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督山島1241:刪除的記憶 (公元1241年) 一 猛烈風暴
2024-09-30 22:02:25
作者: 熊顯華
1
1241年,在地中海西部發生了一次最大規模的海戰,熱那亞海軍遭受了最為慘重的失敗。作為勝利方的西西里王國,卻因這場發生在托斯卡納群島的基督山島(Montecristo Island,也叫蒙特克里斯托島,位於義大利和法國科西嘉島之間)的海戰勝利而得不償失,因為這為教皇提供了另一個藉口來反對自己。一年後,在里昂召開的宗教會議上,西西里王國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49被罷免了。更讓這個國家未曾想到的是,為了一場海戰的勝利竟然賠上了全部身家。控制海洋,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是取得戰略性勝利的前提,但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否能為這樣的勝利提供源源不斷或者強有力的支撐。腓特烈二世的教訓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深刻的體會。
然而,作為在地中海這一海域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基督山島海戰,我們很難在歷史文獻中找到濃墨重彩的描述。除了極為少量的歷史記載,我們看不到任何紀念碑或者繪畫來表現這次勝利——相比薩拉米斯、米拉等海戰,是否過於寒酸呢?
因此,我們也有理由去懷疑:是否被歷史有意地遺忘了?刪除的記憶,刪除的基督山島海戰。如果勝利的一方是熱那亞(Genova)50,那麼在羅馬和梵蒂岡一定會有關於這場海戰的圖像被保存,就像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細心的觀察者能在許多地方發現人們對勒班陀海戰的紀念一樣。腓特烈二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領導的這個國家取得了中世紀的一次大規模海戰的勝利,卻恰恰證明了他的國王形象有多麼惡劣。畢竟,與許多海戰有著極大不同的一點是,它沒有因此獲得大量與財物有關的勝利。腓特烈二世俘獲的只是大量神職人員而已——他們原是打算前往羅馬參加宗教會議的。
中世紀的歐洲很少發生大規模海戰,這與古代和近代的海戰有著很大不同——大部分政治實體都不能稱之為「國家」,或者說缺乏一套完整的國家機制,它們不具備建造和使用一支大型艦隊的能力。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講,1241年的基督山島海戰更具備歷史意義了——腓特烈二世統治下的西西里王國竟然勝利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1239年的夏天,地中海的西部暗藏著一場猛烈風暴。以創立異端制裁所、維護教皇特權而著名的格列高利九世(Pope Gregory Ⅸ)51,與義大利北部的海洋國家威尼斯和熱那亞聯盟,計劃征服西西里王國。根據聯盟規定:所有成員不能單獨媾和;所有戰艦在交戰中必須在船艉同時懸掛雙方的旗幟,在左舷懸掛威尼斯的聖馬可旗幟,在右舷則懸掛帶有聖喬治圖案的熱那亞旗幟。
有意思的是,這場戰爭還沒有開始前,教皇國52、威尼斯和熱那亞就在瓜分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區域了,就像「在殺死熊之前,人們就開始瓜分熊皮了」一樣。
教皇國,特別是格列高利九世恨透了西西里王國國王腓特烈二世,這位國王同時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耶路撒冷的國王——這應該不是表面的嫉妒和宗教原因,他曾懷疑腓特烈二世對信仰懷有二心,早在1227年就宣布判處他絕罰。腓特烈二世辯稱絕罰無理,本人絕沒有二心,同時他還譴責羅馬教廷。這事似乎不了了之,但腓特烈二世以受絕罰之身擅自發動十字軍東進,在攻下賽普勒斯後就耶路撒冷問題同埃及、蘇丹進行單方面談判。這下徹底激怒了格列高利九世,教皇遂決定通過宗教名義除掉這個不可一世的傢伙,以便奪取腓特烈二世擁有的成果;威尼斯對亞平寧海岸的巴列塔(Barletta)等地特別感興趣,希望能得到它們;熱那亞則覬覦西西里的錫拉庫薩已久。這三個國家各自的利益原本是不合的,沒有想到爭論不休的它們竟然破天荒地聯盟起來了。於是,各自的事情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演變成一個聯盟去對付一個島國了。
聯盟一旦形成,就會對西西里王國形成巨大的威脅。格列高利九世的計劃是:利用聖靈降臨節53的時機,在羅馬召開一次慶祝集會,到那時諸侯們就可以決定廢黜帝王。很明顯,格列高利九世是想利用宗教的名義排擠掉腓特烈二世,但這消息不脛而走,被腓特烈二世知道了。
為了阻止這幫教徒參會(從法國南部或義大利北部乘船前往羅馬的會議參加者),腓特烈二世專門布置了一道海上封鎖線。可是,要對一定海域實行封鎖並不容易,它需要一支較為強大的艦隊,以及對海權的掌控能力。對西西里王國來說,這是頭一遭,之前沒有,之後也不會有——動用全國之力設置一道封鎖線,僅僅是為了俘獲搭載著神職人員的戰艦。
2
1239年的夏天是不平靜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與熱那亞、威尼斯聯合意圖征服腓特烈二世統治下的西西里王國。1240年,在羅馬召開的宗教大會上,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呼籲對「不聽話、任性妄為」的腓特烈二世給予嚴厲的絕罰。這是一種針對神職人員和教徒的重大處分形式,即教會將某人從信徒團契(源自《聖經》中「相交」的說法,指上帝與人之間、基督徒之間相交的親密關係)中排除,不許他參加教會的聖禮,剝奪他作為教會成員的權利。
腓特烈二世得知此消息後,遂開始考慮應對之策。譬如,如何將西西里王國的艦隊投入到這場表面看是一場「宗教紛爭」的戰爭當中?這場戰爭從戰略上該如何布局?對他而言,他現在所處的境況實在是太糟糕了:如果將艦隊一分為二,當然可以從戰略上做到較好布局,兩支艦隊可以在被義大利狹長半島所分割的威尼斯、熱那亞的海岸和據點巡邏。可是,這樣一來,艦隊的實力就會因此大打折扣。如果選擇建立同盟,譬如讓比薩人去進攻熱那亞,自己則將整支艦隊全部集中在威尼斯的水域進行備戰,同樣會面臨一個問題:比薩人若是失敗了,豈不是腹背受敵?如果將整支艦隊與比薩艦隊混合在一起,組成一支力量更強大的聯合艦隊共同對付兩個海軍大國之中的一個呢?也還是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封鎖海岸線?
經過深思熟慮,腓特烈二世決定將戰場放在亞得里亞海。因為,亞得里亞海屬於地中海的一個大海灣,在義大利與巴爾幹半島之間,其沿岸有許多港口,威尼斯也在其中。同時,它還是歐洲南部通往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為了在這裡挑起事端,腓特烈二世想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辦法,他讓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尼古拉·斯皮諾拉(Nikola Spinola)率領幾艘槳帆戰船從事私掠活動。1239年間,斯皮諾拉進行的私掠活動效果顯著:成功俘獲了18艘威尼斯商船。1240年,他又在亞得里亞海伏擊了4艘威尼斯槳帆戰船,俘獲了3艘威尼斯商船。據說,這些商船運載了價值7萬銀馬克的貨物,腓特烈二世賺翻了。當然,他的目的也達到了——如願以償地挑起了事端。
1240年9月,威尼斯人決定給這位狂妄的國王一點顏色看看,在總督雅各布·蒂耶波洛(Jacopo Tiepolo)54的親自指揮下,一支實力強大的威尼斯槳帆戰船艦隊出現在亞平寧海岸邊,這次行動的目的在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專門捕捉和洗劫腓特烈二世的商船。不久,有兩艘滿載人員和財寶的商船遭了殃。在布林迪西(Brindisi),威尼斯槳帆戰船艦隊燒毀了一艘從耶路撒冷聖地朝聖回來的船隻。威尼斯人還不解氣,將整個亞平寧海岸都置於緊張狀態,洗劫了諸多港口,像泰爾莫利(Termoli)港在被洗劫之後,還被付之一炬。滿載戰利品的威尼斯艦隊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潟湖城。
腓特烈二世憤怒不已,伺機報復。他一直盼望著10月到來,因為那時候亞寧平海岸將進入秋季,暴雨頻發,他可以利用這樣的惡劣氣候實施瘋狂的劫掠。於是,這個帝王的形象再次被人定格為暴君。就在3年前(1237年),他俘獲了威尼斯總督雅各布·蒂耶波洛的兒子彼得羅·蒂耶波洛(Pietro Tiepolo),出於報復的另一種方式,殺死敵人至親之人會讓他內心更為滿足。這個可憐的總督之子就這樣被絞死在特拉尼海岸的一座塔樓上。選擇這個地點,主要是為了讓過往的威尼斯商船能看到這一幕。不過,有學者認為這個故事是編造的。無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腓特烈二世晚年的種種行為表現來看,他的確是一個暴君。
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樣一個精通七種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的君主是個暴君,很多時候,他給人的印象不是一位君主,而是滿腹經綸的學者。因此,腓特烈二世也被後人視作一個具有多面性的富有爭議的帝王。
1224年,他在西西里創辦了那不勒斯大學和一所詩歌學校。他本人也寫過一部詩集《獵鳥的藝術》,還把西西里的法律編成法令集。他非常重視自然科學的傳播和研究,將伊斯蘭學者掌握的知識引進到西西里。在這個過程中,他做了一些試驗(據說是人體實驗),因此外界認為他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當然,也有可能是教皇對他的誹謗。腓特烈二世異常注重帝王的威嚴:他年輕的時候清秀富麗,看上去個性很沉穩;晚年的時候,表情陰沉,似乎對整個世界都充滿憤怒和怨恨。
造成腓特烈二世暴君形象的根源極有可能是他不快樂的童年。他的母親康斯坦絲(Costanza)55本是西西里公主。根據薄伽丘在《名女傳》里的記載,一位叫約阿基姆的卡拉布里亞修道院院長向她的父王羅傑二世(Roger Ⅱ,1095—1154年)預言:如果她結婚,將毀滅西西里。父王相信了,康斯坦絲從小就被關在了修道院裡,成為一名修女。過了幾十年,也許是人們忘記了那個預言,這時的康斯坦絲已經32歲了。因政治原因她嫁給了亨利,即後來的亨利六世(Heinrich Ⅵ)56。婚後的她一直沒有孩子,直到40歲才懷上,此時外界流言四起,人們似乎又想起了那個可怕的預言。為了阻止這個預言應驗,有人誣陷說她把一個屠夫的兒子調換成了皇子,這對靠血緣世襲的西西里王室而言是十分危險的。1194年12月26日,康斯坦絲在趕往西西里的途中生下了孩子。為了證明這個孩子是正統的,她在耶西(Iesi)的市集上搭起了帳篷,允許鎮上年長的已婚婦女觀看自己分娩。可想而知,作為一個母親,她當時的心裡有多麼悲痛。
幼年的腓特烈二世是在不受重視甚至是歧視和虐待中(曾流浪在街頭,依靠一些好心人施捨飯食而活)度過的,沒有人關心他,有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說法不一,教宗應該是派遣了教會人士對他的飲食起居、教育進行專項負責,看似他不願意接受教會給予的管教,從而有流浪巴勒莫街頭的事情發生)。悲慘的童年生活讓他變得只相信自己,極端地自我和世故。
15歲那年,腓特烈二世被迫與大他10歲的寡婦——阿拉貢王國的公主康斯坦絲結婚。
1214年,因奧托四世(Otto Ⅳ von Braunschweig)57在1217年7月27日的布汶戰役58中慘敗,這使得腓特烈二世有機會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斯坦絲於1198年9月27日去世,她請求奧托四世保護自己的兒子)。事實上,腓特烈二世與教皇的矛盾很深,奧托四世不喜歡腓特烈二世,只想控制他、利用他,因為他一度想入侵西西里。1234年,教皇支持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就是德意志國王亨利七世反對自己的父親。腓特烈二世很快就平定了這場叛亂,並廢除了兒子的王位,把他終身監禁在義大利的監獄裡。腓特烈二世成為西西里王國國王的時候,他經常說自己最愛的是西西里王國,他還說自己這一生遭遇太多。事實的確如此——他一生對女色、征伐有著極為強烈的欲望。據傳說,在他去世的時候,惡魔把他的靈魂從埃特納火山口帶往了地獄。
這樣看來,我們或許能夠理解為什麼在基督山島海戰中,腓特烈二世一定要俘獲搭載著神職人員的戰艦了。當那個以創立異端制裁所、維護教皇特權而著名的格列高利九世要對腓特烈二世實行絕罰的時候,這個人的心裡一定是異常憤怒的。
3
腓特烈二世的艦隊有著不一樣的特質。簡單來說,它們由多種艦船組成,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長船和圓船的作用顯而易見:前者因在航行中阻力較小,具備速度上的優勢,它主要用於作戰;後者則用於運輸貨物,有時也可用作兵力輸送。
腓特烈二世的艦隊是地中海最有名的一類船,因此腓特烈二世特別青睞它。這是12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種槳帆戰船,屬一列槳,具備靈敏、迅速的特點。船艏的特點最大,它是向外突出、終端呈尖刺狀的裝置,在航行中,它乘風破浪般地昂立在水面上。一列槳戰船裝配了桅杆和風帆,這是動力之一,更主要的動力來源於大約100支船槳的驅動。每一支槳分別由一名槳手操作,他們成對地坐在橫貫船身的座板上。這種划槳方式和近代前期的槳帆船的划槳形式有區別,後者在一層槳座上增加了多名槳手,他們同時操縱一支槳。另外,這種槳帆戰船還配備了各類人員,負責掌舵、卷帆和操縱帆索、錨索。與前者的相對單一相比,後者的分工、協作更完善。對於前者而言,雖然沒有具備後者的眾多優勢,但它船艏的尖刺如前文所述是抬出水面的,配備的槳手也更少,給作戰人員留下了更為開闊的空間,使用的是帶三角帆的拉丁式帆具。簡而言之,它與拜占庭的一層划槳戰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形式上的變化並未改變駕駛船隻的原理——中世紀的槳帆戰船和古代的單、多層槳帆船都一樣,它們都是利用側舵進行航行,船舵的形狀與槳有著較大的相似性,就像今天的划艇所使用的一樣。舵被安裝在船艉的一側,由一根纜繩上下牽引著。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北方地區的船隻一般都使用右舷的獨舵航行,而在地中海地區,人們喜歡使用同時安裝在左舷和右舷的雙舵。無論是使用單舵還是雙舵,槳帆戰船都具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當海上颳起側舷風時船隻會發生傾斜,從而讓舵葉抬高到水面之上,而操作船槳的槳手也會因此消耗許多能量。如果側舷風或者海上風暴更為猛烈,就極有可能損壞船舵。這一致命問題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法解決,直到加入了位於船艉中間位置的尾舵,並在舵上包上青銅或鐵皮後才得以緩解。不過,這已經是13世紀了——聰明的斯堪地那維亞人想出了這樣先進的改良方法。在地中海地區,將近200年後才出現有尾舵的槳帆船。
雖然腓特烈二世艦隊的驅動力和古代戰船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支艦隊的航行速度很快。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採用長船的船體造型設計的同時增加了槳手的人數,並提高了划槳的頻率。因此,腓特烈二世的艦隊在與熱那亞人的戰鬥中能夠輕易地甩開敵艦。按照槳帆戰船的標準形制,其長約40米,吃水深度1.5米。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一隊熟練的槳手——比如腓特烈二世艦隊的槳手——就能夠通過提高划槳頻率的方式,讓艦船的速度達到10節。也就是說,與當時的商用槳帆船相比,其速度快了3倍。
地中海的槳帆戰船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古希臘和拜占庭帝國的造船藝術。這些槳帆戰船有許多相通之處,唯一的區別在於船身的大小和槳手的數量。槳帆戰船的船型越大、船身越堅固,就意味著自身的重量越大,速度趕不上常規的槳帆戰船。這種船用於運載貨物時有較大優勢,但是對熱那亞人來說就是一個劣勢了。在那個時代,人們習慣將較大的槳帆戰船稱為「塔利登」(Tariden),配備的槳手一般超過80人;比較小的船稱為「加利昂」(Galion),配備的槳手一般在60~80人之間,屬於海盜比較青睞的船型;船型再小一些的稱為「撒吉塔」(Sagitta),配備的槳手一般為40名,兩側各20名,這種船型在海上行駛速度極快,誇張點說,行駛如飛,可用作傳令船和偵察船。腓特烈二世的艦隊普遍採用第二種船型,這意味著在機動性和接舷戰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
實際上,在那個時代的海上作戰,槳帆戰船本就是為進行接舷戰而設計的。為了提升航行速度,普遍採用的方法是船上配置大量槳手,但因此占據了較大的空間,使得運載能力降低了許多。對於運載貨物而言,人們更喜歡拉丁式的帆具或三角帆的圓形凸肚船,這種帆具及船型在順風行駛的時候具有很好的適航性,如果採取蛇形前行,許多時候可以不用划槳,其航行速度也能達到3~5節。這一優勢非常適合遠距離航行,因為它將大大減輕槳手的壓力,給槳手更多儲存體力的時間。以白天和夜晚為例,白天這種船的航程可以達到50~60海里,晚上若繼續航行的話,可以航行雙倍的路程。從11世紀到中世紀末期,這種船在歐洲得到廣泛應用,在十字軍時代用於運輸十字軍的船型也是它。當時的西西里王國,實力最雄厚的時候擁有60艘槳帆戰船,這也是腓特烈二世敢於同聯盟艦隊作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前文所述,這支艦隊由多種艦船組成,如果各自配合得當,其作戰效果將大於60艘槳帆戰船本身所具備的戰鬥力。
當時的西西里王國擁有許多造船廠,比較重要的造船廠分布在布林迪西、那不勒斯、墨西拿、阿馬爾菲(Amalfi)59、薩萊諾(Salerno)。建造艦船需要大量資金,為此,腓特烈二世在神聖羅馬帝國全境徵收用於建船的賦稅。造船所需的木材、瀝青和鐵等物資也全部實行嚴格管理,由國家壟斷經營,不允許私人販賣。對腓特烈二世來說,他必須舉全國之力,並在宏觀調控、組織和調配上進行強化。
為了這次「神聖的海戰」,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腓特烈二世深知自己不具備卓越的指揮艦隊作戰的才能,他把這支幾乎耗盡國家財力物力的艦隊的指揮權交給了海軍將領。在他統治時期,有3位重要的海軍將領,他們分別是馬爾他伯爵亨利(恩里科)·佩斯卡托(Enrico Pescatore,但這並非他的真名,Enrico在義大利語中是亨利的意思,Pescatore是漁夫的意思)、尼古拉·斯皮諾拉和安薩爾多·德馬里(Ansaldo de Mari,西西里海軍司令)。這三位海軍將領都能征善戰,經驗豐富。譬如安薩爾多海軍上將,他在1243年就獲得了腓特烈二世授予的神聖帝國旗幟,被稱為「西西里王國和神聖帝國的海軍上將」。亨利·佩斯卡托甚至還被官方默許進行海盜活動。這些優秀的海軍將領均得到重用,擔任艦隊司令,被賦予廣泛的權力(最大的權力當數對艦隊成員的司法權)。從這一點看來,腓特烈二世在「皇帝政權的組織程度上遠遠地走在了那個時代的前面」,而其他的歐洲國家,至少在幾百年後才擁有這樣的特質。這樣一支艦隊,在多次遠征的行動中,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現在,腓特烈二世將利用這支艦隊捍衛自己的皇權,並在1241年做一個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