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三將齊發勇爭鋒出其不意巧奪勝
2024-09-29 12:03:28
作者: 暮淺安
前文講過,唐太宗晚年曾親征高句麗,但卻無功而返,結果又氣又病,一命嗚呼。
永徽六年(655年),也就是武則天當上皇后那一年,休整了近十年的高句麗、百濟氣焰復張,又聯手壓迫新羅。形勢危急,新羅上表向高宗求救。一開始,高宗不想大動干戈,只發動小規模的牽制性戰役。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百濟又攻陷新羅的獨山、桐岑二城,新羅王金春秋向唐告急。
高宗與武后當時正在并州,武后忙著衣錦還鄉。此前,唐朝一直在重點對付西突厥,現在西域稍定,可以聚精會神來認真對付高句麗、百濟了。
這時,大將劉仁軌建議說:「欲吞滅高句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
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戰略構想:要拯救新羅,只有海陸同時作戰才能避開高句麗的地利優勢。唐水陸大軍船隊從山東沿海出發,橫渡黃海,在半島登陸後直搗百濟都城泗泚。新羅王則親率五萬新羅軍,從陸路由東向西夾擊泗泚城。如果一味從陸路由北向南推,後勤將越來越匱乏,攻擊勢頭也會越來越弱。而登陸沿海,中心開花,對方就很容易呈瓦解之勢。
高宗和武后對這個建議極為讚賞,立即接納,任命在征戰西突厥時大顯神威的老將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統帥精銳水陸軍十三萬渡海,進行登陸作戰。又委任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軍夾擊百濟。
顯慶五年八月,蘇定方根據武則天的作戰意圖,率唐朝大軍出山東半島,渡黃海。遠征軍船隊從城山(今山東榮成)啟航,至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百濟軍據熊津江口拒守。唐軍先鋒搶灘登陸,上山結陣,與百濟守軍展開激戰。後續唐軍船隊正逢漲潮,源源開到,一時揚帆蓋海,無比壯觀。百濟軍根本抵擋不住,迅即被擊潰,死傷數千。唐軍順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穩固的立足點。
但是從陸路助攻的新羅軍,進展卻不大順利,遭遇百濟名將階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後勉強慘勝。
老將蘇定方一向是個窮追猛打的高手,唐軍水陸大軍剛一站穩,就齊頭並進,沿江而上,直抵百濟都城泗泚城外二十里。百濟這時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傾國來戰,但已無濟於事了。唐軍再次大破百濟軍,斬首萬餘,又窮追殘敵直抵泗泚城下。
百濟亡國已成定局!
百濟王義慈與太子扶餘隆倉皇出逃,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王,試圖守城,但義慈王嫡孫文思認為這是找死,便率眾跳下城牆投降,百姓也紛紛跟隨。扶餘泰制止不了,只好豎起降旗。
蘇定方當然不能放過義慈,一個字——追!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眾全部投降。不久百濟王義慈、王后思古、太子隆等也一起來降。百濟宣告滅亡。
從唐軍出征,到此刻,還沒出一個月。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獻俘則天門,高宗一看打了勝仗,頓時笑逐顏開,精神抖擻,不顧病體,親登則天門,接受獻俘,並饒去百濟眾俘的死罪,留在長安。這是中國歷代的傳統,殺你不過捏死一隻螞蟻,沒有什麼用處,恕你可見我中華的大度。
百濟亡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
蘇定方率唐軍主力約十萬,分道北上進擊。攻下的百濟當然要派人留守,大將劉仁願留守百濟都城泗泚城,被重新起用的王文度(就是上回說假傳聖旨誆騙程咬金那位,又大搖大擺地回來了)留守熊津江口。唐廷還在百濟故地設立了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委派當地的酋長分任都督、刺史。
第二年(661年)二月份,改元龍朔,為龍朔元年。高宗忙著養病的時候,武后則全力負責籌劃,顯然武后完成得很好。他看到武后每天無比幹練地處理國家大事,小心眼又蠢蠢欲動了。
這一心動不要緊,李治找到正在案上看作戰地圖的武則天,叫道:「皇后,傳旨下去,朕要御駕親征。」
武則天立刻明白全國對英雄的崇拜刺激了可憐的皇帝,她微笑著,徐徐發問:「陛下準備帶多少兵去東征呢?調何處軍隊?派哪位將領同往?授予何職?戰略部署是什麼?」
「這個……」李治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武則天溫婉地扶皇帝坐下,輕聲說:「現在和當年不同,先皇曾輔佐高祖皇帝打天下,所以自己上戰場。如今天下一統,皇帝不必親征,派一員大將就夠了。」
其實高宗只是想擺一下男子漢的威風而已,所以在面子工程見效後,立即打了退堂鼓。
此時,百濟雖亡,但各地的地方勢力和守備軍並未受到打擊。亡國一個月後,百濟各地就掀起了抵抗運動,蔓延全境。劉仁願兵少力單,竟被困於泗泚城。熊津江口方面,王文度到任後就死了,部眾無人管帶。
武后連忙派檢校劉仁軌率部入朝,火速前往百濟救援劉仁願。
劉仁軌是唐初宿儒名將,博學多才。戰前他發出誓言:「此去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
十月下旬,唐援軍趕到,會合先前王文度的部眾和新羅軍,大敗百濟叛眾,成功地解了泗泚之圍。兩位劉將軍會了師,經過商議,他們一致認為熊津江口是進退要地,就在熊津江口結陣,等候前方主戰場上的消息。
我們再來看正面戰場。武后在大臣們的建議下,派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率領蕭嗣業及一部分胡兵,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龍朔元年(661年),高句麗的淵蓋蘇文(為了避諱唐高祖李淵的名字,也叫泉蓋蘇文,他們一家子同理)遣子淵男生帶精兵數萬守鴨綠江。
北面陸路增援的任雅相一部,在鴨綠江受阻。後來,契苾(bì)何力帶領另一支援軍趕到,兩軍會合。契苾何力趁鴨綠江江面結冰,帶領唐軍突破鴨綠江防線,大敗高句麗軍。淵男生只落得獨身將軍,一人逃命,其餘殘兵敗將全部投降。從此高句麗便只能處於守勢,再也無力組織起真正的進攻。
七月,唐軍進抵平壤城下。但唐軍的攻堅能力似乎並沒有多大提高,圍住平壤後久攻不下。
就在這關鍵時刻,任雅相卻在軍中病死。平壤已成了吞不下的雞肋,高宗和武后便於次年二月,下令撤圍退兵。這次東征行動告一段落。
高宗審時度勢,不死要面子,打不順就撒手,這是對的。但這樣一來,留在百濟故地的劉仁軌、劉仁願一軍就處於險境了。可是,誰也沒想到,恰恰是這一支孤軍,在百濟創造了一個大大的奇蹟!並且更可稱奇的是,兩位唐將中的劉仁軌,年已六旬,原職務為刺史,這次來百濟是他第一次帶兵!
詔令中要劉仁軌便宜行事,或留鎮友好國新羅(這次出兵本來就是為了救新羅),或乘船撤回,都可以。但劉仁軌心中自有主張。
此時北線即進攻高句麗的唐軍已撤,百濟餘部滿心以為南線唐軍早晚也要走,防備上也就疏忽了。劉仁軌的意見是:要滅高句麗,必先徹底滅掉百濟,如果放棄熊津府回國,百濟馬上就會死灰復燃。那麼,不僅此次出兵前功盡棄,以後也再難得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他不想走。
這個意見得到高宗的認可之後,劉仁軌趁百濟餘部不備,突然出擊,先後攻克了支羅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又與新羅聯兵攻克了險要之地真峴城,一舉打通了通往新羅的糧道,保證了唐軍的補給,牢牢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