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六十五回一波三折大敗吐蕃海疆四合壯我河山

第六十五回一波三折大敗吐蕃海疆四合壯我河山

2024-09-29 12:03:39 作者: 暮淺安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被迫罷戰安西四鎮,吐蕃的崛起更加勢不可當。其勢力所及,東接涼、松、茂、嶲等州,南鄰天竺(今印度、尼泊爾),西至蔥嶺,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儼然一個超級大國了。儀鳳元年(676年)前後,又頻頻侵擾唐境。

  天皇、天后一心想要解決吐蕃這個心腹之患,這時契苾何力已經病故,便命宰相劉仁軌出鎮洮河(今甘肅西南部)。沒想到,這次又栽在將帥不和這個老問題上。

  劉仁軌知兵,但是他與朝中另一宰相李敬玄不和,明知道他非將帥之才,還推薦李敬玄來替他,奏道:「西邊鎮守,非敬玄莫可。」

  兩人鬧彆扭,據說是因為文人相輕;另外一個說法是,劉仁軌以前為李義府所不容,是反武派,而李敬玄是許敬宗提拔起來的,與擁武派淵源深厚。兩人陣線不同。

  其實這個李敬玄並不是個壞人,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的劣跡,反而稱他「風格高峻,有不可犯之色」。他博覽群書,是個典型的文人。貞觀末,高宗在東宮當太子時,馬周就把李敬玄推薦給了他,後召入崇賢館侍讀,曾在吏部任職。這個人工作起來也很乾練,博聞強記,史載他「典銓有序,選者歲萬餘人,每於街衢見之,無不知其姓名,時人服其強記」。萬名候選幹部,一見之下都能叫出名來,著實是個好記性,但是從來沒有上陣的經驗。

  李敬玄聽說劉仁軌推薦他去接任洮河道大總管,知道這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就奏請改派他人。

  據記載,那天正好高宗聽朝,見李敬玄再辭,就說:「仁軌須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辭!」——老劉要是點名讓我去,我都得去,你怎麼能不干!皇帝都這麼說了,李敬玄只好硬著頭皮去領一回兵。因為劉仁軌本來也是文人,也在中日白江口之戰中打了大勝仗,大概高宗就認準了有行政能力的人,也一定能帶好兵。

  儀鳳三年(678年)九月,高宗任命李敬玄代替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同時又命淮安王李神通的兒子李孝逸發劍南、山南之兵和李敬玄會合。李敬玄推辭不了,帶著工部尚書、檢校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等一班將領,率兵十八萬,浩浩蕩蕩西去。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九月十二日,李敬玄率領十八萬唐軍與吐蕃宰相論欽陵戰於青海。

  這李敬玄全不知兵,臨陣心又怯弱,與他搭檔的劉審禮卻正好相反,勇莽無謀,就知道衝殺。這個搭配,令人懸心。果然,入了吐蕃境內,右衛大將軍彭城公劉審禮率前軍深入。吐蕃宰相論欽陵率十多萬兵,看準戰機,把劉審禮一支團團圍住。劉審禮拼死抵擋,指望李敬玄來救。

  偏偏李敬玄心跳加快,慌了,不敢去救,致使劉審禮力戰不敵被俘。

  聽到劉審禮被俘的消息,李敬玄又狼狽不堪地帶兵逃到承風嶺,挖了長長的泥溝以阻止吐蕃兵將;而論欽陵則屯兵對面高山上,居高臨下,逼住唐營,聲勢甚猛。這時候敵騎漫山遍野,蜂擁而來,滅頂之災眼看要降臨。

  好在此時的唐軍中還有一位有膽有謀的將領——唐左領軍員外將軍、中日白江口之戰後歸降的百濟降將黑齒常之。

  他不顧年將半百(時年四十九歲),乘著天黑,親自帶領敢死隊五百人,悄悄偷襲。吐蕃壓根沒想到還有這等不要命的,一時大亂。論欽陵雖然還穩得住,怎奈他的右營部將跋地設不知唐軍虛實,領兵就逃。軍心一亂,論欽陵壓不住,只好跟著也退了。

  黑齒常之殺了個痛快,從容回營。李敬玄得此喘息之機,趕快收集餘眾逃回鄯州,唐軍才解了圍。雖未大敗,銳氣已失。監察御史婁師德在西征之時響應朝廷的「猛士詔」從軍。等李敬玄敗退時,又是婁師德受命收集散眾,軍隊重振。沒有此人就難有狄仁傑,此乃後話。

  而那個因為李敬玄不敢去救而被俘的劉審禮就倒霉多了,他的兒子劉易從,聽說父親陷於敵手,便綁了自己,到朝門請求入吐蕃以身贖父。高宗還能說什麼呢,只好同意了。結果等湊夠贖金,劉易從趕到吐蕃時,劉審禮傷病加羞愧,已然身亡。易從悲痛號哭,哭得吐蕃人也動容了,把屍體還給了易從。

  戰後賞罰分明,把李敬玄貶為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黑齒常之力挽危局有功,封為左武衛將軍;又派婁師德出使吐蕃,去宣諭吐蕃(去開導人家)。

  吐蕃大將、論欽陵的兄弟贊婆(也是祿東贊的兒子),到赤嶺歡迎他,以盛大的軍容來迎這個說客。婁師德對他們一番開導,又說好話又說大話,哄得贊婆心神俱醉,口服心服,情願講和。此後大約有一年多,吐蕃兵不再入唐境。婁師德進封殿中侍御史,河源軍司馬。

  光文的肯定不行,還得有武的,此後數年,唐對付吐蕃主要就靠黑齒常之了。

  他先為河源(今青海西寧)軍副使,永隆元年(680年)領兵擊退吐蕃的再次襲擾,升為河源軍經略使。

  他認為河源為唐蕃雙方力爭的衝要之地,必須守住,但這裡地處邊遠、運輸不暢,糧食問題解決不好,於是就築起了烽火台戍所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年收糧五百餘萬石。河源防線的軍糧充足後,再無後顧之憂,牢牢擋住了吐蕃的進軍腳步。

  吐蕃將軍贊婆不甘心就這麼被黑齒常之制住,也率部三萬人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縣恰卜恰河)屯田。兩軍搞起了生產大競賽。

  高宗審時度勢,決意打一個主動仗。於開耀元年(681年)五月,命黑齒常之出擊。

  唐軍精騎萬餘夜襲吐蕃兵營,大獲全勝,斬首二千級,繳獲羊、馬數萬。贊婆狼狽不堪,僅單騎逃走。

  黑齒常之在河源前後共七年,吐蕃兵畏之如虎,多年不敢犯邊。

  在武則天輔佐高宗的時代,君臣一心,東西征戰,軍事上基本取得勝利。大唐的聲威,遠播歐亞。在四境建立四大都護府,並擴大了貞觀年間所置的一個都護府的管轄範圍。這個時期的疆域——

  安西都護府:貞觀十四年(640年)置。治所先在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的諸城邦國,移至龜茲(庫車);咸亨元年(670年),移至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轄遠至鹹海。

  安東都護府:總章元年(664年)置。初治在平壤,轄高句麗、靺鞨各部。西起遼水,東至朝鮮北部,南北抵海;後來,新羅忘恩負義,趁著唐朝和吐蕃互掐,屢屢犯邊,治所移至遼東的新城。

  單于都護府:麟德元年(664年)由雲中都護府改置。治所在雲中城(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北),統轄區突厥數部,相當今天的內蒙古的陰山、河套地區。

  安北都護府:總章二年(670年)置。治所在蒙古杭愛山東部,所轄今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一帶,統管磧北鐵勒諸部。

  安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年)置。即原來的交州都督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史載「統海南諸國及境內諸州」,轄今越南北部、中部。

  再加上後來武則天稱帝後,大周朝設立的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

  此為著名的唐「六大都護府」。

  正如岑參的一首《輪台九月風夜》所寫的——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真是壯哉!大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