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六十四回烽煙四起吐蕃發難將帥失和大唐慘敗

第六十四回烽煙四起吐蕃發難將帥失和大唐慘敗

2024-09-29 12:03:36 作者: 暮淺安

  在平高句麗之後的七八年間,大唐四境的局勢又有了新變化。新的強敵崛起,老的對手復甦,情況不是很樂觀。

  高句麗餘眾不斷有反叛。高句麗酋長劍牟岑反,立高藏的外孫安舜為王,朝廷只好又以左監門大將軍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發兵征伐。安舜殺了劍牟岑,然後邁開兔子腿,逃到新羅去了。

  新羅已經忘了當年的救命之恩,派兵助高句麗餘眾與唐軍作戰,同時還公然占據已歸唐朝管轄的百濟舊地。

  此時西境的吐蕃逐漸強大起來,它把手伸到了西域,接連攻陷各州。

  高宗一面準備和吐蕃作戰,一面又準備對新羅開刀,這種想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想法非常危險。侍中張文瓘不顧病重,讓人抬著晉見高宗,勸他說:「現在我們全力對付吐蕃尚且感到吃力,何必再去打新羅。何況新羅並未侵犯大唐本土,師出無名。」高宗於是收回成命。

  吐蕃族源於羌族,繁衍於今西藏及四川西部一帶,在北周時興起,隋唐之際已是群雄並踞。到唐初,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各部,定都於邏些城(今拉薩市),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政權。

  

  貞觀八年(634年),松贊干布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同意和親,這才有了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的佳話。並帶去了大量漢家文化書籍及先進生產工具和熟練工匠,對吐蕃迅速走向文明時代立下不朽之功。

  吐蕃也是「向唐朝學習」的諸國之一,和親之後,派了不少貴族子弟到唐求學,兩方關係轉為密切。唐太宗死後,關係也還不錯,松贊干布還給唐廷寫了信表示忠心。永徽年間,文成公主派人向唐「請蠶種及造酒、碾、紙墨之匠」,高宗都欣然應允。

  剛開始時,雙方還相安無事。可惜平地一聲驚雷,永徽初,松贊干布死了,其子早亡,由孫子芒松芒贊即位,受制於祿東贊父子。

  吐蕃親唐的局面是在龍朔之後開始逆轉的。吐蕃這次對唐的挑釁,上下一心,攻勢凌厲。

  這一時期,它的鄰居吐谷渾早在太宗時就被平定,內附大唐,成為大唐防範吐蕃的屏障。祿東贊對其久有圖謀。龍朔三年(663年)時,便趁大唐正在東邊與百濟打得不可開交之機,悍然率精兵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可汗頂不住,狼狽奔入唐地涼州(今甘肅武威)。

  西境局勢驟然惡化,為防不測,唐也屯兵於涼州、鄯州(今青海樂都),雙方兵鋒相對。

  吐蕃透露出,與吐谷渾還有講和的餘地,高宗也準備調停,可惜,祿東贊這個時候死了。他的四個兒子同時當國,雄心更甚,完全沒有了節制,開始大舉進攻西域。

  次年因為旱災,高宗大赦天下,改元咸亨。到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軍已連陷西域十八個州,唐的安西四鎮頓時烽煙遍起。安西四鎮為龜茲(qiūcí)、疏勒、于闐、焉耆,其中的龜茲就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治所。

  吐蕃這次胃口甚大,和于闐部落聯手,竟然拿下了安西大本營龜茲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

  「二聖」決定用兵。朝廷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大總管,討伐吐蕃。

  這幾位將領各有特色,不過,日後的戰爭結果證明李治和武后這種安排是個錯誤。先看看家喻戶曉的薛仁貴。

  薛仁貴跨海征東的故事被編成小說和戲劇,千年來一直流傳,為人欣賞。他是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家貧。太宗李世民征遼東時,他隻身投軍於張士貴營。在征遼東的戰爭中,薛仁貴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門,所向披靡,大軍乘勢進攻,乃獲大勝。

  永徽五年(660年)閏四月,高宗宿在萬年宮,下大雨,午夜山洪暴發,衝撞玄武門。守城士兵被滔滔洪水驚嚇,丟下城門不管,四處奔逃。薛仁貴登上城門一邊高呼宮內避水,一邊說:「如今皇上都危急了,臣子還能怕死嗎?」高宗從夢中驚醒,登高避水,方得平安無事。高宗、武昭儀稱讚薛仁貴忠勇,更加推重他。

  龍朔元年(661年),鐵勒酋長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臨行前,唐高宗設宴餞行,他有意考考薛仁貴的神射技藝,「古人說,一個神箭手能射穿七層鎧甲,今天你來試試五層鎧甲」。薛仁貴泰然自若,一箭洞穿五層鎧甲,贏得滿座喝彩,皇帝高興之下,當場賜予堅甲,以示鼓勵。

  不久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薛仁貴單挑數員突厥大將,連發三箭,敵三員大將應聲落馬。鐵勒混亂,唐軍見狀趁勢掩殺,敵遂敗。後縱身擒鐵勒九部的首領,從此回紇九姓突厥衰落,世間皆流傳:「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這阿史那道真,名字像個外國人。不錯,是個混血兒,乃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與衡陽長公主所生。

  阿史那社爾也是唐初相當有名的一位傳奇人物。貞觀十年(636年),阿史那社爾在突厥內亂中戰敗,率部歸唐。太宗視他為兄弟,任命他負責守衛皇宮北門(玄武門)。一年後,他迎娶了太宗的親妹妹衡陽長公主,成為大唐駙馬。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任命他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帶兵西征天山一帶的西突厥。

  此戰大獲全勝,唐軍連破處月、處密二部,攻占龜茲的都城——撥換城等五座城,於碎葉川西大敗西突厥軍,俘龜茲國王和公卿。

  這一戰,震動了整個中亞,西域有七百餘城懾於大唐聲威,爭先請降。唐的疆界,一下就推進到了帕米爾高原和中亞。

  唐太宗死後,阿史那社爾悲痛欲絕,請求殉葬,但高宗沒批准。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死,贈輔國大將軍,陪葬昭陵。

  其父如此,其子也必不差。

  另一位將領郭待封,就是在高句麗戰場上寫藏頭詩向李勣求援的那位。

  這次征吐蕃,派出的將領陣容不弱。從薛仁貴的領軍頭銜來看,唐對拉薩也是志在必得。但是,問題就出在將領不和上。

  仗開始打得很順手。

  十萬唐軍行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準備奔襲烏海(今青海興海縣),薛仁貴拿出了作戰方案。他對兩位副將說:「烏海險遠,軍行甚難,輜重跟隨,恐難成功。今宜築兩柵於大非嶺上,輜重悉置於柵內,留二萬人守衛,我等兼程前往,乘其不備,必能破敵。」讓郭待封用二萬人立兩柵在大非嶺上,輜重全部放置柵內,自己先率精銳之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其不備,必破吐蕃。

  隨後,薛仁貴即率所部先行一步,阿史那道真為後援,兼程疾行。郭待封率兩萬人暫屯大非嶺,保護輜重。

  這個部署,非常得當。唐軍一路衝去,在積石河口遭遇吐蕃軍,果然一戰而勝,又進軍至烏海駐紮。然後,薛仁貴便派兵一支去接應郭待封的輜重隊。

  哪知道派去的兵到了地方一看,郭待封已將輜重全部弄丟了!大軍遠行,這不是要了命麼!

  輜重怎麼會丟?原來,都是這個郭待封惹的禍!他原先的官職與薛仁貴平級,這次居薛後深以為恥,於是屢次抗命,鬧開了情緒。薛仁貴讓他原地堅守,他偏不聽,非要押著輜重緩緩前行。

  這一著實在是險棋!果然,半途上突遇埋伏好的吐蕃二十萬大軍。唐軍就是再神勇,又怎能護得住一大堆糧草器械?

  郭待封情知不妙,硬著頭皮迎戰。結果不用問,東西給丟了個一乾二淨。

  薛仁貴聽到敗報,差點兒沒氣暈了,沒了後勤保障也不敢擅進,只好急速退兵至大非川,等候朝廷增援。

  遺憾的是他碰上了老奸巨猾的對手。吐蕃方面的統帥,是宰相論欽陵。他老爸就是已故宰相祿東贊。吐蕃語稱宰相為論。他也是一位打仗好手,為了不給唐軍喘息之機,率吐蕃全部精銳來攻,號稱四十萬。唐軍頂不住,再次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見取勝無望,只得派人與論欽陵定了和約,而後帶領少量殘兵敗將回國。

  這一仗打得太窩囊,大唐開國以來還未遭此大敗。「二聖」聞知後震怒,下令將三統帥裝入囚車運進京師。但是考慮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國家培養一個成熟的將領也不容易,看在他們過去立功的份上,免死除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