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北元的滅亡
2024-09-29 11:47:29
作者: 姜若木
在1368年7月末,當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軍剛剛抵至通州時,元順帝就怯懦地放棄了元大都,倉皇北逃到了上都開平。自此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但元人並沒有就這麼簡單地退出歷史舞台,逃至蒙古草原的北元流亡政府又繼續維持了一段時間。
元廷最初北遷的時候,元人仍保存著完整的統治機構和相當的軍事力量。當時的蒙古政權所控制的疆域,東起貝加爾湖、興安嶺山麓,西到天山,北至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游,南抵長城。並且與各藩國仍保持著聯繫,其中,有東面的高麗、西面的蒙兀兒斯坦、中亞的帖木兒帝國等。
就中原地區而言,在山西和甘肅,有中書左丞相王保保所統率的10萬大軍,陝西則是元漢將李思齊的勢力範圍,遼東方面更盤踞著納哈出的20萬雄師。另外,遼陽、雲南、今河北盧龍縣、甘肅、寧夏、新疆地區以及青海都依舊被元人所控制著。可見,如果不是元人內訌的話,朱元璋想要北伐,勢必困難重重,難以如願。
元廷北遷不久,就力圖恢復在全國的統治。首先,元順帝命王保保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關進攻大都。明將徐達採用了機變的戰術,他趁王保保出兵大都之機,突襲元軍後方重鎮太原。王保保至保安州得到情報後,被迫收兵。雙方在太原地區陷入僵局。王保保缺少糧草,知道輕易與明軍交戰絕對討不到什麼便宜,於是在太原城西安營紮寨,準備等待時機,與明軍一決。不想王保保的部下暗投明軍作了內應,明軍夜襲王保保軍營,王保保大敗,僅率十八騎突圍出去逃到了大同。
1369年5月,順帝又命令丞相也速率萬餘騎兵出山西營於白河。通州明軍守備力量薄弱,但由於明將曹良臣採取了虛張聲勢的戰術,也速不明真情撤軍,從而解除了元大軍壓境的威脅。同年8月,順帝遷都達里泊(達賚湖),命令脫列伯、孔興以重兵攻大同,為進攻大都鋪平道路。明將李文忠率軍出雁門關,兩軍在今山西馬邑上方遭遇,進行了一場惡戰。
不久明援軍到達大同,大敗元軍,俘虜了元將脫列伯。包圍大同的元將孔興得到這一情報後,立即撤兵逃往綏德,遭到明軍追擊,大敗而歸。這一年,明軍再次大舉北伐,元順帝迫於明大軍威勢,又放棄了上都,逃到了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
元順帝遷都應昌後,又先後組織了三次攻擊大都的戰爭,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在這之後,明軍以物質基礎雄厚的中原及江南地區作為依託,掌握了戰爭的絕對控制權。1369年,明將徐達與常遇春進兵陝西,元軍或死或降或自殺,兩員大將所向披靡,最終迫使北元漢將李思齊陷入了孤軍無援的境地,投降了明朝。涇陽張思道得到這一情報後,遣部將張良臣守慶陽,自己則率軍走寧夏與擴廓帖木兒會合。明將湯和部在涇州會師,兵力集中到了一起。同時元軍也開始集中兵力,王保保重新組織起軍隊與元將張良臣合兵一處,先後攻克了原州、涇州,但很快也被明軍擊敗了。
1370年,元順帝在應昌病逝,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為元昭宗,年號宣光。朱元璋把握戰機,趁北元新舊交替之機,集結優勢兵力重點進攻元昭宗駐地應昌及陝甘寧一帶王保保的軍隊。這次明軍兵分兩路:西路軍由大將徐達率領,自潼關出西安,進兵定西;東路軍由李文忠率領,由北平(明朝把元大都改為北平,意即「平定北方」)經萬全,過野狐嶺,直趨應昌。徐達大敗王保保軍於沈兒峪,北元軍將士8萬餘人被俘,王保保只攜妻子兒女及少數軍士強渡黃河,逃到了和林。明東路軍也同樣大獲全勝,在戰鬥中俘虜了元昭宗子麥德里巴勒及后妃、宮人、諸王家屬等,元昭宗只帶著少數隨從逃到了和林與王保保會合。
1372年,北元殘餘勢力對明北邊不斷攻襲,構成了直接威脅。因此,在這一年的春天,朱元璋命大將徐達、李文忠、馮勝兵分三路,率大軍15萬,再次北征。在這次進攻中,作為主攻的徐達與李文忠並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反倒是作為疑兵的馮勝軍歪打正著,收到了成效。李文忠的東路軍出居庸關,直取應昌,隨後經達口溫、克魯倫河、土拉河、斡難河直到稱海,和元軍激戰,明軍失利,損失了曹良臣等幾員驍將,兵敗回師。徐達的中路軍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他率軍出雁門關,在嶺北與北元的王保保和賀宗哲的軍隊相遇,被元軍伏擊,死傷數萬人,大敗撤軍。唯有馮勝的西路軍出金蘭到達蘭州,掃林山、亦集乃路,直到瓜州和沙州,連續擊敗元軍,獲勝返回。這也許和元軍的力量受到徐達和李文忠牽制有關。
1374年,明軍向元軍發動了又一次攻擊。這一次明將李文忠、藍玉分別率兵進攻興和、大寧、豐州,取得大勝。隨即明軍乘勝追擊北元殘軍至豐州,北元魯王與司徒答俊海、平章巴都、知院忽都等紛紛戰死。
從1368年到1374年,明朝對北元多次用兵,儘管將北元軍逐出了陝、甘、寧一線,但明軍也付出了死傷40餘萬人的慘重代價。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深感平定北元不易,於是,逐漸改變了對北元的戰略方針,以防禦為主。朱元璋分別遣將在山西、北平等處練兵備邊,防範元軍南進,同時遣還元昭宗之子麥德里巴勒與元人議和,暫時休戰,從而穩定了北方。然後,他將目光轉移到了國內的經濟恢復與政局的穩定上。
經過10餘年的休養生息,明朝的內部政治已穩定下來,經過長期戰亂破壞的經濟生產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朱元璋的目光便又移向了北方,他決定徹底消除北元的威脅。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和藍玉等率領20萬大軍北伐。明軍繞道慶州,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納哈楚在得到明軍的許諾後,率10餘萬北元兵將投降,明軍得勝回朝。不久,馮勝獲罪,明軍的軍事指揮權轉移到了藍玉身上。1388年,藍玉率領明軍北上,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徹底擊敗了元軍。北元脫古思帖木兒汗僅帶數十騎逃遁,途中被阿里不哥的後代也速迭兒殺死,結束了忽必烈後代對蒙古國大汗的承襲。隨後也速迭兒自立為汗,到這裡,元朝以及其殘存勢力——北元徹底完結。沒想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自1258年開始的汗位爭奪,直到這時才由他們的後人畫上了一個句號!
點 評
對元順帝這樣的人應該怎樣評價呢?他13歲登基,直到20多歲才真正掌握朝政。在這之前,元朝實際的權力一直都掌握在權臣的手裡。順帝最初確實是想做一些事情的,他重用脫脫改革,確實解決了當時的許多現實的社會問題。後來自己親政後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成效不大。
元順帝之所以不能改變元朝的命運,力挽狂瀾,像他的祖輩成吉思汗或忽必烈那樣開創一番事業,和他本身的素質是有關係的。元順帝儘管理想很高,但因他受到權臣們的壓力太大,在現實生活中嘗受的磨難太少,雖然能感覺到個人生命在受到威脅,但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這就是他在20幾歲,看到哈麻送來的美女時迅速腐化墮落的原因。歸根結底,元順帝不是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帝王,而只是自幼被剝奪了權力的公子哥而已。建功立業也好,沉迷酒色也好,總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雖然行動起來時或許也考慮過社稷蒼生,但都只是一時的衝動。
所以在奢侈淫樂中他自然會厭惡朝政,他沒有足夠的責任心,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挑起國家的重擔。
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從做君王的角度,還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評價元順帝,他都不是成功的。作為君王他既沒有足夠的才能,也沒有足夠的責任心。而作為一個人,他疑心太重,沉迷酒色,實在不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相關連結
元順帝小傳
元順帝是元明宗的長子,他生於1320年,死於1370年,在位36年,是元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大汗,同時也是元朝統治中原地區的最後一位君主。
元順帝13歲即位時,蒙古統治的興盛時代早已成為過眼煙雲,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他還是一個孩子,什麼叫國家,什麼叫政治鬥爭,他全然不知。儘管這樣,他還是被捲入了權力的爭奪中,看到了無數個血雨腥風的屠戮場面。
開始,朝中的權力在伯顏和燕鐵木兒兩家手中把持。但很快伯顏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權勢超過了燕鐵木兒家族。燕鐵木兒的兒子這時任中書左丞,他為了奪回失去的權力,便暗地裡與叔父答里、弟弟塔剌海、宗王晃火帖木兒等人密謀策劃,打算要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元順帝。但在這場鬥爭中他輸了,輸掉了一切。陰謀敗露了,伯顏伏兵將他亂刀砍死。塔剌海逃進後宮中,躲到了他姐姐——順帝的皇后伯牙吾氏的座位下,可惜還是被伯顏搜出殺死了。伯顏是一個斬草除根的人,他很快就逼迫元順帝將伯牙吾氏皇后逐出宮門,貶為平民。而即便是這樣,伯顏依舊是不放心,還是將這位年輕的女孩毒死了。至於答里和晃火帖木兒,沒多久,也在亂軍中兵敗身亡。
這就是帝王之家,是伯顏讓順帝明白了什麼叫權力,什麼叫殘忍。伯顏掌權後,根本沒把順帝放在眼裡。順帝儘管對伯顏不滿,但伯顏的權勢太大了,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就在這時,脫脫出現了,他為順帝解決了這個問題。公元1340年春,元順帝先發制人,在伯顏企圖利用郊外狩獵發動政變前奪取了朝中的權力。隨後伯顏被流放,不久也像他當年毒死伯牙吾氏皇后一樣,被元順帝派人毒死了。
除去伯顏後,20歲的順帝開始親政。他一生中最正確的事情就是在這一時期重用了脫脫為中書右丞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脫脫廢除了伯顏的舊政,1341年恢復了中斷6年的科舉制度,大興國子監,選名儒雅士傳授儒學,並派人到曲阜祭祀孔廟。公元1343年,脫脫又組織編修了遼、金、宋三朝歷史。同時脫脫減輕賦稅,給過去在政治鬥爭中遭受冤屈的官吏進行平反。一時間元朝上下氣象一新。脫脫也因改革的成功在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賢相」。就在這個時候,元順帝卻起用了中書平章事別兒怯不花擔任中書左丞。別兒怯不花與脫脫素來不和,他上台後就經常在元順帝面前誣陷脫脫,脫脫從此便被順帝疏遠了。最後,在無奈中,脫脫只好辭去相位,被迫稱疾家居了。脫脫辭相後,順帝依舊勵精圖治,可是,他是一個只有熱情而沒有經驗的君主。元順帝派出官吏巡行天下,想要廣布聖德,考察民間疾苦,尋訪賢能,罷黜那些地方的貪官污吏。可是他用人不當,派出去奉命巡行各省的宣撫使卻趁機敲詐地方,虐害百姓,將恩澤變成了苦水。
面對政局的混亂,元順帝並沒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這一時期,在哈麻所引見的蕃僧的誘導下,他開始沉迷於女色,不再理會朝政。而就像是要摧垮元朝一樣,元朝末年黃河泛濫,直接威脅到了元朝的經濟命脈,元朝統治陷入了危機。面對這些危機,在皇后等人的提議下,元順帝於1349年再次起用脫脫為相。但這一次脫脫的政治舉措也出現了錯誤。為了解決元朝的財政問題,脫脫採取了「變鈔」與「開河」兩項措施,然而正是這兩項措施使元末的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最終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發動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元順帝錯誤地聽信讒言,罷免了脫脫,使元朝喪失了鎮壓起義軍的最佳時機,踏上了滅亡的道路。罷免脫脫後,順帝依舊不理朝政。元朝後期更是軍閥割據,朝廷中明爭暗鬥,爭權奪勢,終於使元朝的統治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公元1368年,明朝將領徐達統率明軍北伐,攻入大都。元順帝與后妃、太子和眾大臣逃出大都,在中原地區存在了97年的元朝就此終結。公元1370年,元順帝病死於今內蒙達里諾爾西南,終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