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巨浪對決:海權興衰2000年> 二 秘密武器「烏鴉」

二 秘密武器「烏鴉」

2024-09-30 22:01:56 作者: 熊顯華

  1

  關於這種武器到底是什麼,歷來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和多種說法。總體來說,這是羅馬人把陸戰戰術運用到了海戰上的產物。

  波里比阿的《歷史》、德國歷史學家阿內爾·卡斯滕(Arne Karsten)和奧拉夫·布魯諾·拉德(Olaf Bruno Rader)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以及威廉·伍德索普·塔恩(William Woodthorpe Tarn)的著作《希臘的軍事和海軍發展》(Hellenistic Military and Naval Developments)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由於船隻造得拙劣和笨重,有人提出一個建議,建造一個裝置來協助作戰,它後來被稱為「烏鴉吊橋」(Corvus)。這個裝置的結構如下:在甲板上豎立一根圓木,高4尋(約7.31米),寬4掌(40.6厘米)。這根圓木頂端有一個滑輪,用來拉拽一架梯子。這架梯子釘有許多橫木板,長6尋(約11米),寬4步(約1.2米)。梯子兩側都裝有護牆,高可容膝。在梯子的頂端有一個鉤子,向前凸出。它的上端安著一個環,整個鉤子看起來有點像麵包師用的槽鉤。在環上系一根繩索,在衝撞敵船的時候「烏鴉」就通過圓木上的滑輪放下,鉤入敵船的甲板中。有時候是安在甲板前,有時候通過旋轉這個裝置來對抗試圖從側面衝撞過來的敵船。一旦「烏鴉」扎入敵船甲板中,兩艘船就被鉤在一起,船舷與船舷也挨在一起。羅馬人就從各處跳到敵船上。如果是船艏對船艏,那麼羅馬人就排成密集的兩列隊形穿過「烏鴉」,為首的士兵用盾牌保護前方,而其後的士兵則將盾牌邊緣放到護牆上以保護側翼。他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武裝起來,等待有利的時機發起進攻。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按照波里比阿記載,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除了使用通用的撞角戰術外,還使用了這種秘密武器「烏鴉」。據說,這種武器十分有效,但只在公元前260年的米拉海戰和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諾穆斯角(Cape Ecnomus)海戰中出現過。只要我們細心揣摩就會發現這種武器存在著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在古代的計量單位中,1尋相當於現在的1.828米。那麼懸掛「烏鴉」的圓木就高達7.31米,跳板的長度約11米,這樣的高度在具體作戰中明顯會讓艦船的行駛極不平穩。在放下跳板之前,船槳必須插入水中以保持船身的穩定。我們不說敵方的干擾因素有多大,海戰中至少要考慮到風速、划槳力度這兩種因素的存在,因此,我們有理由去懷疑這秘密武器——「烏鴉」是否真的存在過。

  波里比阿的重要著作《歷史》用了40卷的篇幅講述自第一次布匿戰爭直至迦太基和科林斯的毀滅歷程。遺憾的是,這樣一部研究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地中海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僅保存下來三分之一。他這樣用「文學性」的修辭手法去描述羅馬帝國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其目的何在呢?

  在他看來,羅馬人的勝利主要取決於其勇敢、堅毅、慷慨的高貴品質。這裡的「慷慨」實際上是指共和體制下的公民法帶來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在羅馬人成功走向海洋並擊敗了當時最為優秀的海洋民族後,這個帝國的現實權力就與海權密不可分了。若干年後,馬漢理論的橫空出世證明了這一點。

  回到羅馬人的秘密武器「烏鴉」上,如果能從其他的史料中獲得相關的記載,結合兩者的論述,我們或許能更為接近真相。

  在8卷長的《羅馬史》中,古羅馬歷史學家卡修斯·狄奧(Cassius Dio,150—235年)用希臘語進行寫作,其中關於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記述雖然現在已經殘缺,來自拜占庭帝國阿歷克塞一世時期的歷史學家約翰·佐納拉斯(John Zonaras)卻採用節錄或完整摘抄的方式保存了這部歷史作品中的諸多內容。

  約翰·佐納拉斯是12世紀的歷史學家,致力於研究公元前3世紀的那段歷史。關於米拉海戰前羅馬人造船的情況,他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到達西西里後,指揮官蓋厄斯·杜伊利烏斯就意識到迦太基的戰船在堅固程度和大小方面相比羅馬戰船並不占優勢,但是在划槳的速度和完成戰術動作方面卻超過了羅馬人。因此,他下令將所有三列槳戰艦都安裝上一些機械裝置,包括錨、固定在一根長杆上的鐵爪篙和另外一些類似的輔助設備。羅馬人打算把這些東西扔向敵船,從而將之與自己的船鉤在一起,這樣士兵便可以登上敵船展開肉搏了,就像是在陸地上戰鬥一樣。這裡依據的是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布魯諾·拉德在《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引文,也可以參閱卡修斯·狄奧在《羅馬史》中的描述,目前中文沒有全譯版。作為皇帝的密友,狄奧的記載有著很重要的歷史價值。更多的詳情可參閱洛布(Loeb)古典圖書館典藏的《羅馬史》,以及佐納拉斯等人對《羅馬史》的表述。

  至此,更為接近真相的一面或許出現了。

  書寫羅馬歷史的史學家,特別是波里比阿一類的採用了修辭手法,以作家的筆調將羅馬人的勝利儘可能彰顯得更偉大些。再者,這場持久的戰爭本身就屬於帝國霸權爭奪戰,談不上什么正義與非正義。事實上,是羅馬人通過進攻墨西拿挑起了戰爭。

  或許羅馬人早就知道一旦戰爭開始,如果表現出從未接觸過海戰的樣子,他們的勝利就顯得更加榮耀了。

  2

  公元前264—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爆發了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年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米拉海戰就發生在這期間。

  羅馬在拿下整個亞平寧半島後,其擴張的野心日益增強。作為地中海西部比羅馬更古老、更富裕的迦太基帝國,其勢力已經從北非發展到伊比利亞半島及西地中海。羅馬想要對外擴張,就必須除掉這個強大的海洋帝國。

  因此,這兩個國家遲早是要發生戰爭的,只需要一根導火索就可點燃。

  在地中海及義大利和北非的交通要道上有一個小邦國叫錫拉庫薩,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地帶。公元前485年,位於西西里南部的希臘城邦蓋拉(Gela)的僭主格隆(Gelon)占領了錫拉庫薩,並自立為錫拉庫薩僭主。錫拉庫薩在他的治理下,國勢日趨強大。公元前480年,格隆在希梅拉(Himera)附近大敗迦太基軍隊,隨後,他的繼承者希倫一世(Hieron Ⅰ)也極力對外擴張,並插手亞平寧半島一些城邦之間的爭鬥。在打敗迦太基的同盟者伊特魯里亞(Etruscan)9後,錫拉庫薩終於成為地中海西部實力不容小覷的海上強國。公元前289年,僭主阿加托克利斯(Agathocles,他曾在公元前304年自封西西里國王)死後,這個國家陷入到不安定的境地中,尤其是他在義大利坎帕尼亞(Campagna)招募的自稱馬墨爾提尼人(Mamertines,意為「戰神之子」,荷馬在《伊利亞特》中把戰神馬爾斯說成是一名百戰不厭的英勇武士)的僱傭軍,於公元前288年脫離錫拉庫薩的統治,占領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緊靠義大利的墨西拿城,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

  這是一個好戰的政權。他們在墨西拿站穩腳跟後,以此為基地開始了對周遭區域的肆意殺戮。公元前265年,當時還未成為錫拉庫薩國王的希倫二世(Hieron Ⅱ,公元前269年加冕為王)為了加強統治,確保海上貿易安全,同時也是為了稱霸整個西西里,決定出兵圍攻墨西拿,趕走這幫殘暴的傢伙。

  錫拉庫薩是西地中海實力不容小覷的強國,墨西拿瞬間陷入到困境中。這時,城內出現了兩派:一派建議尋求迦太基的保護,另一派建議與羅馬結盟。當時羅馬的想法是不介入這場紛爭,畢竟這個好戰的僱傭軍政權危險係數較高——羅馬也曾出現過僱傭軍反叛的事件。但是,問題出在迦太基這方,它沒有絲毫考慮就答應了,並讓在墨西拿海峽巡邏的迦太基軍隊開進了墨西拿城。

  讓人倍感戲劇性的是,迦太基一插手墨西拿,錫拉庫薩的軍隊竟然沒有抵抗就撤退了。羅馬這邊恐慌了:一方面想奪取西西里及其商業城市,特別是墨西拿,不能眼看著這個重要的商業城市落入迦太基人的手中;另一方面又擔心迦太基強大的軍力,特別是海軍的實力,如果貿然出兵就等於公然開戰,以目前的實力而言勝算不大。

  其實,羅馬人心裡很清楚,只要能成功地利用這次事件,就能進而控制整個西西里,繼而封閉西地中海。換句話說,就能對迦太基產生巨大的威脅,為帝國的擴張之路開啟更好的局面。

  羅馬元老院對此事的意見也不統一,就把問題提交到森都里亞大會(即百人團大會),最後森都里亞大會做出了出兵西西里的決定。公元前264年,由羅馬執政官克阿皮烏斯·克勞迪烏斯·考德克斯(Appius Claudius Caudex)率領的軍團登陸西西里島,於是墨西拿事件則理所當然地成為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羅馬人的計劃是先與馬墨爾提尼人聯盟,在進軍西西里島後逼迫錫拉庫薩加入他們的聯盟。

  羅馬軍隊在渡過墨西拿海峽後,迫使迦太基軍隊後撤,隨即占領了墨西拿城,並與馬墨爾提尼人結盟。

  於是,迦太基帝國勃然大怒,向羅馬宣戰。

  3

  羅馬人並非像波里比阿說的那樣對海洋一無所知。

  在米拉海戰之初,迦太基的部分艦隊試圖採用縱穿和迂迴的戰術對付羅馬人,兩次都失敗了。被波里比阿描述得厲害無比的秘密武器「烏鴉」卻在米拉海戰後的戰爭記錄里少有提及,除了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諾穆斯角海戰的相關記述里提到過一次。

  上述兩方面的內容將給予我們一些思考:羅馬人發明的秘密武器是否是他們制勝的關鍵?如果這種秘密武器真的那麼厲害,為什麼羅馬人在取得波恩角海戰勝利後竟然因為它遭受了一次可怕的經歷?

  在公元前260年的米拉海戰中,幾乎沒有海軍的羅馬人出奇制勝。我們只要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是一場屬於陸軍和海軍的交戰。換句話說,羅馬人是在用陸軍作戰的思維對決海上強國的優勢艦隊。

  公元前264年,已經稱霸亞平寧半島的羅馬人不甘現狀,在權衡利弊後開始向海外擴張,出動高達4萬人的軍隊包圍了西西里島的迦太基人據點阿格里根圖姆城(Agrigentum),這座位於西西里島西南部的城市當時也叫阿克拉加斯(Acragas),現在的名字叫阿格里真托(Agrigento)。面對來勢洶洶的羅馬軍隊,迦太基軍隊拼死抵抗,圍城戰打得異常慘烈,羅馬人付出損失3萬人的代價後獲得了勝利。

  可惜,奪取的卻是一座空城。

  羅馬人傷亡太大,以至於基本沒有什麼力量阻止敵人的突圍。此後,雙方的戰場開始轉向海上,羅馬人的陸軍軍團是能征善戰、久經考驗的,如何在海戰中也能發揮同樣的作用成為羅馬統治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迦太基的海軍實力是羅馬人望塵莫及的,為了彌補這短板,羅馬人硬是憑藉秘密武器「烏鴉」讓這短板憑空消失了。

  如前文述及,這是一種把活動的吊橋用滑輪固定在桅杆上的特殊裝置,在吊橋的另一端有一個鐵爪篙,因這種小吊橋可以像烏鴉嘴一樣牢牢地抓住敵船,羅馬人就把這套特殊的裝置叫作「烏鴉」。當艦船安上這樣的裝置後,就能夠在海戰中利用接舷戰術放下吊橋。這時,具備超強作戰能力的羅馬陸軍就可以通過吊橋躍上敵艦,在敵艦的甲板上展開肉搏。

  米拉海戰中羅馬人用陸軍作戰的思維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迦太基海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迦太基海軍面對不成氣候的羅馬海軍產生了極度輕視的心理。當羅馬艦隊出現在西西里北岸的米拉海角附近時,參戰的130多艘迦太基艦隊竟然連戰鬥隊形都沒有展開就迎面向羅馬艦隊衝撞過去。這正好中了羅馬人利用接舷戰術發揮秘密武器「烏鴉」作用的圈套。

  戰局就這麼輕易地開始向羅馬人傾斜了,而迦太基海軍也終於明白這種奇奇怪怪的裝置是幹什麼用的了。

  迦太基的艦船想拼命擺脫這可恨的「烏鴉」,無奈為時晚矣!那些鐵爪篙就像是有魔力一樣死死地鉤住了他們的艦船。一場海戰就這樣演變成猶如在陸地上發生的對決戰。凡是被「烏鴉」鉤住的艦船,上面的士兵要麼被殺死,要麼被俘虜,而那些沒有被「烏鴉」鉤住的艦船一看不妙,根本無心戀戰,狼狽而逃。羅馬人以較小的代價俘獲或擊毀了40多艘敵艦。米拉海戰之後,羅馬人一度控制了西西里海域,西西里島上的許多城邦也紛紛歸附,迦太基只保留了西西里島西端的一些城市。

  讓人悲哀的是,米拉海戰後的迦太基艦隊竟然沒有吸取教訓。

  公元前256年,雙方在埃克諾穆斯角又發生大規模海戰。這次羅馬人故技重施,投入了330艘艦船,10萬餘人的槳手以及4萬人的陸軍;迦太基則投入了350艘艦船,船上各類人員總數達到15萬人,仍妄圖以海軍的絕對優勢控制戰局,其結果又是慘敗。

  我們是否可以判定羅馬人的勝利取決於「烏鴉」的使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儘管在兩次海戰中羅馬人都取得了勝利,我們也只能說這種特殊裝置僅在短時間內使用於艦船,也的確起到過一定的作用。然而,一個讓人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如此先進的「烏鴉」最後卻從艦船上消失了,難道羅馬人遭遇了什麼嗎?

  一個最重要的解釋就是:它不適合海上作戰。

  這樣的論述與上文並不矛盾!羅馬人在埃克諾穆斯角海戰中取得勝利後,由於其陸軍在非洲戰場的戰事遲遲沒有結果10,於是元老院決定調回一些軍隊。這批軍隊乘船到西西里南部海岸的時候遭遇了巨大的風暴。羅馬人想繼續用「烏鴉」這種特殊裝置快速上岸,結果遭受到了慘重損失。370艘艦船中有300艘沉沒,約10萬人遇難。波里比阿將這次失事稱作古代最著名的海難之一。

  這次失事的原因是艦船側翻。

  如果「烏鴉」這種特殊裝置的確如羅馬人所說的如此厲害,那麼羅馬人肯定會在歷史書中大量記載。然而,就連波里比阿也沒有再次提及,究其原因只有一種可能:羅馬人已經知道「烏鴉」不適合海上作戰,最終放棄了它。

  在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勝利後,迦太基軍因遭到很大的損失而被迫撤退。隨後,羅馬軍隊在非洲登陸,目的是想儘快摧毀迦太基帝國的根基,以便結束戰爭。由於戰線太長,補給出現嚴重問題,元老院決定抽調回一批軍隊,由執政官馬庫斯·阿提利烏斯·雷古盧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帶領大約1.5萬人的部隊繼續與迦太基軍隊作戰。迦太基在經歷幾次失敗後,開始反思,決定雇用來自斯巴達的將軍克桑提普斯(Xanthippus)對決強悍的羅馬陸軍軍團。

  斯巴達為什麼要幫助迦太基?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斯巴達已不是之前那個讓世人震撼的軍事強邦了。特別是在希波戰爭後,奴隸制經濟得到發展,那些在戰爭中表現突出的將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和財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了城邦的沒落。像斯巴達海軍統帥來山得(Lysander,?—前395年)11僅一次就能運回2000塔蘭特的巨款12,在雅典被擊敗後,他又輕易地獲得整車的黃金,其他跟隨他的將領也收穫頗豐。

  一時間,斯巴達人的價值觀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萊克格斯(Lycurgus)13改革帶來的良好局面也接近於崩盤。公民平等原則、艱苦奮鬥的傳統(如禁止奢侈,男子自7歲起至60歲在軍營過集體生活,以便培養在艱苦環境裡生存、作戰的能力)被衝垮,人們變得金錢至上,瘋狂追求財物且不擇手段。從此,斯巴達開始走向衰敗,大量的公民因破產而淪為二等人或黑勞士農奴(被斯巴達人征服的拉科尼亞和麥西尼亞地區的原有居民被稱為黑勞士,也叫希洛特),許多斯巴達人失去了尚武精神。不過,還是有很多不甘於現狀的斯巴達人謀生於海外,成為一些君主國(如塞琉西帝國和托勒密王朝)的僱傭兵。由於這些能被雇用的斯巴達人大都軍事素質過硬,他們常以軍官身份為當地君主訓練軍隊。

  克桑提普斯是晚期斯巴達的職業軍官,他出現在海上帝國遭受困境的時刻,迦太基人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果然,克桑提普斯不負眾望,他利用希臘化世界的最新軍事技術,在較短的時間裡提升了迦太基軍隊的戰鬥力。執政官雷古盧斯擔心羅馬元老院派遣別人搶其功勞,因此急於求勝。雙方在巴格拉達斯(Bagradas)展開對決,克桑提普斯利用強大的僱傭兵團和巨獸(戰象)頂住羅馬人的正面突擊,並成功地運用騎兵兩側包抄戰術痛打羅馬步兵。結果,羅馬軍團在非洲戰場遭受了慘重的失敗,雷古盧斯本人也被俘虜。

  此後,主戰場再次移到西西里。

  羅馬人深知再建立一支艦隊的重要性,在許多貴族的支持下,一支由200艘艦船組成的新艦隊建成了。隨後,這支艦隊在埃加特斯(Aegates)群島(今埃加迪群島)附近海域大敗迦太基艦隊。

  大勢已去的迦太基不得不向羅馬求和。

  縱觀整場戰爭,羅馬能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取得勝利,主要得益於海上艦隊。而在面對北非戰鬥結束後羅馬人打造的新艦隊時,迦太基人仍然束手無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