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文武全才李勣傾情發言一字千金高宗笑逐顏開
2024-09-29 12:02:25
作者: 暮淺安
以前,李勣是老爸留下來幫自己的,不過自從長孫無忌專權,他深深感到自己確實需要幫助。別看李治一向對長孫無忌唯命是從,但他並不想這樣,他希望有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勢力,這股勢力的關鍵人物就是李勣。
所以他一個勁兒地重用李勣,以制衡長孫無忌。他命人為李勣作了一幅寫真畫,並親筆作序:「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舊臣,唯公而已……」
意思就是說,我老爸特別委託你輔佐我,他老人家的託付重若泰山啊!在當今舊臣之中,受到先帝重託而又受到我倚重的人,僅你一人而已,我的意思你可明白?聰明絕頂的李勣當然明白李治的意思:我倚重你就是對你有恩,我對你有恩,你就得知恩圖報。
縱觀李勣的事跡簡介和任職經歷,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他實在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極富傳奇色彩;第二,他和長孫無忌一樣是元老重臣,一樣位高權重,無論是講資歷、功勳,還是講職位,他都可以跟長孫無忌相提並論。
如果長孫無忌還能保持他在貞觀時期的洞察力,應該會留意到這個危險的訊號,然而他沒有,仍然沉浸在政敵人頭落地勝利喜悅中的他,不曾留意到流年偷換。
這次,關於廢后,老臣們那些話已重複過多次,李治早已聽得耳朵生繭,再不新鮮,可是立後之事竟然牽動那麼多宰相,態度又都是如此堅決,李治真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皇上也有難念的經。
雖然也有支持他們的臣子,比如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但他們多出生士族,無論家世背景,政治上經濟上,都沒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武昭儀雖然新近也招攬了一批支持者,但都是中下層官吏,資歷最老的也不過就是有「無行文人」之稱的許敬宗而已,他的禮部尚書還是剛提上去的。要依靠這些人跟整個宰相集團比拼,顯然不現實。他們的富貴都是高宗給的,而高宗自己的皇位都是長孫無忌幫忙捂熱的,只此一端,高下立見。
廢立皇后,群臣都議論紛紛,如今七名宰相除了李勣尚未正式表態之外,無一持贊成態度,激烈反對的倒是大有人在。只有李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遲遲沒有發表意見。究竟他怎麼想,會傾向於哪一邊?唐高宗心裡沒底。
不過如果不一探究竟,李治又怎麼能死心呢?
當天,李治召見李勣,開門見山地說:「愛卿,朕有一事不明,朕欲立武昭儀為後,諸卿認為不可,此事如何達成?」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李治吐出一肚子苦水,既是在徵求李勣的意見,也是在試探李勣。李勣心裡跟明鏡似的,聰明絕頂的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微微一笑,笑容中有心照不宣的默契。
他以一貫含蓄的口吻,悠悠答道:「此是陛下家事,何須更問外人!」那意思是說,陛下您立誰為皇后,讓誰當您的大老婆,那是您自己家裡的事啊,家裡的事何必要問外人呢?說得直接一點吧,無論您立誰為皇后,我都沒意見,我都支持您!
不愧是學武之人!這句話聽起來好像輕飄飄的,實際是舉重若輕,振聾發聵啊。這話一出,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后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子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對於李治來說,這句話真如同久旱之後的甘露,讓他豁然開朗:是啊,我立誰當皇后,這件事就是一件平常的家事,它是那麼的簡單,我何必把它搞得那麼複雜呢?這都怪我,不該瞻前顧後,也不該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現在,我要作出決定:讓武昭儀當我的第一老婆,無論別人怎麼反對,我都要這麼做,因為我愛她,就這麼簡單!
擾攘多時的皇后廢立之事,至此一錘定音。
可是,要知道,從當時的角度看,那些盡忠職守的大臣們阻止李治可以理解,他們是為大唐著想,不想讓李治留下身後罵名,不想讓武則天有禍國殃民的機會。可他李勣怎麼就答應了呢?這是不是表示他不夠忠心?
要弄清楚李勣這句話的分量和意義,就得先分析一下他當時的地位。
對於李勣這一舉動,歷來頗多猜測,有認為他因太宗臨終前的貶官舉動感覺寒心,故此在大唐社稷面臨危機之際,採取了袖手旁觀的做法,然而細細考究便可知此說頗為牽強,大有事後諸葛亮之嫌。畢竟,武氏當時不過是個寵妃罷了,後來能走那麼遠甚至奪了李唐的天下是誰也想不到的事,開天闢地以來什麼時候出過女皇帝呢?
另一方面,當時有震主之威侵凌天子的,並不是曲意承歡的武昭儀,恰恰正是直言厲色反對立後的託孤大臣們。李治提拔他就是為了制衡長孫無忌等重臣,李勣不會不知道,又怎麼能在皇上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站在他的對立面呢?那豈不是讓權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壓制聖上?
況且,從個人風格上講,干好自己的事,不過問皇家是非向來是他堅守的原則,所以玄武門事件即持中立態度。
再者,王皇后本人並不是一個賢能出眾的聰明女人,就算別人想救她也沒有辦法啊。
從個人發展角度講,他也許還存著一點私心。他跟長孫無忌的關係,素來疏遠,真要說起來,長孫一手炮製了名將李道宗和薛萬徹之死,跟這二位有袍澤之誼的李勣未必不懷有戒心,又怎麼能期待他會像褚遂良那般支持長孫無忌呢!
總之,不管是為公也好,為私也好,作為軍方領袖人物的李勣,這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說話,給了李治萬金不易的承諾。李治這回算是吃了定心丸,大受鼓舞,信心倍增。
李勣的這句話力重千鈞,李治和武則天的腰杆馬上硬了起來,他們不再畏懼長孫無忌等一幫反對勢力了。這時候,他說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就等於說,我們軍方已經表態了,不想摻和到宮廷鬥爭之中,誰勝誰敗與我們無關,我們不插手。這等於給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
因為假使軍方和長孫無忌等政治要員態度一致,那麼皇帝執意要違背他們的意思廢王立武,他們就可以搞一次政變,把皇帝換掉。雖然他們可能不會這麼做,不過,是可能做到的。
李勣的態度一明朗,擁武派大受鼓舞,許敬宗馬上把這談話的精神廣為傳播,大肆發揮。他這麼一宣傳,大多數朝臣都選擇了沉默,中間派的力量又壯大了。這也符合古往今來政治運動的規律,積極擁護的和積極反對的都是少數,明哲保身,是大多數沒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