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了的門鈴
2024-09-28 17:35:24
作者: 劉洪波;李媛媛;劉瀲
矛盾律是關于思維一慣性的規律。矛盾律認為: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上,對同一個對象不能做出不同的斷定。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能同時斷定某個對象具有相反的屬性。如果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上對同一個對象做出不同的斷定,就是「邏輯矛盾」。比如說,我們拿著一張紙對張三說這張紙是白色的,同時對李四說這張紙是黃色的。這就屬於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上對同一個對象做出不同的斷定,這就是「邏輯矛盾」。
最著名的邏輯矛盾的例子,莫過於《韓非子?難一》所載「賣矛與賣盾」的故事:
人有鬻矛與楯 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一名句中也存在明顯的邏輯矛盾。我們都知道,在現代漢語中「最」作為形容詞,表示的是極限、極致的意思。如果說「最寬闊」,那麼指的就是「寬闊」的極限,到了「寬闊」的極致,就不可能有更為「寬闊」的東西了。因此,在「最寬闊」之後又出現「更寬闊」,便產生了邏輯矛盾。
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金某花了近千萬元買了一幢獨立別墅,擇定吉日準備宴請賓客。
到了請客的那天,親朋好友陸續到達,但令金某鬱悶的是,客人到了門口總要打電話請他開門。金某接了兩個電話後便趕緊寫了張「請按門鈴」的醒目的字條,貼到了門外的門鈴旁邊。
裝修別墅的時候,金某特意把大門設置了內開模式,在家裡也能開門。
但是,字條貼出後情況並沒有好轉,金某依然不斷接到電話而沒有聽到門鈴悅耳的音樂聲。金某前前後後接了近十個電話,實在不耐其煩,便問一個客人:「你怎麼沒有按門鈴,沒看到門鈴嗎?」客人道:「按了呀,沒反應,只好打你的電話。」金某連忙跑到門外按了按門鈴,果然沒有聽到門鈴響。金某判斷應該是門鈴壞了,於是便打了物業公司的電話,物業公司答應第二天來修。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三天後,金某一直沒有等到物業公司來人,便來到物業公司前台。他非常憤怒地問:「你們不是答應來修門鈴嗎?這麼多天了,為什麼沒有人來?」物業公司前台接待小姐急忙叫來了維修師傅,面對金某的質問,維修師傅覺得很委屈:「我這幾天都跑四五趟了,你家總是沒人。」金某覺得維修師傅在說假話:「胡說,我們家天天都有人,就算我不在家,保姆總是在家的,怎麼會沒人?你們根本就沒有去。」維修師傅翻開工作記錄道:「你看,我們每天都有記錄,每次到你們家按門鈴都沒人來開門。」「按門鈴……」金某聽到維修師傅的回答頓時崩潰了。
正是因為門鈴不響了,金某才要求維修,維修師傅上門維修,卻去按門鈴通知業主。金某崩潰的原因很簡單,不過就是維修師傅的思維出現了邏輯矛盾而已。
矛盾律所規範的思維是「同一時間,同一關係,同一個對象」。那麼,或不在「同一時間」,或不在「同一關係上」,或不是「對同一個對象」進行思維,當然就不會違反矛盾律。
孟德斯鳩在《法的精神》一書中把社會制度分為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但他沒有簡單地說哪一種制度是好的或是壞的。他認為:在都實行良政的情況下,專制制度要好於民主制度,因為專制制度的施政效率高於民主制度,良政能更高效地惠及民眾;而在都施行惡政的情況下,正因為專制制度的高效,人民會更大程度地受到惡政的影響,而民主制度則會因其體制的制約,使惡政難以有效實施,這種情況下的民主制度會好於專制制度。
孟德斯鳩雖然也對同一個對象(專制制度或民主制度)進行了不同的斷定,即「好」與「壞」,但他同樣是在不同關係上(良政與惡政)的斷定。因此,他沒有違反矛盾律,沒有邏輯矛盾。
如果我們指著一個人說:「這是一個年輕人,六十年後他是一個老人。」這也是對同一對象的兩種斷定,但由於是在不同時間的不同斷定。因此,這樣的斷定不違反矛盾律,也不存在邏輯矛盾。