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勾心鬥角,奪取皇后寶座
2024-09-29 11:40:17
作者: 姜若木
唐太宗死後,李治繼位,也就是唐高宗,唐太宗是個精明能幹的皇帝,但是他的兒子高宗卻是個庸碌無能的人,他在當太子的時候,就看中了武則天。如今自己掌管大權,就想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出來,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正好這時王皇后正與蕭淑妃爭寵,王皇后決定利用武則天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遂令武則天暗中蓄髮,待到時機成熟就把她獻給高宗。聰明過人的武則天早已看出了這其中的玄機,她毫不猶豫地和王皇后結成同盟,用王皇后這塊招牌作為向蕭淑妃進攻的武器。在她們兩個的「進攻」下,寵極一時的蕭淑妃嘗到了失意的苦頭。武則天在這個時候千方百計取得了王皇后的歡心,王皇后多次在高宗面前稱讚她,因而進宮不久便由才人晉升為昭儀。至此,唐太宗臨死前的特意安排也成了泡影。
但是,武則天的性格決定了她並不甘於做別人的棋子,她還有更大的目標。王皇后自然成了她前進路上的一個障礙。
武則天天生伶俐,又會耍手腕,沒過多久,唐高宗就和武則天好得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漸漸地把王皇后也疏遠了。王皇后見勢不妙,又轉過來說武則天的壞話。可是,這時候唐高宗哪裡還聽得進去?武則天十分得意,為了奪取皇后的位置,她絞盡腦汁,千方百計陷害王皇后。
永徽四年(653),武則天為高宗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起名李弘。這無疑是對她的前程增添了一份保證。過了一年,她又為高宗生了一個小女孩。王皇后因為自己沒有孩子,常常逗這個女孩玩,一天,王皇后逗完孩子剛剛離開,武則天就偷偷地把這女孩掐死,然後又照樣蓋好被子,唐高宗進來,掀開被子一看,發現女孩已經死了。便大叫起來:「誰殺了我的女兒?誰殺了我的女兒?」他問乳母:「方才誰來過了?」乳母戰戰兢兢地回:「只有皇后來過。」高宗當然不會懷疑武則天,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武則天也正是利用大眾這樣一種心理,取得了高宗的信任。武則天抱著小女嬰的屍體,號啕大哭,唐高宗又傷心又氣憤。從這以後,唐高宗就起了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的念頭。但是在王皇后的背後,還有強大的勢力集團在支持,公然廢后也說不過去,這就註定了要展開一場宮廷鬥爭。
圍繞著要不要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朝廷中兩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一派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這些人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高宗登基的事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朝廷上擁有極大的威信和權力,他們為了維護名門貴族的利益,堅決反對。一派是以許敬宗、李義府、李勣為首的新貴族,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表示支持。
武則天想爭取長孫無忌,她和唐高宗親自登門求情,封長孫無忌的兒子做大夫,還送去十車金銀珠寶。但是長孫無忌故意裝痴作呆,答非所問,始終不表態。
武則天見此計不成,便又生一計。有一天,皇后宮中一個宮女到皇上那兒密報,說皇后怨恨皇上,跟她的母親魏國夫人正在使「厭勝」之術,詛咒皇上早死。高宗見這宮女是皇后的近侍,不由不信。便帶了內侍監的宦官,去到皇后宮中,由那告密人指點,從皇后床下面挖出一個小木偶,上面寫著皇上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而木偶的七竅和心口,全都插著鋼針。
皇帝見狀極其生氣,皇后也嚇得魂飛魄散,不知所措,只是一味跪地求饒,慌亂地解釋。
經過此事,唐高宗終於下決心要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大臣褚遂良說:「王皇后出身名門,是先帝給陛下娶的妻室,再說皇后又沒有過錯,怎麼能說廢就廢呢?」唐高宗氣憤地說:「王氏詛咒寡人,這還不是大罪嗎?」褚遂良又說:「陛下就是要換皇后,也要選一個名門閨秀,武氏出身寒微,怎麼配呢?再說,武氏曾經是先帝的妃子,陛下立她為皇后,今後人們會怎麼議論陛下呢?」聽到這兒,唐高宗氣呼呼地一揮手,讓褚遂良退下去。武則天在帘子後面聽見了,更是怒不可遏。她最怕人家說她做唐太宗妃子這段歷史,所以恨透了褚遂良。她在帘子後面大聲喊道:「還不趕快把這狗東西打死!」長孫無忌阻止說:「褚遂良是先帝老臣,有罪也不能加刑!」
過了幾天,唐高宗問李勣:「我打算立武昭儀做皇后,褚遂良他們堅持反對,這事怎麼辦好呢?」李勣說:「廢立皇后,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外人同意呢?」李勣也是開國元勛,擔任司空,儘管不掌握實權,但地位很高,他的話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可以說是廢王立武的關鍵一票,這一票使遲疑不決的高宗打定了主意。為了徹底壓倒長孫派,武昭儀的心腹許敬宗在朝中製造輿論,說:「田野民夫多收了十斛麥子,還想換個婦人,何況天子要換皇后呢?這完全正當,不能容許他人異議。」
武則天令左右的人將這些話委婉地傳給高宗,高宗的決心更堅定了。他將褚遂良貶到距京師兩千多里外的潭州去任都督。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其母及兄弟一併除名,流徙嶺南。」至此,王皇后大勢已去,如殘燭之將盡。十一月,唐高宗舉行了隆重的冊立儀式,武則天經過激烈較量,終於登上了皇后的寶座。這一年,她31歲。
武則天封后,與許敬宗、李勣等人有直接的關係。這後面有著更深層的社會背景。魏晉以來形成的士族階級把持朝政的風氣,在唐代還有很大的影響。唐太宗時修《士族志》,高士廉等人還把出身士族的崔姓列為第一等,結果引起唐太宗的強烈不滿。他下令以朝廷官位高下作為評判標準,藉此達到了在一定程度內扶植庶族地主、壓制門閥士族、鞏固統治的目的。這一政策在高宗那裡得到延續。正是由於統治者壓制士族,出身寒微之士才有可能得以位至顯貴。而許敬宗等人能當官為宦,正是唐代統治者實施這一政策的結果。這些人對於武則天的前途起到了關鍵而微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