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向大一統的交通貿易網
2024-09-29 11:35:59
作者: 姜若木
戰國時期走向大一統的趨勢,除了出現「大一統」的思想意識外,也非常直觀地反映在聯結中原與東、西、南、北四方交通貿易網的形成上。
荀子曾根據當時中原地區可以買到北方生長的犬馬牲畜、南方出產的羽毛、西方特產的皮革、東方生產的布帛魚鹽,而以為已經形成「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的新局面。
在齊國,東部有以今天的平度、海陽、即墨、諸城、日照等為中心的一些商業集散點構成的貿易網。尤其在臨海的今山東海陽一帶,可能已形成了當時一個重要的海上商業中心。1972年,在山東海陽縣小紅鄉江各莊曾發現用木箱存放的齊刀幣一千八百多枚。1979年,在山東日照城關西城鄉又發現各種上齊刀幣。這些線索說明,這一帶是齊國東部的海上交通貿易重地,通過這些地方,齊國與東南的吳、越地區進行商業交往。西部有以今天的濟南、歷城、章丘等地為集散地構成的與中原各國貿易的商業網絡。北部有以朱平為中心的海上貿易集散地,主要與燕國進行商業往來。
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更是當時齊國最大的商業集散地。據考古成果,臨淄城總面積達十六平方公里,大小城市發現有十多座。人口據說有七萬戶居民,若以每戶五口計,達三十五萬人之多。街上車水馬龍,四方土特產和工業產品齊集市上,行商坐賈,買賣興隆,一派繁榮景象。
從臨淄城的規模可以感受到它有多大的輻射力。齊國可以說就是以臨淄為中心,與東部、北部、西部三個貿易網點構成的一個相當發達的商業交通網絡。
在楚國,楚國的城市也是繁華的商業交通的樞紐。楚國的城市,首推郢都(今湖北江陵),位於長江之畔,人口眾多,商貿繁忙,和齊國的臨淄差不多。
此外,鄢(今湖北宣城)、宛(今河南南陽市)、城陽(今河南信陽地區)、陳(今河南淮陽)、上蔡(今河南上蔡)、下蔡(今安徽壽縣)、吳(今江蘇蘇州)等,都是一個個商貿中心。鄢是楚國的故都,漢水中游的樞紐。宛是漢水與方城(我國古代九塞之一)之間的要衝,有發達的冶鐵業。城陽是淮水上游的咽喉。陳、上莜和下蔡、吳是陳國、蔡國、吳國的舊都。
從考古發現的當時用的天平、砝碼、錢幣以及舟節、車節(免稅經商的憑證,同時規定商船、商車行經的路線和到達的地點),可以看出當時楚國貿易和交通的繁忙景象。湖南戰國楚墓中出土的琉璃珠,多有藍白色圈圈紋,即所謂「蜻蜓眼式」,與西亞和南亞的琉璃珠非常相似,全無一點楚風,這表明楚國與南亞有商業往來。
在燕國,遼西郡是中原各國與東北及今天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交往的必經之路。1949年以來,曾經在旅順、大連、營口、錦州、撫順、瀋陽等地先後發現過不少刀幣與布幣。這是當時商業交往活動留下的明證。今天的朝陽地區,更是燕國從內地通往今東北的交通要道。1961年,在朝陽七道嶺發現了用陶瓮存放的貨幣,計有十多斤重,其中除燕國的「明刀」
外,還有安陽布幣、平陽布幣。這就清楚地反映出,在中國北部,當時存在著一條由燕通過今朝陽到東北各地的商業交通網。在這條商路上,有從三晉地區來的商人。
在西方,從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可知,當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對今天的新疆以至中亞地區已有相當認識,這無疑與同這兩個地區的交通往來密不可分。那時,內地的絲綢、布帛和其他手工業產品,通過秦國和趙國,溯黃河而上;或經過河西走廊,輾轉運往新疆、中亞地區。1965年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了一面戰國時期的青銅鏡,就是內地傳去的。大西北的土特產也源源不斷地傳到內地,最著名的要算是屢見於文獻記載的「崑山之玉」了。在《史記·趙世家》中,蘇厲曾在給趙惠文王的一封信中說:如果秦國出兵,切斷恆山一線,則「崑山之玉」就不能轉運到趙國了。這說明,當時中原與西域的貿易交往已十分普遍。
在韓國,由於韓國地處中原腹地,是南北東西商旅和貿易往來的中轉站,韓國有許多重要的貿易集散地,如屯留(今山西屯留西南)、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宜陽(今河南宜陽)等。其中宜陽,方圓八里,是當時北與趙國上黨郡、南經南陽郡與楚國聯繫、往來的交通要道。
總之,可以說,戰國時期東西南北中,四面八方的聯繫和交往已經相當頻繁,各地物資彼此流通,商人們在交通線上往來不絕,從前那種各地區間比較閉塞的局面已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