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元朝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2024-09-29 11:47:32
作者: 姜若木
一、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遊記》在元朝,中國和歐洲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於蒙古帝國地跨歐亞大陸,有效地保證了東西方交通的暢通。因此,正如元朝人自己所說的那樣,「四海為家」,「無此疆彼界」,「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元朝比以往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與歐洲國家的經濟文化交往都更加頻繁。
元朝來華的歐洲人多是商人、傳教士和旅行者。蒙古西征後,1245年初,教皇英諾森四世在法國里昂召集宗教大會,決定派遣傳教士普蘭諾·卡爾平尼等人攜帶教皇給蒙古可汗的兩封信出使蒙古。這一時期,由於被蒙古人的西征所震撼,他們迫切地需要了解蒙古,了解這個來自東方的征服者。
普蘭諾·卡爾平尼等人在1246年7月到達了蒙古帝國當時的政治中心——和林,8月他們參加了貴由的登基典禮。1247年秋,他們帶著貴由給教皇的覆信,回到了里昂,向教皇復命。貴由在信中拒絕了教皇的一切要求,宣布蒙古可汗系受天命征服各國。但在1287—1288年間,歐洲各國與蒙古人之間的緊張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列班掃馬奉伊利汗阿魯渾之命出使歐洲後,羅馬教廷和西歐各國發現伊利汗竟然也是信仰基督教的,他們用類推的方法,錯誤地認為元朝皇帝也都崇信基督教,於是,企圖與蒙古統治者結成聯盟,去共同對付異教徒。
這以後,商人、傳教士和旅行者便經常進入蒙古汗國。1260年,義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羅、馬竇·波羅兄弟到欽察汗國境內經商,他們在欽察汗國的都城薩萊住了一年。1262年,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發生戰爭,歸途危險。於是,他們只好繼續東行,到達了不花剌,在這裡又住了大約3年。正好旭烈兀派使臣前往元廷,使臣邀請他們同行。1265年夏,他們歷經了千辛萬苦到達了元上都,見到了忽必烈。忽必烈向他們詢問了歐洲各國的政治、風俗以及民情,隨後決定派使臣出使羅馬教廷,命波羅兄弟充當使者隨行。途中,元使病倒,波羅兄弟忠實地履行了他們的承諾,帶國書繼續西行。1269年,他們回到了阿克兒,向羅馬教廷遞交了忽必烈的國書,隨後回到了威尼斯。
這一次東行使波羅兄弟對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271年,兄弟倆又帶著年輕的馬可·波羅一同謁見了新任教皇格里哥里十世,要求回中國復命。馬可·波羅出生於1254年,他的父親是這兩兄弟中的哥哥尼古拉·波羅,這一年他剛滿16歲。
教皇令兩傳教士攜帶致忽必烈大汗的信隨他們前往中國。兩傳教士懼怕旅途艱險,將信件委託尼古拉等代為送達。尼古拉父子叔侄三人,沿途邊旅行邊經商,走了三年半的時間,在1275年夏再一次到達了上都,向忽必烈復命。
波羅一家三人來到中國後,馬可·波羅在中國一直居住了17年。他第一次見到忽必烈時剛剛21歲,風華正茂。馬可·波羅很善於學習,不久就熟悉了宮廷禮儀,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馬可·波羅曾受命出使雲南和江南等地,並在揚州做官3年,又奉命出使過占城、印度。他在中國呆得久了,便成了一個中國通。但馬可·波羅很想回自己的祖國看看,他多次向忽必烈表示西歸的意願,可都沒被應允。直到忽必烈晚年,馬可·波羅出使印度歸來,恰逢伊利汗阿魯渾請求大汗為他選妃。忽必烈將17歲的闊闊真賜給了阿魯渾,並命馬可·波羅以使者的身份護送,他才有了回國的機會。這一次的歸程大概走了兩年多的時間。
1295年,馬可·波羅回到了威尼斯。這時正好威尼斯和熱那亞為爭奪海上商業利益而發生了戰爭。1298年,44歲的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的艦隊,在海戰中不幸戰敗被俘。獄中,他將旅行東方各國的見聞詳細述說,由比薩人魯思梯謙記錄整理成書,這就是《馬可·波羅環宇記》即《馬可·波羅遊記》。不久馬可·波羅即被釋放。1324年他死在了威尼斯的家中,時年70歲,葬於威尼斯的聖多雷茲教堂。
馬可·波羅在中外關係交往史上,是一個濃墨重彩的人物。他的《馬可·波羅環宇記》中,對中國的養蠶、絲綢、造紙、紙幣、印刷、燒煤以及城市建築、市政管理、藝術等,都有詳細的記載。14世紀以後,這本書在歐洲廣泛流傳,《馬馬可·波羅像可·波羅環宇記》成為當時中西文明交流的載體。歐洲人正是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了當時東方富庶繁華的中國,為後來歐洲新航路的開闢、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