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武雄風之輔臣姜尚
2024-09-29 11:30:58
作者: 姜若木
亂世出能臣,這是古今不變的通理。周人經過三代君主的苦心經營,「剪商」大計萬事俱備,所需要的就是能夠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的智者。
同夏亡商立時期一樣,成湯有伊尹,西周文武兩代君主則得到了能臣姜尚的輔佐。
姜尚,名望,字子牙,姓呂,屬東方夷族。武王滅商後被分封到齊國,成為齊國的始祖,是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姜尚不姓姜卻姓呂,而且人們還經常稱他為呂尚呢?這一點今天的人可能會不大明白,但春秋以前這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因為中國人的姓和氏原本是分開的,姓是母系氏族時期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在原始氏族公社早期,人們知母而不知父,商人的祖先契和周人的祖先棄,都是在神話傳說的遮掩下莫名其妙地降生的,究其原因就在這裡。到了父系社會,氏族觀念開始產生。姓是同祖的血緣集團,由遠古圖騰制度演變而成;氏則是政治性的單位,也是姓的分族。如契被舜封到商,賜姓子氏,所以商族人就是子姓。姜尚的祖先也曾經輔助大禹治理過洪水,後來舜將姜氏族人有的封到了呂,有的封到了申(兩地都在今河南南陽附近),姜尚的祖先也就以呂為姓了。春秋以後宗法制度被逐漸打破,姓氏慢慢合二為一,到最後就演變成只有家姓,沒有族氏了。
夏亡以後,申、呂兩姓子孫繁衍分化,有的變成了庶人(普通百姓)。在商朝末年,姜尚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貧窮。為維持生計,年輕時姜尚曾在商都朝歌靠宰牛賣肉餬口,後來有了一些資本,他又輾轉到達孟津做起了賣酒生意。但姜尚並不是一個只圖安逸生活的人,他胸懷大志,勤習苦讀,始終都在研究治國興邦的方法,期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國效力,大展宏圖。可上天似乎在有意考驗這位有志之人。傳說姜尚在商王朝做過小官,一直都不被重用,由於直言諍諫還差點兒丟掉了性命。後來他從朝歌逃了出來,在海濱過起了隱居生活,據說他在這段時間裡曾四處遊說諸侯,希望得以重用,但都無功而返。光陰荏苒,不知不覺中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姜尚仍舊一事無成。
就在這個時候,周文王姬昌為了完成他的「剪商」大計,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廣招天下人才,正思賢若渴。姜尚聽說周國國勢日強,文王正在尋找英才,有澄清寰宇的志向,便離開商朝,來到陝西岐山腳下,渭水河邊的磻溪,一邊繼續過著他的隱居生活,一邊等待時機觀察文王的為人。
姜尚在磻溪時每天都到河邊垂釣。他釣魚很有特點,不用魚鉤、魚餌,漁竿握在手中,漁線上繫著個直針,直直地垂在河面上。行人經過這裡,看到這位奇怪的老人,有的覺得好笑,就問姜尚:「老先生,沒有魚鉤怎麼能釣到魚啊?」
姜尚聽了,捋著蒼白的鬍鬚笑著說:「只要魚兒願意,即使沒有魚鉤,它也會被釣上來啊。」人們聽了,都覺得這是個老糊塗,便嬉笑著離開了。又有誰能想到,就在姜尚鄰近八十歲的時候,一條「大魚」真的被釣到了。
一天,姜尚仍然如往日一樣,在磻溪河畔垂釣。這時一位穿戴鎧甲的獵手為追逐獵物駕車來到了姜尚身旁。他從馬車上下來,走到老人身旁坐下,並沒有因為老人奇怪的釣魚方法而發笑。獵手恭敬地打過招呼,像話家常似的,兩人閒聊起來。漸漸地,獵手被老人的談吐吸引了,他欽佩老人的知識與眼光,被老人的氣度與遠見所折服。兩人談著談著,獵手將話鋒一轉,向老人請教起治國興邦的良策。老人也沒有迴避,他笑著說:「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一要能舉賢,二要能任賢,三要能敬賢。」
獵手聽後喜出望外,高興地說道:「我的先祖太公(古公亶父)就曾預言:『當有聖人來到周國的時候,周國才會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
我的先祖太公盼望先生已經很久了!」這個獵手便是西伯侯姬昌,而姜尚由於周文王的這番話,也有了一個後人皆知的尊稱——「太公望」(即太公所盼望的人),也稱姜太公。二人的這次不期而遇使歷史的進程發生了改變。文王姬昌以尊賢的禮儀,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周宮,拜姜尚為太師。從此這位困頓多年的曠世奇才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在姜尚的輔佐下,文王對周國的國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向文王提出了「修德以傾商政」的策略。上文所說的禁酒止獵、裕民政策和有亡荒閱等措施,都是由姜尚制定並實施的。這一系列德政的出台,使得周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不久,虞、芮兩國的君主為爭奪田地發生了糾紛,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竟然想到周國。兩國國君認為周文王是「仁人」,一定能夠做到公平決斷,於是就跑到周國來請求姬昌出面解決。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天下諸侯聽說後,更加確信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於是有四十多個諸侯國先後歸順了周國。
為了發展勢力,姜尚幫助文王向周邊進行擴張,伐犬戎、密須,擊敗黎國、邘國和崇侯虎,並且還出兵遠征,對蜀和巢作戰。姜尚促使文王實施的這些對外戰爭並不是只圖土地的擴張,對犬戎、密須的戰爭解除了周人滅商的後顧之憂;對黎國、邘國和崇侯虎的戰爭則剪除了商王朝的羽翼;遠征蜀和巢,既增強了周國的實力,又起到了對商王朝迂迴包抄的作用。通過重用姜尚,到周文王晚年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並在地理上形成了包圍商王朝的形勢。
文王逝世後,武王繼位。周武王尊姜尚為「師尚父」,即「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武王剛繼位時急需樹立威信,穩定周國內部的政治。
一天,武王問姜尚:「我想要減輕刑罰提高威嚴,少進行獎賞卻要使更多的人得到好處,將政令簡化但要讓百姓接受得更容易,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做到呢?」
姜尚回答說:「如果殺一人能讓千人懼怕,殺兩人能讓萬人懼怕,殺三人能震懾三軍,那麼就殺;如果賞一人能讓千人歡喜,賞兩人能讓萬人歡喜,賞三人能讓三軍歡騰,那麼就要獎賞。如果命令一人就能帶動千人,那麼就要對這個人下命令;如果禁止兩個人的行動就能讓上萬人停止前進,那麼就要禁止這兩個人的行為;如果教導三個人就能正三軍將士,那麼就教導這三個人。殺一懲萬,賞一勸眾,這就能確立並得到明智君主的威望與幸福。」武王聽從了姜尚的建議,時時慎於行賞,力求令行禁止,周國的政治果然變得更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