瓦(Hanover)的保護權,以此作為參與歐洲事務的報償」。「但瑞典已同意向英國提供呂根島(Rügen)與施特拉爾松德(Stralsund),作為英國與俄國聯合行動的海軍基地」。經過一系列磋商,英俄兩國間的談判取得了更多的成果,隨後,小皮特與沃龍佐夫在倫敦商定了聯盟的主要條款。

  然而,盟約的生效卻被推遲了——主要是英俄兩國就馬爾他的問題未能達成一致,沙皇希望英軍能撤離馬爾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兩國比較有爭議的,沙皇希望英國能修改英國戰時航海法典,因為這部法典規定可以在戰時檢查公海上的中立國船隻。於是,兩國為了這樣的問題展開爭論,這就導致盟約的最終生效時間推遲到了1805年7月。

  現在,讓我們回歸到「小皮特大戰略」這個問題上。

  早在戰爭的準備階段,小皮特就對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寄予了某種期望,他把戰爭的目的歸結於「是為了地中海與周邊國家的自由」,這不僅僅是一場海上戰爭,陸地戰爭同樣也要進行。為了充分證明這一觀點的合理性、正確性,他以及他的政客團隊進行了這樣的闡釋:英國在馬爾他駐軍是符合整個歐洲利益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在馬爾他建立騎士團就是為了讓他們保護基督教國家,對抗共同的敵人。1522年,駐守羅得島的聖約翰騎士團被奧斯曼帝國逐出羅得島。當時,查理五世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西班牙國王,是歐洲權力最大的君主。騎士團的投降讓查理五世強烈地意識到奧斯曼帝國才是歐洲最大的威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在《大圍攻:馬爾他1565》中記錄了查理五世的話,他這樣說道:「將馬爾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Comino,今凱穆納島)賞賜於聖約翰騎士團,以使他們能夠安寧地執行宗教義務,保護基督教社區的利益,憑藉其力量和武器打擊神聖信仰的奸詐敵人。作為回報,騎士團應於每年萬聖節向兼任西西里國王的查理五世進貢一隻游隼。」1530年,他決定將西班牙統治下的馬爾他永久租給聖約翰騎士團,即後來的馬爾他騎士團。而現在,即便騎士團得以重建,他們也沒有力量執行這一任務228。大不列顛這個在地中海沿岸沒有領土野心的頭號海軍強國才是騎士團的合法繼承者,只有作為英國的港口與軍事基地,馬爾他才能在對抗歐洲公敵的戰爭中發揮作用。

  而根據英俄在盟約中的內容,我們也完全有理由再次強調「小皮特大戰略」的重要性。歷史上曾經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看作是英國對法國入侵的防禦戰。實際上,這裡面還隱藏著英國的一個戰略陰謀——英俄同盟的建立使得英國在戰略上獲得了「攻勢回歸」的益處。

  我們不妨來看看盟約中的部分內容。「第一條規定,俄國有義務盡力組建一個大陸國家的聯盟,並與它們協調一致,提供一支規模超過50萬人的大軍。」「第二條規定,迫使法國從漢諾瓦與北德意志撤軍;重新讓荷蘭和瑞士恢復獨立;將皮埃蒙特還給撒丁王國;確保那不勒斯王國的主權完整;從包括厄爾巴島在內的整個義大利撤軍。」由此可以看出,兩國同盟的目標絕不僅僅是為了捍衛本國利益那樣簡單。

  根據20世紀初才被研究者發現的一份國防方案,同樣可以證明上述觀點。曾是法國著名陸軍將領的夏爾·弗朗索瓦·迪穆里埃(Charles Francois Dumouriez,1739—1823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非常活躍,一度成為法國最有權力的軍事領袖。這樣一位厲害人物卻在雅各賓派(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參加雅各賓俱樂部的激進派政治團體,1794年7月27日的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政權)與反法聯軍的夾攻下流亡國外。1804年,他移居到英國,在英國陸軍部擔任對法戰爭的重要顧問。在此期間,他提出了一份著名的國防方案,小皮特政府執政後,很快就將該方案呈給了英國國王。迪穆里埃這樣說道:「現在,是時候讓波拿巴高懸在英格蘭頭上的利劍落下來了,沒有什麼比一味固守更加危險,它為敵人提供著用各種手段展開攻擊的廣闊空間……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從防禦至上轉變為進攻性策略。如果從今年開始進攻政策還不能取代固守政策,你們就將看到,波拿巴得手的機會將迅速增加。」從這個層面來講,「小皮特大戰略」的確具有更多的內涵。229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是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看作是英國為本國安危所進行的一場海戰,那就完全忽視了這背後的諸多細節和內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