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六十二回三足鼎立中日韓混戰風雲涌動白江口驚濤

第六十二回三足鼎立中日韓混戰風雲涌動白江口驚濤

2024-09-29 12:03:31 作者: 暮淺安

  龍朔三年(663年)發生了第一次中日大戰。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上回說到,由於東征的任雅相「出師未捷身先死」,所以唐軍選擇撤退。而百濟則被鎮守在此的劉仁軌擺了一道。百濟雖然基本上被唐軍掃滅,但是還有一條漏網之魚,就是百濟王子豐璋他跑到了日本,不知道用什麼法子說動了倭王齊明天皇,使她拍板決定派兵助百濟與大唐為敵。

  注意,是「她」,不是「他」,因為齊明天皇確實是位女皇,她本是舒明天皇的皇后,後來被立為女天皇,即皇極天皇,在宮廷政變中她讓位於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在日本歷史上可以說是個劃時代的人物,正是他支持倡導了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全盤唐化的「大化改新」,派了大量「留學僧」來大唐,讓日本的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

  等孝德天皇一咽氣,皇極女天皇重新出山了。她以655年(即永徽六年,武后正式成為皇后的同年)為齊明元年,所以日本歷史上叫她齊明天皇。

  她接受了百濟王子出兵對抗大唐的請求,甚至親赴九州島,決定親征。

  不過幸運的是她在龍朔元年(661年)七月病死,她的兒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八月監國,戰爭準備並未停止。先令輜重及先遣部隊渡海,九月,五千日軍護送百濟王子豐璋回國即位,搖身一變成了新的百濟王。此後兩年,日本向百濟贈送了大量物資,第二年五月,以舟師一百七十艘前往增援。

  到龍朔三年(663年)三月,天智天皇出於轉移國內矛盾的考慮,同時也想在半島上插一腳,便派毛野君稚子、間人連大蓋等大將率軍兩萬七千人,渡海登上半島支援百濟。占領了新羅的沙鼻歧、奴江兩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軍的聯繫。

  當月,武后和高宗派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率軍支援百濟,劉仁願、劉仁軌為副,準備與百濟倭國聯軍作戰。

  五月,唐威衛將軍孫仁師率七千人的援軍登陸,與劉仁軌、劉仁願部合兵一處,唐軍聲勢大振。

  也不知怎麼就這麼寸,就在同月,百濟王豐璋和福信發生內訌。福信是原百濟王義慈(被抓回大唐頤養天年了)的堂弟,先前,他看到任雅相去世,唐軍主力撤退,就召集百濟頑民占據周留城(今韓國扶安)。最終,豐璋殺死福信,重掌大權,但是實力也受到了損失。

  孫仁師和劉仁願、劉仁軌商量之後,認為機會到了,聯合新羅文武王(原太子金法敏)率新羅軍,再次攻入百濟。本年八月,由孫仁師、劉仁願和文武王率步兵從陸路圍攻百濟的屯兵之地——周留城;由劉仁軌、杜爽率水軍從水路經熊津江進入支流——白江,封鎖白江的出海口,切斷周留城與海上的聯繫。

  這邊剛謀劃好,日本又向百濟派出了萬餘援軍。如此,日軍在百濟的總兵力就達到了四萬二千餘人,實力相當不小。

  龍朔三年(663年)九月二十七日,兩國水軍在白江口狹路相逢,日軍先向唐軍發起了進攻。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中日大戰。兩軍艦船數量相差懸殊,唐朝水軍為七千餘人,戰船一百七十艘;日本水軍萬餘人,由六個大將統率,有戰船一千多艘。但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所造海船以形體高大、性能良好著稱於世,因而唐軍在戰鬥力上超過日軍。

  劉仁軌臨敵不懼,指揮唐水軍沉著接戰,進退有序,將日軍艦隊全部包圍。

  唐軍以兩艘戰船為一組,遠則以火箭(不是今天的火箭炮)攻擊,近則以船頭撞擊,充分顯示了先進軍事力量的素質。而日軍則是由各地豪族的私人武裝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只憑著一股蠻勇與唐軍糾纏。日軍將領盲目自信,以為靠勇氣就能戰勝一切,「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可想而知。

  唐軍與日軍互發火箭攻擊,唐軍的大型戰船占了便宜,一旦著火,可以及時撲滅。而日船規模不大,著火後很快就會燒及全船。同時火勢也會在自己艦隊中蔓延。就這樣,日軍艦船接連被焚毀,日軍大將朴市田來津也被唐軍亂箭射斃。

  白江口激戰持續了兩天,連戰四陣,日軍大敗,戰船近半被毀,士兵溺死者不計其數。史書上關於此戰的記載也非常傳神:「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朝鮮史書《三國史記》如是說:「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唐軍讓新羅軍隊拖住百濟陸軍,自己騰出手來打擊倭人水軍,據說是唐軍「左右夾船繞戰」,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殺得倭軍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唐之國威,一戰而成!

  四戰唐軍皆勝,倭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倭人剩下的不多人丁逃回日本,如驚弓之鳥,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日本本土,自次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四道防線。

  百濟王豐璋從火中逃出性命,駕舟投奔高句麗。敗報傳到周留城,城中的百濟餘眾與日軍只得開城投降。百濟全境歸順,復興之夢徹底破滅。

  白江口海戰獲勝後,唐軍很快占領百濟全境,與新羅一道,形成對高句麗的夾擊態勢。

  這一戰,對東亞格局也有著深遠影響,打得日本八百年不敢再起賊心,中日之間和平了八百年。此後不久,日本「遣唐使」的派遣進入了高峰期,其「大化改新」也越加深入。

  這一戰的主要指揮官是六十的老將劉仁軌。人家本來可是咬筆桿子的,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劉仁軌,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自幼清貧,但「恭謹好學」,原為文臣,經此一戰,成了大唐著名軍事將領、水軍統帥。

  更令人感慨的是,此前在李義府逼死大理寺丞畢正義一案中,劉仁軌受命審理案件,因為秉公而斷,得罪了李義府,屢遭打擊。在東征之初,劉仁軌原負責監統水軍輸送物資,被李義府陷害,險些被處死。後被免職,白衣隨軍效命。所幸高宗、武后識人,在緊要時刻果斷起用他為援軍統帥,成就了一番大業。

  戰後,高宗召劉仁願、孫仁師回朝,令劉仁軌領兵鎮守百濟。劉仁軌在百濟做了大量的恢復工作,掩埋骸骨、統計戶口、恢復生產、修路架橋、贍養孤老、立唐社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百濟有兩位將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在蘇定方撤軍後,竭盡心力做大唐臣子。其中黑齒常之後來在邊境戰爭中立下大功,還因功被封為燕國公,為一代名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