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杜伊利烏斯紀念柱
2024-09-30 22:01:59
作者: 熊顯華
1
在米拉海戰之前,帶領羅馬艦隊的指揮官不是蓋厄斯·杜伊利烏斯,而是執政官格內烏斯·科內利烏斯·西庇阿(Gnaeus Cornelius Scipio)。作為先遣艦隊,這次出海的任務是肅清迦太基劫掠船,確保義大利海岸不受侵擾。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任務完成得比較順利,西庇阿命令艦隊向墨西拿海峽航行,自己則率領17條戰艦航行在全艦隊的前面。當西庇阿的先遣艦隊航行到西西里島東北部的利帕里(Lipari)島,準備搶占該島的主要港口利帕拉(Lipara)時,迦太基艦隊突然出現,這支艦隊有20艘戰艦,把羅馬人困在了港內。
驚慌失措的羅馬人戰敗了!連執政官西庇阿也被俘虜,後來雙方交換戰俘,西庇阿才得以回到羅馬。
為了阻斷羅馬人與義大利本土的聯繫,迦太基決定控制西西里島東北角的米拉海域。這一次,羅馬任命蓋厄斯·杜伊利烏斯為艦隊指揮官,雙方在米拉進行對決。蓋厄斯·杜伊利烏斯利用秘密武器「烏鴉」,充分發揮出了羅馬陸軍軍團的超強作戰能力。
羅馬人勝利了,贏得很是光彩。
1565年,在卡皮托利諾(Capitolino)山的山腳下發現一篇銘文,它來自一根船艏紀念柱的基座底下。這根紀念柱就是著名的杜伊利烏斯紀念柱,在這根紀念柱上鑲嵌了從迦太基艦船上取下來的青銅撞角。
為一名指揮官豎立一根紀念柱,足見這在羅馬人的心裡有多榮耀了!
將俘獲敵方戰艦上的撞角作為象徵勝利的習俗,這是專屬羅馬的一個特殊傳統。譬如在公元前338年,羅馬與拉丁同盟發生了戰爭。拉丁同盟是古義大利半島拉丁姆(Latium,今拉齊奧大區)地區約30個小城結成的同盟,成立於公元前7世紀,羅馬也是同盟成員之一。該同盟旨在保護加盟者的利益。到公元前6—前5世紀,因羅馬的勢力增強,其盟友擔心羅馬的日益強大繼而威脅到自身的存在,遂要求羅馬元老院交出150個席位,並要求兩名執政官名額中的一名由其他同盟城市提供人選。面對這樣無理的要求,羅馬自是不會同意,於是雙方發生了一系列戰爭。
公元前338年,羅馬在安提烏姆(Antium,今安齊奧)擊敗了拉丁同盟,拉丁姆地區也完全落入羅馬的統治之下。為了紀念這場戰爭的勝利,羅馬人將敵方艦船的船艏撞角取下,安放在一個類似於舞台的建築之上。這座舞台實際上是那個時代演說家演講的場地,人們把它稱為「Rostra」,翻譯過來就是「船喙」的意思。在船喙附近就豎立起了杜伊利烏斯紀念柱,可見羅馬人對米拉海戰勝利有多麼看重了。後來,凱撒將這座船喙搬到了羅馬廣場外面的集會場,到奧古斯都皇帝的時候,即公元前29年,又進行了翻修。
今天,我們去羅馬旅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石方(紀念柱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不過在羅馬文明博物館中存有該紀念柱的復原品,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收藏了銘文的殘片),這個石方的前端有一些孔洞,最初的作用就是用來固定船喙的。
由此可見,羅馬的後任皇帝對先輩們取得的海戰勝利是十分重視並倍感榮耀的。公元前36年9月3日,羅馬人在瑙洛庫斯海戰(Naulochus)14後,又豎立了一根船艏紀念柱。這裡面的榮耀可見一斑了。
2
杜伊利烏斯紀念柱的意義絕不專屬於當時的羅馬帝國。
蓋厄斯·杜伊利烏斯,這位執政官的名字也成為近代義大利皇家海軍崇敬的對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人就曾用杜伊利烏斯作為戰列艦命名的一個級別。
普奧戰爭期間,1866年7月20日在亞得里亞海(Mare Adriatico,在義大利與巴爾幹半島之間,屬地中海的一個大海灣)發生了利薩(Lissa)海戰,交戰雙方是普魯士的盟友義大利和奧地利帝國,因威廉·馮·特格特霍夫(Wilhelm von Tegetthoff)海軍少將指揮得當,義大利艦隊遭受重創。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同時也是為了表示對特格特霍夫的敬意,1877年,在波拉(Pula,今克羅埃西亞普拉)豎立了屬於他的紀念柱,上面刻有這樣一行字:「勇敢戰鬥在赫爾戈蘭,光榮勝利在利薩,他使奧地利海軍獲得了強大和不朽的聲譽。」1886年,在維也納的紀念柱也建成,1935年,該紀念柱被轉移到奧地利格拉茨(Graz)。
在聖彼得堡、波爾多、紐約、柏林,我們都會看到類似於杜伊利烏斯式的紀念柱,米拉海戰的勝利已成為不可磨滅的公眾記憶。
這樣的記憶也表明當時羅馬人敢於挑戰強大的海上帝國,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在之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以絕對的優勢毀滅了這個強大的海上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