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一統秦天> 三、大一統理念的由來

三、大一統理念的由來

2024-09-29 11:35:56 作者: 姜若木

  在統一的王朝出現之前,一些人類的先知——學者和思想家,已經在呼喚大一統局面的到來。「大一統」一詞,首見於《公羊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羊傳》的作者,傳說是孔子門人子夏的再傳弟子,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公羊傳》是公羊高為《春秋》一書所作的傳,即對《春秋》經義的解說。《春秋》素以「微言大義」著稱,它開篇第一句為「元年,春,王正月」。公羊高所說「大一統」,就是對這一句中的「王正月」所做的解釋和發揮。

  為什麼公羊高把「王正月」闡發為「大一統」呢?我們有必要作一些說明。

  「王正月」的「正」,指的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即每年的第一周第一天)不同,夏朝以寅月(接近於目前的陰曆正月)為正月,商朝以丑月(陰曆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子月(陰曆十一月)為正月。這就是所謂的「三正」,亦稱「三統」。春秋時,政令已不統一,各國所行的正朔也不一樣,如晉國用夏曆,宗國用殷歷。《春秋》說「王正月」,是指周朝的正月。《春秋》採用的時間仍遵用周王頒定的正朔,並想以此表示各國曆法應當劃一。由此,公羊高以「大一統」作解說,也就是說孔子書「王正月」,包含著尊崇一統的「大義」。這就是戰國時期「大一統」口號的最初由來。

  「大一統」的原意是尊崇一統,到後來,它的含義衍變為指一種大而一統的局面。戰國時候的一些學者,對大一統的局面作了不少規劃和構想,從而形成了中國人有關「大一統」的一些基本觀念。這裡選擇兩種對後世影響比較大的學說,加以介紹。

  1.《禹貢》的九州說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禹貢》是儒家六經之一《尚書》中的一篇,託名為大禹所作。目前學術界傾向於認為是戰國後期人的作品。《禹貢》說: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即九個區域,它們是:冀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山西、河北、遼寧;兗州,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部分;青州,今山東和遼寧東部;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揚州,今江蘇、安徽南部和江西東部;荊州,今兩湖以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和湖北北部;梁州,今陝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陝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的地方。

  我們知道,戰國時期雖有「九州」之名,卻無九州之實。戰國以前,現實生活中也從來不存在九州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並非州制。所以,《禹貢》中的九州,是一個理想中的區域劃分,是對「大一統」的一種嚮往和規劃。

  然而,包括《禹貢》在內的先秦著作中的九州說,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心魂。「九州」成了「中國」「天下」的代名詞。而且,人們從此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九州」不可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曾在《示兒》詩中深情地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可見,中國人九州一統的觀念之深。

  2.《周禮》的建國之制

  《周禮》,也稱《周官》,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其作者和時代也歷來眾說紛紜,現基本認為是戰國時人所作。《周禮》並不是周朝的典制實錄,而是戰國時學者們勾畫的一種希望能用之萬世的「大一統」國家政權模式。比如,它涉及有關國家政體形式的問題,包括:王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權力;國家權力的劃分和各級權力主體的組織形式;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等。

  《周禮》開宗明義就說:「王者建立都城,辨別方向,制定宮室居所的位置,分劃域中與郊野的疆域,分設官職,治理天下的人民,使他們都能成為善良高尚的人。於是設立天官冢宰,率領他的部屬,掌理天下的政務,輔佐王者統治天下。」

  《周禮》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而將王定為一周之主和六官的統馭者。這一主六官之制,體大思精,結構縝密。天子之下有大宰,大宰統率六官,六官之下有三百六十屬官。有總屬,有分屬,有當官之屬,有冗散之屬,條理清晰。大宰掌「六典」等十條官法,總理朝廷、邦國;大司徒、大司馬、大司寇等分奉教育、政府、刑法之職,三百六十官各有所司,互相配合和呼應,嚴密整齊。如此龐大而又整齊劃一的官制,未必能在現實中推行,但確實表現出了「大一統」的渾然氣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