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三派鼎力各圖所需出手快捷高下立見
2024-09-29 12:02:28
作者: 暮淺安
至此,經過許敬宗那麼一忽悠,褚遂良這麼一攪和,針對皇后廢立事件,朝廷中已經形成三個明顯的派別:第一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勣為首的中間派,第三是以許敬宗為首的挺武派。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各自代表著什麼利益呢?先看反武派,他們有幾個共同特徵。
他們總體上出身貴族,長孫無忌出身關隴貴族,和李唐皇室有著共同的淵源。他的姓是鮮卑族的姓氏之一,長孫家族從北周經隋到唐都赫赫有名。我們熟知的成語「一箭雙鵰」,就和長孫氏有關。「一箭雙鵰」說的是誰呢?就是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他是隋朝時有名的外交家,善於射箭。據說一箭飛出,能同時射中兩隻大雕。
褚遂良是南方人,但是在唐太宗朝已經和長孫無忌站在同一戰線上了。
于志寧也是正宗的關隴貴族出身,他的祖先于謹和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時期的八大柱國。韓瑗和長孫無忌是兒女親家,韓瑗的女兒嫁給了長孫無忌的侄子。來濟是南方人,但是政治上和前幾個人立場很接近。所以說,反武派是以關隴貴族為主體的一些人組成的。
他們大多數都是元老重臣,其中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還是太宗託孤的顧命大臣。他們掌握著巨大的政治權力,是既得利益者。
這些人之所以咬牙切齒地反對廢王立武,要說能預見到若干年後「女主武王」,那還真是高估他們,最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身份決定了態度。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一來,當時的社會觀念就是如此。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傳統觀念認為,皇后應該出身於世家大族,這種觀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二來,這是做臣子的本分,表達對太宗政治路線的忠誠。唐太宗選擇了這個媳婦,而且臨終之前託付給他們,他們希望遵循先帝的囑託。這和永徽年間總的政治路線是一致的,一切按既定方針辦。
三來,也是出於私心。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對於他們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現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變。改變現狀對他們可能形成威脅。
再看挺武派,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呢?
首先,他們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出身都比較低。
出身低有什麼問題呢?一方面,他們在朝中得不到援引,很難爬到比較高的位置上去,心裡難免悵恨;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受到世家大族的禮教薰陶,不會過多地考慮道德信條。換句話說,在當時的那些所謂士大夫的眼裡,他們是一些小人。
其次,他們都比較有才華,但是在現行體制下無從施展。拿許敬宗來說,他是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和房玄齡等人的起跑線是一樣的,但是出於種種原因,他的仕途一直不那麼順利,是個典型的倒霉蛋。李義府呢,本來和來濟號稱「來李」,同樣以文才名滿天下,可是來濟就能官場得意,步步高升,他李義府就很蹉跎。
他們在官僚隊伍中的級別比較低,沒有一個在中樞部門,大多數是中下級官僚。
他們為什麼要支持武則天呢?他們和武則天非親非故呀。
但是他們在當時的體制下得不到發展,所以希望政治變動,好藉此出頭,並不見得他們有多喜歡武則天。
長期受壓制讓他們頗為不滿。他們看到,皇帝對支持武則天的人大加獎賞,李義府就是一個榜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這些人急功近利,既然支持武則天會得到好處,他們當然會不遺餘力。
再看中間派。他們大都明哲保身,不願蹚這趟渾水,比如說李勣。
他家裡有很多田地,喜歡仗義疏財,有點像《水滸傳》里的宋江。後來通過隋末農民起義,逐漸躋身高位。他與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顯然不是同一戰壕的人。看多了政治鬥爭的後果,李勣養成了謹慎的習慣。所以,他在廢王立武的問題上持中立態度。
這樣,朝廷分成了支持、反對和中間三派。朝廷中有了派系,皇帝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李治和武則天利用手中的權柄,不斷利用支持派,團結中間派,打擊反對派。整個形勢對比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反對派雖然占據著宰相的大多數,但是已經不再具備整體優勢,而且他們缺乏軍隊的支持。武則天和唐高宗已經勝券在握了,他們不需要再顧忌什麼。
這種膠著狀態的再一次打破是褚遂良被貶。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初四,李治以犯上之罪,把褚遂良貶為潭州(今湖南長沙市)都督,從首都長安貶到長沙去了。褚遂良被貶後,長孫無忌失去了左膀右臂,他也感到事情不妙,於是繼續默不作聲。韓瑗和來濟上疏反對無效後,也預料到了事情的結果,索性不再鬧騰了。
反武派也就一下子沉默下來,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弱勢,也意識到武昭儀的厲害。人性中懦弱的一面占了上風,他們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統統選擇了沉默。
在武則天的精心策劃和運作下,李治決定快刀斬亂麻,再次下詔廢除皇后。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大唐高宗皇帝正式下達廢后的詔書。詔書上說:「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謀害、謀殺之罪),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
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到此為止,王皇后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她本想引進競爭機制,讓武則天和蕭淑妃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沒想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套把自己裝進去了。
當年和她爭風吃醋的蕭淑妃,反倒成了同病相憐的難姐難妹。這莫須有之罪,王皇后倒也沾點邊,可蕭淑妃簡直就是個冤大頭,她只是跟武則天爭風吃醋而已。就算她跟王皇后有同謀,誰又能看到這個可憐的女人的心聲呢。他們只是想得到丈夫的愛,哪怕是平分秋色也好。只是可惜,她們的丈夫是李治,她們的情敵是武則天。
詔書以極快的速度傳達了下去。可憐王皇后一代外戚世族,皇室玉牒上,刮去了他們的名字。大宗房產錢財,拱手讓人。老母柳氏不叫「一品誥命」,也不叫「魏國夫人」了。幾個兄弟摘掉官帽後流放嶺南。更為可悲的是,死去的親人在地下也跟著受牽連。王皇后的生父王仁祐的棺槨從地下被扒了出來,劈成幾大塊。武則天的意思,這是為了防止「逆亂餘孽猶得為蔭」。
這道詔旨一下,勝負已分,大局已定。總之,一切都無法挽回了。王、蕭二人都該退出歷史舞台了,武則天將是這個舞台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